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帝企鹅举步维艰,科学家建议列入频危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6-19
  • 如果关于2100年南极海冰融化状况的预测靠谱的话,届时帝企鹅的生殖和繁育场所将会消失,它们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其他物种可以通过扩散或迁移逃避气候变化的影响,帝企鹅是否也可以简单地通过迁移到新的栖息地而幸免于难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研究结论是:不能!

    帝企鹅种群扩散到新的栖息地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企鹅的数量,但随着海冰的不断融化,当前仅存的54个帝企鹅栖息地将在本世纪末面临毁灭性的下降。该研究发表于2017年6月6日的《 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

    企鹅与海冰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海冰太少会导致繁殖地和食物的减少;海冰太多会导致成年企鹅狩猎的路程增加,从而意味着雏鸟的喂养率降低。直到近几年,研究人员才意识到企鹅是有种群扩散能力的,能够寻找并迁移到更适宜生存的海冰区域。为确定种群扩散是否能够拯救帝企鹅种群数量,Jenouvrier与数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复杂的计算企鹅种群与栖息地相互关系的模型。

    利用该模型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企鹅在不同扩散场景的反应差异巨大。在某些情形下,扩散促进种群增长,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则会导致种群数量大幅下降。Jenouvrier说:“在2036年之前企鹅数量会持续增长,那时会发生一个大约十年时间的‘生态救援’,扭转了预期的下滑趋势,在此期间企鹅会扩散到新的栖息地。届时,企鹅会明智的选择最高品质的栖息地。但是“救援”是短暂的,企鹅数量会在2046年开始锐减。当对所有的情景进行了综合分析时,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2100年时的境况非常严峻,无论企鹅扩散多远,以及他们在选择栖息地时有多明智,种群数量仍然会急剧下降。”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种群扩散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十分有效,但是随着南极冰盖的加速融化,企鹅的生存环境十分严峻。气候变化及其变率并不稳定,所以即使帝企鹅搬到海冰条件较好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人员表示,帝企鹅应该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录,并对其加强保护。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揭示患病珊瑚的免疫应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6
    • 由于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珊瑚流行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不断增加。珊瑚数量因疾病爆发而面临快速下降,因此,了解染病珊瑚的免疫反应非常重要。2011秋季,佛罗里达群岛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八齿珊瑚属Eunicea病,被称为Eunicea黑色疾病(EBD)。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患病珊瑚中的强烈免疫反应与生长和繁殖相关基因的低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 UTA 副教授Laura Mydlarz认为,该研究指出了一个生态相关的潜在权衡问题。如果珊瑚在积极对抗疾病时减少细胞生长和繁殖,则会影响物种和珊瑚群落的恢复力。本月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转录分析为染病加勒比珊瑚的晚期免疫应答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对感染Eunicea黑病的Ecuneula Culula的三个健康和三个患病标本的完整转录组或表达基因分别进行了分析。患Eunicea黑病的珊瑚很容易被已感染组织的黑色外观所识别。患病的珊瑚在刺激、免疫应答和生物粘附过程中共同作用的基因组中表现出更高的活性,这些基因通常参与细胞向疾病区域转移的免疫应答。同时,与细胞生长和细胞维持相关的基因活性降低。Mydlarz认为,感染期间潜在的交换可能会通过减少生长和繁殖来抑制珊瑚礁生态系统爆发后的恢复。这些发现强调了在评估疾病爆发对生态系统影响方面考虑珊瑚死亡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计划继续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以提高我们在不断增强的疾病和气候变化压力下预测珊瑚群落趋势的能力。 (王琳 编译)
  • 《美科学家利用冰川研究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08
    •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人员LewisOwen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川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利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多年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研究团队有关的研究成果《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第四季冰川的性质和时序》(NatureandTimingofQuaternaryGlaciationin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和《季风影响的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冰川的时间和气候驱动》(TimingandClimaticDriversforGlaciationAcrossMonsoon-InfluencedRegionsof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发表于2014年3月15日出版的《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ScienceReviews)杂志上。 冰川通常是变化无常的,它们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有些冰川消退而有些冰川激增,这些变化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冰川湖随着冰川的融化而膨胀,可以产生灾难性的排水(称为冰湖溃决洪水),其后果可能很严重,如整个村庄被毁灭或上百英亩农田被破坏。山脉本身的环境风险也很高。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面积是美国邻近的48个州面积大小的近1/3,并且有近十亿人住在山脉的周围。来自冰川的水流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了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北部接壤地区。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长江和黄河)的源头都来自这些冰川。在更大的范围内,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也有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构建那里的冰川在未来会融化到什么程度,以便能够提早计划和优先考虑,从而免受冰川融化的危害。为了帮助预测未来,研究人员回顾了冰川过去的变化。他们使用了先进的地质年代学技术(如宇宙成因及石英光释光测年)来更加准确地确定样品的年代。研究人员将看似绵延的冰川分成27个区域冰川(加上2个试验性冰川),被称为季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阶段(MOHITS)。结果发现,这些区域冰川涵盖了较广的时间范围:有5个区域冰川期早于末次冰期,有13个区域冰川期处于末次冰期周期内,有11个区域冰川期处于全新世时期。由于不知道过去的情况,全球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型不能准确地得到检验。该研究为理解过去的冰川作用对未来变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 (廖琴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