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daily每日食品】餐饮巨头,集体卖起“大米饭”》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0-15
  • 餐饮头部 集体“进军米饭快餐” 今年开始,以西少爷、和府捞面、喜家德等头部为主的餐饮品牌,纷纷下场卖起了“米饭快餐”。 西少爷官微9月发布最新文章“号外!西少爷进军米饭界!”,官方表示将重磅上线吃不完三件套,产品包括米饭无限续+11种菜+饮品的麻辣烫,形式上类似于“下饭火锅菜”的米饭快餐,定价19.9元,并着重强调“选用五常好米,匠心蒸足45分钟”。 在这之前,高端网红面馆和府捞面,也以一篇“和府被一碗米饭抢了风头”的推文,官宣正式“进军米饭界”。 在门店原有的面产品中加入不少拌饭产品作为主打,比如卤肉饭、牛腩饭等。 更低调试水“拌饭子品牌”和府拌饭大师,定位长寿村拌饭开创者,以外卖的形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陆续铺开。 和府拌饭大师卤肉鸡翅饭,定价48.5元 摄图:内参君 同样的,以饺子作为大单品的喜家德,近段时间也一直在米饭快餐上不断试水,先后推出了各类“小锅米饭套餐”,例如酸菜鱼米饭、鲜蔬锅米饭、秋葵四拼锅米饭、丸子豆米锅等等。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EzMDgwOQ==&mid=2652134758&idx=2&sn=8a760f4e2d1fcb41e5be2511acaf68cf&scene=0
相关报告
  • 《【Fooddaily每日食品】3天爆卖50万杯!瑞幸、蒙牛们“加菌” 上瘾,饮品新风口来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8-19
    • 最近,瑞幸上新乳酸菌美式和乳酸菌冰茶,领券只需9.9元;奈雪的茶则推出活菌酸奶昔,上市3天销量突破50万杯;茶颜悦色更是一步到位,直接推出即食型益生菌,每条活菌数量高达600亿CFU,加0.99元即可升级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瑞幸咖啡、茶颜悦色 亲民的价格加上新颖的概念,让不少消费者打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算盘,果断入手。 Foodaily发现:不止是新茶饮,最近 ,卡士的活菌奶、优益C的益生菌柠檬茶……不少乳品、饮料品牌都“悄悄”在产品中加入了活性益生菌。 巨头与新锐纷纷入局,不仅是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更是对一个全新品类机遇的坚定押注。益生菌正以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形式,与日常饮品结合。 饮品为啥开始集体青睐益生菌?“活菌”会成为饮料创新的下一个机会点吗? 1 从概念混搭到专业进阶, 现制茶咖的益生菌升级 在新茶饮里加益生菌,或许并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12年,CoCo就推出主打乳酸菌的养乐多系列,将健康属性融入新茶饮;随后,以乳酸菌为主流的益生菌饮料成为很多茶饮门店的明星产品。食品供应商们看准这一趋势,开始研发用于新茶饮的益生菌浓缩液,进一步提高了门店现制效率和产品口感。 2019年,奈雪、喜茶携手凯爱瑞、杜邦等供应商,相继推出专利益生菌粉小料。其中,喜茶的超燃爆柠茶系列,加3元可以额外添加益生菌GanedenBC30®,首日售出近40万杯;酸奶界的“爱马仕”Blueglass也因专利益生菌+益生元成分,吸引消费者持续回购。 最近,茶颜悦色又推出即食型益生菌,并在门店同步推出活动,只需0.99元即可解锁益生菌冰饮特调。 图片来源:Coco、喜茶、Blueglass Yogurt 从 “养乐多搭子” 到益生菌浓缩液,再到直接加活菌,益生菌在新茶饮中的玩法不断向专业化进阶。对于运输、存储、制作茶饮等环节,粉末状益生菌比浓缩液更方便。从有效成分来看,粉末形态让 “活菌” 在常温环境中得以保存,活菌数远远高于即饮型的养乐多和浓缩液。 现制茶饮+益生菌,为何能屡试不爽,爆款频出? 一方面,即饮奶茶作为一种大众化程度高、味型丰富、随处可得的饮品,通过携手“益生菌”,既丰富了益生菌的产品形态,也成为年轻人的益生菌“初体验”。 另一方面,“加益生菌”作为新茶饮的创新方向之一,用更低的价格换来科学、健康的益生菌体验,强化了 “喝奶茶也能补菌” 的场景认知,有利于迅速打造健康的产品形象。 现制茶咖能够大规模添加益生菌,得益于益生菌原料工业化在剂型、活性、功效、成本等方面的技术累积。而Foodaily注意到,这几年,预包装的活菌型饮品创新也在小步快跑中,其技术探索深度直接影响着现制饮品与益生菌结合的长远发展。 2 伊利、蒙牛都在布局, “活菌型”饮品成为新爆点 近年来,益生菌逐渐渗透进饮料、乳品的各个细分品类中,带来更加便捷的“吃菌”体验。“活菌型”概念热度飙升,成为饮品赛道新爆点。 其中,酸奶和乳酸菌饮品率先进行了一轮“活菌”升级。 2023年,安慕希推出行业首款常温活菌酸奶,产品中添加高达10亿的活性明星益生菌LGG,通过技术赋能带来常温益生菌新解法,“改写”行业规则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意识到“活菌”的重要性。这款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突破,一举斩获当年的Foodbev世界乳品创新大奖。 自此,乳制品行业开启“活菌”时代。各品牌相继研发高活性益生菌,应用于常温酸奶、冰淇淋、常温乳酸菌饮料等品类中。这些产品也赢得了消费市场的认可。 淘系平台数据显示,益生菌乳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占据益生菌36.9%市场份额。仅2024年Q1,销售额即达到7.1亿元,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今年5月,活润推出一款液体沙拉轻食瓶,将热门品类液体沙拉与酸奶结合,添加经过科学配比的9种果蔬,每瓶富含25g优质膳食纤维。产品中加入3种活性益生菌,其中的“瘦子菌”B420有助于保护肠道微生态健康,助力肠道清洁。 图片来源:活润酸奶,优益C 今年,优益C也推出多款风味益生菌乳饮料,包括“益生菌+果茶”新概念。产品将传统乳酸菌饮品与当下热门的柠檬茶、杏皮茶结合,打造健康、低糖、清爽解腻的全新茶饮体验。该系列产品均添加更适合中国人肠道环境的本土专利益生菌PC-01,并能以88.6%的强活性直达肠道。 与过往低温益生菌酸奶、益生菌饮料相比,这些活菌型饮品表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品牌不再单纯地比拼活菌数量,而是将自研菌株、存活率等概念作为新卖点。 当曾经“专属于”乳制品的益生菌概念,逐渐走向形式更丰富的日常饮品中,能否为益生菌市场带来下一个增长点? 3 千亿益生菌市场, 如何抓住下一个增长点? 以新茶饮、乳制品为代表的益生菌饮品的爆发,本质是消费者健康需求的转变。 欧睿国际数据指出,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正在以每年11%~1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77亿元。在天猫健康平台上,益生菌连续3年以两位数复合增长,搜索“益生菌”的用户连续5年增长。其中,肠胃健康益生菌占据55.9%的市场份额。 《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指出,有87.6%的中国人存在肠道健康问题。其中,61%的消费者选择使用益生菌调节(数据来源:益普索)。 但春雨医生的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对益生菌菌株认知较为模糊,其中,35.9% 的消费者仅大致了解部分菌株及其功效。 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程度,图片来源:《2023国人“肠”烦恼及益生菌消费洞察报告》 面对正在爆发的益生菌市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乳制品、饮料中,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市场上这么多菌株,该怎么选?”“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哪个更好?有啥区别?”
  • 《【Fooddaily每日食品】13亿流量难掩500亿困局:云南米线如何成为下一个螺蛳粉?》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最近几年,米线正在抢占消费新风口,在社交平台创造了很多热门话题,在小红书平台,#米线、#过桥米线、#云南米线 的话题浏览量分别达到13.6亿、2.4亿、2.3亿。 更有“满小饱肥汁米线”创造了“米线界”10亿级的爆款大单品,与销量匹配的还有#满小饱肥汁米线的话题热度,抖音播放量8.8亿次,小红书浏览量1.1亿次,甚至引领速食米线品类的平台推荐笔记超过10万篇。 2025年,一碗生烫牛肉米线,更是煮沸全国,在广州、上海、杭州、苏州、昆明等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一批品牌,云南米线再度出圈。 火爆的话题量和品牌出圈之后,才发现云南米线——这个早已名震海内外,但总产值尚不足500亿元的区域品类产业。 图片来源:观潮新消费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米线相关企业11.06万家,其中成立年限在5-10年的米线相关企业最多,占比35.02%。而在米线相关企业所在城市分布TOP10中,西安、成都、长春位列全国前三,云南省内有曲靖等三地入围。 1 最纯的粉 米线和米粉算是南方主食界著名“双胞胎”!虽然同样都是由大米混水做成的细长条,但只有在云南才被称为“米线”,而在中国其他地区几乎都叫“米粉”。 地道云南米线的配料就只有大米和水,早早拿捏住“干净配料表”的云南米线,自然当得起汪曾祺“洁白、光滑、柔软”的赞誉。 中国“粉圈”千姿百态,但云南米线的文化地位无人能及。 任谁不能说上两句“过桥米线”的典故呢?才子佳人的通俗戏码,放在美食渊源里倒显得清丽脱俗。 何况还有“美食达人”汪曾祺带头宣传。当时若有社交媒体,大家会知道一个大二年级因为失恋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的汪同学,被一碗一角三分钱的米线成功治愈的故事。对了,那碗米线钱是他卖掉字典换的。 米线身上最大的文化符号还是云南本身。这方边陲重地自古以来都并非经济、政治乃至文化中心,但独一份的风土人情让“彩云之南”的动人想象历久弥新,也无外乎今天越来越多的米线品牌将云南元素作为流量密码。 人尽皆知的云南米线也绝非“仅外地人可见”的商业化特产,而是云南人实打实的“生命线”。就连日常打招呼都要植入米线——“走,甩碗米线克。” 过桥米线是滇南的代表作,土鸡米线出身滇西,红遍全网的小锅米线多见于昆明、玉溪,昭通、会泽一带的羊肉米线也是待爆战队的有力竞争者......云南16个行政区各有各的“嫡长线”,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十三太保。 云南有4600多万人口,按照每人每天吃一碗10元左右的米线粗估,云南米线在区内的单日GMV都将高达5亿元。 只是需求热度与产业规模是两码事。 2 没品的粉 今天的云南米线依然“有类无品”,从产业角度来说,“标准”和“产能”封锁了发展上限。 在整个米粉乃至地方风味领域,柳州螺蛳粉做出的产业示范至今无人能及,即便其成功路径早被盘出了浆。 如今柳州螺蛳粉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广西因而提出“2025年区内优势特色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目标。 比之柳州螺蛳粉,云南米线的市场化实践的启动时间并不晚。 早在2007年,滇南的过桥米线就在国内一线城市规模化开店,最远可辐射到美国洛杉矶;2009年,红河州蒙自市获得“中国过桥米线之乡”荣誉称号,同期“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核准注册。 拖后腿的是产业化布局——云南过桥米线餐饮加工规范直到2021年5月才姗姗落地,“松弛感”拉满的标准化进度导致品类生产长期困在“庞大、零散、鱼龙混杂”的局面,并从根源上限制了云南米线的产能。 调研显示,当前全国云南米线的产能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区内企业产能也尚未形成足够的产能外溢。 而作为品类走向全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引擎,云南米线速食技术的发展进程更加滞后——当螺蛳粉在11年前就完成预包装产品标准化建设的时候,最具规模优势的过桥米线还停留在技术探索阶段。 从品牌角度来说,云南米线一直以来都主要以餐饮形态面向全国市场,只是发展多年,今天3万家云南米线实体店中,97%的品牌门店都在5家以下,百店品牌的占比仅为0.11%。 曾于2021年10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米线第一股”谭仔国际,发行价为3.33港元/股,市值超40亿港元。截至2025年6月23日,谭仔国际股价1.43港元,市值19亿港元。 不过,上市后,谭仔国际业绩整体表现欠佳。日前公告称,收到了来自持股74.26%大股东Toridoll提出的私有化建议,每股现金要约价1.58港元。 传统云南米线门店多以“金汤银线”的过桥米线为主营单品,度过最初的快速成长期之后,该品类品牌逐渐面临定价高、口感单一、创新乏力、食用场景受限等质疑。 得益于消费者的喜新厌旧,云南米线品牌终于被逼上了前所未见的新道路。 3 新造的粉 当下餐饮店依然是云南米线的主场业态,虽然自东莞起家的蒙自源过桥米线以1500多家门店一骑绝尘,但当下也终于不再是过桥米线的天下了。 5年开店600多家,位居第二顺位的曾三仙是生猛香辣的川渝米线;2024年刚成立的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今年已凭借400+门店的拓展速度跻身领域前四。 小锅米线、罐罐米线、火烧肉米线、豆花米线、醋米线等细分品类赛道相关品牌,均在2025年迎来一波增长行情...... 过桥米线临近天花板之后,更多云南米线品类凭借“产品升级+情绪价值+效率革命”的组合拳,成为当下快餐领域的爆款制造机。 1.产品方面,层出不穷的味型和原料不断为舌尖上的新鲜感提案 当前,快节奏的生存环境让“风味强度”成为餐饮攻占消费心智的重要变量,无论是湘菜、赣菜、贵州酸汤还是糟粕醋的爆火,都离不开“复合型重口味”迅速罗织的味觉记忆。 云南米线品类中,小锅米线主打浓醇香辣,火烧肉米线是甜咸永动机,醋米线则酸出了云贵风骨,五味俱全的多元体验打破了过去过桥米线清淡单一的口味印象。 此外,罐罐米线的蘸汁、乌鸡米线里的乌鸡、生烫米线里的牛肉,还顺道扩充了用户对云南米线“帽子”(浇头)的认知;事实上“万物皆可浇”本就是云南米线与生俱来的品格。 2.情绪价值方面,云南米线门店在视觉和服务上有了复古风和网红化的意识 罐罐米线的非遗陶罐、生烫米线的现烫鲜牛肉“表演”、火烧肉米线的开放式烤炉,旨在通过创新器型,加入烹饪体验等强化感官,传递食材的品质和烟火人间的饮食氛围。 与此同时,更多品牌有了用鲜明的环境场景打造突出视觉冲击力的意识。比如时下大热的生烫米线普遍用“废土风装潢+云南特色店饰”突出品牌文化定位,迎合新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呈现潮流与经典相结合的地方特色。 3.效率方面,云南米线通过高翻台率、快速出餐、高空间利用率等,卷出标准化、规模化的连锁加速度 新入场的云南米线品牌不再执着于中心商圈和富丽堂皇的大型空间,而是转向街边社区点位,50-100平的店型,通过巧妙的动线设计和空间利用,可容纳较多座位,再结合全时段运营的方式降本增效。 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新型餐饮的设备创新,时下云南米线门店意图将人效、坪效、出餐速度卷向比肩“食堂打饭阿姨”,用“一天翻台20+”重新定义今天的中式快餐速度。 在效率赋能下,如今新兴米线品牌的客单价基本在20元左右,相对于商区型米线连锁品牌门店下降30%-50%。 窄门餐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16日,全国米线门店总数超110152家,今年新开店43860家。在地区分布上,云南省内16809家,位列全国第一。 以满小饱为典型范例,在指向大众零售的米线预包装领域也有了新的突破。 虽然与餐饮业态的小满手工粉同宗,但满小饱从创立伊始就是独立的品牌公司,这意味着品牌并非沿用“餐饮+”的副线路径,而是完全按照零售业的特有逻辑经营运作。 公开信息显示,满小饱已经连续四年实现盈利增长,除肥汁米线外,还有多款新品自上线起短时间内即进入亿元俱乐部。 除去满小饱,昆小厨则在领域内率先开辟出“鲜米线”的细分赛道。 昆小厨成立于2022年,经过三年系统搭建,现已形成集生产、仓储、物流,以及售前、售中、售后于一体的经营全链路。 产品为王,是品牌永远的核心竞争力。昆小厨秉持道地初心,精选来自稀缺原料产地的头部原材料,从源头把控品质底线。 为同时满足今天消费者对鲜食、即食的追求,昆小厨开发出独特的锁鲜工艺,让米线和配料从出产到终端都保持新鲜状态,食用时可煮可泡,“一泡即食”。 同时基于品牌团队的渠道营销基因,昆小厨在传统电商、内容电商及新零售场域快速完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布局。 截至2025年6月20日,昆小厨的爆款单品“松茸鸡汤鲜菌米线”,全网热卖“450万盒”,已迈过千万级单品门槛,下一步就是冲刺亿级大单品。 借由明星达人的推广曝光,目前昆小厨已经覆盖60万+用户,产品好评率近97%,复购率超过60%,且品牌整体处于盈利及持续增长状态。 伴随此类更具技术含量的探索,云南米线有望以更成熟的速食化形态复制螺蛳粉预包装产业的佳绩。 4 结语 变化已经发生。 在失落多年之后,近年来云南开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强调“培育本土品牌”“推动云南过桥米线等特色餐饮走出去”的重要性。全产业链搭建、地标品牌保护和标准完善等表述开始见诸政策端。 云南米线力争成为“千亿地方风味产业”预备役的底气之一,来自欣欣向荣的产业数据。据红餐大数据,2024年全国米粉赛道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将达到13.1%。 加之近两年多个成功的品牌案例从自下而上的角度与底层建设相呼应,让颇具“新消费”潜质的品类机遇终于轮到了云南米线。 唯一还有遗憾的是云南本土企业的发展。 如上文“2025中国米线十大连锁品牌”数据显示,其中4家来自成都,但没有一家是云南本土品牌;预包装品牌案例中,昆小厨的注册地设在昆明。 而在规模化米线供应厂商中,现阶段国内最大的米线生产商是日产600吨,年营收过7亿元的王仁和——一家安徽企业。相较之下,云南本土头部厂商的日产能大致只有王仁和的一半,年产值则将将过亿。 有人说云南本土米线发展不及预期是因为地方饮食有天然的文化屏障,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产品创新,甚至为区外米线连锁品牌的本地化落地增加了难度。 又或许是尚未觉醒的品牌意识,使得本地消费者并不关心米线的品牌,一些有生产能力的在地厂商也没动力在B转C上加大投入。 但在产品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速度都如此高的今天,这些看似顽固的发展问题都可以通过市场红利驱动产业流动性来解决。 昆小厨的生产源头在云南、营销中心在上海,一定程度代表了一种“在地品牌借助全产业要素带动区域品类发展”的开放性思维。 云南米线外围代言人汪曾祺曾将西南联大在设备条件差、师生生活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人才济济的原因归结为“自由”。 未来云南风味产业的全国化突进或许也要倚赖这种珍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