《多晶硅价格9月将反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1
  • 根据PVinsights的数据,8月上半月多晶硅的平均价格已经跌破8美元/公斤的门槛,这是价格首次跌至这一低点。台湾分析师8月7日报道,平均现货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7.97美元,一周后进一步降至每公斤7.88美元。

    然而,市场专家Johannes Bernreuter表示,该行业不应过度解释8美元/公斤的历史门槛,尽管至少根据PVInsights数据,它在技术上首次被超越。

    Bernreuter还解释说,近期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中美贸易冲突导致人民币人为贬值。“然而,我预计低价仅维持几周,直到9月份中国终端需求回升,”他在光伏杂志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同时也引用了中国供应商大全如何为需求的大幅增长做准备。该制造商表示,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中国将有大量订单。

    “这种低价格使许多多晶硅制造商流血,除了在新疆和内蒙古拥有超低电费的新工厂,”他补充说。“一旦价格开始恢复,他们就会通过维护工作和恢复生产来应对这些挑战。”

    展望未来,Bernreuter称,在去年已有六家工厂关闭,其中一家或另一家可能将永久关闭,而以德国Wacker和韩国OCI为主的非中国制造商目前正努力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他总结道:“REC硅已经退出了太阳能级多晶硅行业,这将从这方面减少现货市场的交易量。”

    在最近对光伏杂志的采访中,Bernreuter预计,由于中国光伏市场的太阳能需求增加,多晶硅价格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再次上涨。“这将支持更高的多晶硅价格 , 但几乎不超过每公斤11美元,”他在6月份表示。

相关报告
  • 《工业硅、多晶硅期货强势反弹 进入反转阶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01
    • 上周,工业硅期货延续涨势,实现“五连阳”,价格重回8000元/吨上方,当周上涨8.88%。同时,多晶硅期货也一改颓势,6月27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PS2508逼近涨停,收盘报33315元/吨,当周上涨6.78%。 谈及工业硅期货持续上涨的原因,广发期货分析师纪元菲认为,主要是受工业硅市场情绪好转的影响:一方面,新疆大型企业意外减产的消息提振了市场情绪;另一方面,近期焦煤价格持续上涨,从成本端也为工业硅价格上涨提供了支撑。 “期货仓单持续注销,也是助推工业硅期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广州期货分析师蔡定洲表示。数据显示,6月27日,工业硅期货仓单为52744手,相较于6月3日的62690手减少了9946手。 “4月以来,工业硅期货仓单开始持续去化,6月仓单数量已跌破30万吨,表明在当前期货价格下,工业硅期货仓单是市场最具性价比的货源,被终端用户广泛接受并使用。”浙商期货新能源项目部部长陆诗元解释称,近几周,工业硅月差结构从长期的Contango结构(远月升水)转为Back结构(远月贴水),表明当前市场愿意接期货仓单的意愿增强,也侧面反映出库存的集中度大幅提升。 纪元菲表示,从原材料端来看,工业硅期货价格低位反弹,从而带动多晶硅期货价格上行。 此外,市场上的诸多利好消息,也为多晶硅期货上涨提供了支撑。国信期货分析师李祥英表示,近期焦煤价格持续上涨,同样对多晶硅价格有带动作用。海外市场降息预期升温、国内股市拉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巡查等消息,提振了多晶硅市场的情绪。 “随着交割月临近,在期现回归逻辑下,也为多晶硅期货价格上涨提供了动力。”纪元菲解释称,近期N型多晶硅复投料现货价格维持在34500元/吨,大幅升水期货价格。从期现回归的角度来看,多晶硅期货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为何焦煤价格上涨,会对工业硅、多晶硅价格起到带动效应?陆诗元解释称,焦煤和硅煤有较大的相关性,而硅煤又是工业硅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因此焦煤价格变化也会影响工业硅的生产成本。 据陆诗元测算,工业硅、多晶硅与焦煤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5、0.98。 关于目前工业硅、多晶硅的基本面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尚未看到供需改善,行业仍然面临高库存、弱需求的现实。 具体来看,工业硅方面,5月云南与新疆产量下降,但对供应端的影响不明显。数据显示,5月工业硅产量为30.77万吨,环比增加2.3%,同比下降24.6%。 对此,纪元菲解释称,一方面,四川产量小幅增长;另一方面,工业硅新产能投放也带来了一定增量。在西南地区丰水期复产预期下,预计6月产量增长4万吨。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7月多晶硅行业需求回暖,预计将带来2万吨左右的工业硅需求增量。不过,虽然工业硅下游产量增加带动对其需求增长,但终端需求依旧疲软,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仍在下跌,终端需求未见好转迹象。 多晶硅方面,在供应量增加的预期下,下游需求未见改善迹象,或将继续保持供需错配格局。 对此,蔡定洲阐述道,在光伏装机需求转弱的背景下,对硅片的采购需求或将减少。受前期光伏抢装导致需求前置以及7月光伏装机需求季节性下降的影响,近期多晶硅市场的压力加剧,主流硅片市场价格全面走弱。此外,多晶硅的硅料库存充足,短期市场或将放缓采购节奏,同时后续开工存在下降预期,中长期需求也或将减少。 当前,多晶硅仍处于累库态势。据百川盈孚统计数据,截至6月27日当周,多晶硅行业库存26.998万吨,环比增加1.70%。 展望后市,纪元菲认为,工业硅方面,中长期基本面仍未见到明显的好转迹象。当前部分工业硅企业释放减产信号,有利于减缓供过于求的市场预期,但实际落地情况尚不明朗,且其他企业也暂无减产计划。此外,工业硅期货价格上涨带来了套保机会,有望促使西南地区相关企业提高开工率,后续工业硅产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多空因素交织下,市场博弈将加剧,多晶硅期货价格短期以震荡偏强为主。 “多晶硅方面,其主要矛盾在于弱需求与复产预期错配。7月,多晶硅下游需求端大概率维持弱势,后市需关注多晶硅产量变化。若多晶硅企业陆续复产,多晶硅价格将承压。若多晶硅企业大幅减产计划落地,多晶硅价格则有望企稳回升。”纪元菲说。 李祥英认为,工业硅期货价格反弹,大概率会促使工业硅生产企业(尤其是西北企业)参与期货套保,这将抑制工业硅期货价格上行。如果企业套保量较大或者套保周期较长,工业硅期货价格有可能击穿前期的价格低点。 “多晶硅方面,行业一直担心企业参与套保会压低市场价格。”李祥英表示,不管怎样,多晶硅企业还是应该合理利用金融工具,为经营发展保驾护航,这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多晶硅收储进展怎么样了?》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9-03
    •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基石, 多晶硅 的产能出清一直牵动着全行业的神经。日前北极星了解到,多晶硅收储工作正有序推进,当前正对被收购项目的投入规模、技术水平等核心信息“摸底”,预计很快将进入收购价格等细节谈判阶段。 产能出清难点、堵点如何破? 尽管当前收储工作进展相对顺利,但收储推进的核心难点,在于企业个体差异带来的诉求分化,导致过程有些许波动。据了解,此前有个别企业被列为收购方,但后续考虑到下游产业配套以及对未来产业比较看好等因素,最终又转换为收购方,这种变化在收储进程中难以避免。 据了解,不同企业的项目投入、技术与人员准备、资金状况各不相同,有的企业技术领先但前期投入高,有的企业资金链紧张急于脱手,导致要价区间跨度较大。为平衡各方利益,收储需要在诉求差异中达成一致对价。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库存”。当前多晶硅市场的显性压力,来自于20万吨左右的过剩库存(剔除合理周转库存后)。这些库存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成为供需平衡的“绊脚石”。根据硅业分会分析,行业库存将从8月份开始继续累加,8-9月份合计新增库存预计约2万吨。 多晶硅行业专家吕锦标多次公开提醒行业要优先消化库存,坚持以销定产。如以全年160万吨硅料需求计算,月均需求约13万吨,但上半年淡季时月均仅10万-11万吨,产能释放若不匹配淡旺季节奏,极易加剧库存积压。 对此,吕锦标建议,有效化解库存压力,需要从总量控制转向季节性需求调控。为了消化库存,要从控产量升级为控销量,只有严格的以销定产,真正扭转去年以来累积的供需失衡,才能支撑价格回归合理。 多晶硅价格破5后,逐步企稳 在多晶硅企业经历连续18个月亏损的至暗时刻后,多晶硅价格终于有了显著回升,自6月底至今已连续上涨8周,成交价格从3.5万元/吨回到4.5万元/吨,上周n型复投料最高成交价突破5万元/吨。 根据8月27日硅业分会公布的最新价格,除颗粒硅成交价有小幅提升外,整体硅料价格已企稳。 吕锦标认为,“这轮多晶硅价格上涨,并不是因为供需关系的实质改善,而是上下游企业都认同多晶硅环节应该率先打破魔咒,走出亏损困局”。 实际上,自7月中央相关会议明确指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以来,光伏行业“反内卷”强度在不断升级。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明确提出“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此次参会人员除制造企业外,还包含发电企业,将“反内卷”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据了解,国资委在会议上强调规范央企招标,要求组件招标价回归成本,一体化企业不亏损的价格约0.74-0.75元/W,为全产业链价格修复提供了支撑。“行业已经深刻认识到,长期低价会牺牲产品质量和技术投入,最终损害整个产业的可持续性。” 从产业链价格情况来看,硅料涨价已逐步传导至硅片、电池片环节,但组件价格尚未完全跟进。不过从华润5GW光伏组件集采中标候选人公示情况来看,三个标段的第一中标候选人报价在0.72~0.73元/W,此前报低价的企业并未入围,这也证明央企也在积极响应“反内卷”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多晶硅价格涨势喜人,但价格反弹并非“无上限”。吕锦标表示,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探以企业摆脱亏损为限。企业的共识更倾向于维持“低利润、稳负荷”的状态,度过调整期。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链而言,价格的传导也已经到达硅片、电池端,并即将让优质的中国光伏产品走出亏损困境。这场调整是“刮骨疗毒”——通过产能调节、重塑价格体系、强化协同意识,最终将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随着“反内卷”共识深化,上下游企业同舟共济,行业有望逐步摆脱产能过剩的泥潭。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挺过调整期的多晶硅行业,将迎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