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多维分析》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4-07-26
  • [目的/意义]

    深入研究大学生AI素养能力现状以及其与实际应用、态度、兴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高校在AI时代培养学生拥有良好AI素养的可行性与举措,为推动AI素养教育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

    [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了高校学生的AI素养水平现状以及其与教育培训背景、实际应用经验、态度和兴趣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设计强调实践性经验对于提高学生AI素养水平的关键性作用,并多角度考察了教育培训、学科背景、态度、兴趣等因素对AI素养的影响。

    [结论/发现]在数字化时代,实践性经验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AI素养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实际使用AI技术或产品,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全面提升其在AI素养方面的水平。此外,学生的积极态度、兴趣与AI素养之间呈正相关性关系。

    [创新/价值]为高校学生AI素养水平测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量表,并验证了影响AI素养水平高低的因素。为未来深入探讨AI实际使用与理论学习之间关系、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框架提供了基础。


    引自:

    郭亚军,冯思倩,寇旭颍,等.生成式AI背景下的图书馆员:角色、技能与进路[J].图书情报工作,2024,68(13):69-77.DOI:10.13266/j.issn.0252-3116.2024.13.006.



相关报告
  • 《评估人工智能素养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

    • 编译者:饶海侠
    • 发布时间:2024-10-31
    • 新兴研究强调了在不同学术背景的受过教育的公民中培养人工智能(AI)素养的重要性。2023年1月,学者Kong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期刊上发表《Evaluat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teracy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Literacy, Empowerment and Ethical Awareness》一文。作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培训计划中应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教授人工智能素养内容仍待探索。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作者基于多维概念框架设计并评估了人工智能素养项目,该项目培养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它强调概念构建,强调应用程序开发中的项目工作,并通过应用程序开发启动教学道德。36 名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学生参加并完成了该课程,其中包括 7 小时的机器学习、9 小时的深度学习和 14 小时的应用程序开发。与项目工作一起,课程前后完成的测试、调查和反思性写作的结果表明,该计划成功地提高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该计划将扩大至更多参与者,例如高中生和公众。这项研究开创了一条降低人工智能素养进入门槛的途径,并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它可以指导和启发未来的实证和设计研究,以培养不同背景的受过教育的公民的人工智能素养。 一、研究内容 本篇文章评估了人工智能素养扫盲计划对大学生的概念理解、素养、赋权和道德意识的影响。研究通过对课程参与者的自我反思文章进行分析,使用双语文本挖掘系统统计关键词的数量,以评估课程对参与者的影响。研究发现,该项目成功提升了参与者的概念理解和素养水平,并且通过项目工作赋予参与者更多的赋权感。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在应用开发中通过项目工作教授人工智能伦理的重要性。该研究对于培养广泛背景的受教育公民的人工智能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推动人工智能素养普及化做出了贡献。 二、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课程参与者在AI相关概念的理解、素养和道德意识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课程的项目作业使参与者能够应用他们的知识,获得实践经验,考虑道德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参与者不仅考虑了课程中探讨的原则(自主性、善行/非恶行和公平性),还提到了课程以外的AI伦理要素,如透明度和隐私。此外,参与者还能够就人与AI的关系以及人类对AI引起的社会变革做出建议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将伦理考虑融入项目作业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对AI的评估和反思能力。
  • 《人工智能时代的算法素养——内涵剖析与能力》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4-10-31
    •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强化了技术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算法的广泛应用塑造着新的社会结构与规则,也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算法素养作为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素质能力集合被提出。       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世界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信息素养则成为人类参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成为图书情报学科的重要研究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信息时代、数字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为应对技术环境变化,以信息及其载体、表现形式、服务形式为核心,出现了诸如“计算机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AI素养”等概念。       综合已有文献对算法素养的定义,融合功能型定义与解释型定义两大方向,将算法素养定义为:“具备感知、理解和使用算法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以算法为驱动力的产品并具备对算法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此为基础,对算法素养的功能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即具备算法素养的人能够:①拥有使用算法及相关技术工具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②意识到并理解以算法为驱动力的社会及其运行规则;③能够对算法及其产生的正面、负面效应进行客观评价,具备算法风险意识。       算法素养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适应社会技术变化的体现。基于对相关概念溯源与算法素养定义的梳理,结合算法素养界定的核心思想,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对算法素养内涵特点进行解读。       首先,算法素养反映的是社会技术环境对个体的能力素质要求,理解其内涵有两个关键点。①时代背景。算法素养的产生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时代标志,是算法普遍应用与算法负面效应暴露等内外动因推动的结果。算法素养与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的核心区别在于时代的独特性。②素养本质。尽管算法素养是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革新,但它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等概念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仍属于人类素质能力范畴,对算法素养的研究也应以人为核心展开。       其次,算法素养是内化于个体的能力集合,涵盖意识、技能、知识等多个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理解算法素养有三个关键点。①面向问题解决。算法素养的核心价值是增强个体对技术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技术环境则要求个体能够使用算法及关联技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②感知并理解以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社会。算法素养要求个体能够感知社会发展中的驱动力变更,并将个人作为这一变更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到算法决策和管理中。③辩证理解算法价值。算法素养需要个体全面理解算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社会驱动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转变,对身处社会环境中的“人”也提出了新的能力素质要求。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学者们将目光聚焦于信息素养,围绕个人信息处理的意识、能力开展研究。而今以算法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时代也为素养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尽管算法素养仍是一个探索中的概念,但随着算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应当尽早关注其带来的技术鸿沟与社会风险,算法素养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