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与感染性疾病的免疫防治态势分析》

  • 编译者: 袁子焰 杜然然 齐燕 李玲 殷环 孙晓北
  • 发布时间:2024-06-17
  • 免疫系统是多细胞动物特化的一个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并维持人体 健康的防护系统。而免疫疗法,则是通过调节和操控人体免疫系统,实现其功能 增强或恢复,达到对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的方法。免疫防治的发展和应用 几经起落。从 19 世纪末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Pasteur)研制出狂犬疫苗 治疗狂犬病,到 20 世纪初美国外科医生科利(Coley)细菌混合物治疗肿瘤,再 到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中诸如细胞因子、分子靶向药及疫苗等免疫制剂的综合使 用治疗急重症冠状病毒感染者,免疫疗法经历了蓬勃;其间,由于抗生素和各类 抗菌药物的出现,以及免疫疗法难以回避的脱靶、细胞毒性和由此引发的免疫相 关不良事件(AE),免疫疗法又陷沉默。不过,免疫理论的革新和科学技术的进 步从未停滞。随着现有药物耐药性问题,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疾 病的治疗需求的日益凸显,免疫疗法再次成为当今一个具有创新发展机遇的领域。 传统免疫治疗的经典应用是癌症治疗,自 2017 年美国 FDA 获批首个商用 CAR-T 细胞治疗疗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来,已有多种疗法被证实对治疗特定形 式的癌症具有疗效,并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治疗获益。细胞治疗技术的发现 和改进使得癌症的治疗效果大为提升,同时,靶向免疫检查点 PD-1、PD-L1 和 CTLA-4 等的分子靶向药物(ICB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被用于激活免疫系 统以攻击癌症细胞。在常见疾病领域中,免疫疗法的应用也与日俱增。例如,利 用生物制剂 TNF-α抑制剂、IL-6 抑制剂、B 细胞抑制剂等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 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又如,接种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预防新冠、流感、肝炎 等感染性疾病等。 总言之,免疫防治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疫苗技术防治疾病 的初尝期、免疫调节理论融入实践的探索期、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期, 以及基于免疫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革新期。近年来,随着分子免疫理论体系的 扩增和完善,免疫治疗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上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理论的创新为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 择。未来,免疫防治与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和应用,将 继续推进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式产生,免疫治疗将有望为治疗多种疾病提 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并为未来的医疗产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本文围绕癌症及感染性疾病的免疫防治主题,从技术发展情况入手,对免疫 防治的政策环境、技术原理、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主要的应用场景进行回顾。 而后以肿瘤防治为侧重点,按照疫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 性免疫细胞治疗、细胞因子疗法五条技术路线,对免疫防治技术在文献、临床试 验、产品研发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追踪,分析并总结免疫防治技术在该领域的发 展态势。
相关报告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在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中的研究》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佟琦
    • 发布时间:2014-12-24
    • 表观遗传学异常被认为是多种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通常由遗传缺陷引起表观遗传学蛋白功能失调,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和(或)向某些基因启动子募集。重要的是,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是可逆的,应用小分子可以靶向调控表观遗传学酶和调节蛋白。该综述讨论了表观遗传学调节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在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作者阐述了小分子HDAC抑制剂的发展和它们在实验室,临床前期模型和临床中的应用。
  • 《合肥疾控提醒市民梅雨季应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04
    •   合肥在线讯(吴金菊 邱向峰 记者 黄湄) 近日,合肥市气温明显升高,阴雨天数也有所增加,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节或即将来临。5月31日,合肥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阴雨连绵的天气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要注意预防。近期手足口病有所上升,仍需密切关注,还应注意预防感染性腹泻和以流行性腮腺炎为首的呼吸道传染病。   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一组疾病,包括细菌性、动植物、毒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其中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常见。病人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该病既可表现为个案散发形式,也可表现为暴发或集体性中毒的形式。   在炎炎夏季,室内外温差较大,市民在日常生活、聚餐和宵夜等活动中应注意食品卫生,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餐饮业或集体单位食堂要把好食品质量、食具消毒关,规范食品操作规程,防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也是毒蘑菇生长的高峰期,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蘑菇。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口腔粘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同时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并转为疱疹,可伴有低热、患者口腔疱疹溃疡后患者咀嚼时疼痛,并拒食、流涎。一般预后良好,仅有极少数病例可并发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帕、茶杯、玩具、床上用品等感染,感染对象主要为儿童。预防上应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晒衣被。   感染性腹泻在夏季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合肥市极为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次数一般一天3-10次以内,大便性状常见有稀便、水样便、粘液便等,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等不同症状或体征。人群普遍易感。预防上,餐饮单位和家庭要把好饮食关;个人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把好“病从口入”关。若一旦出现类似感染性腹泻病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有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并伴有疼痛。因其传染性强,易在学龄儿童中小范围暴发。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一旦发现流腮病人应及时居家隔离,必要时及时去医院诊治。对易感儿童可应用“麻风腮”联合疫苗或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除做好传染病预防外,还应注意做好对稻谷、玉米、花生仁等农作物防霉变质,对发现霉变或变质的食品应及时处理掉,切勿食用。   疾控专家提醒,这一季节还应注意预防蚊虫虰咬,合肥市输入性恶性疟疾和登革热也是重点预防的疾病,有非洲务工和东南亚旅行的人员应加强恶性疟疾和登革热等相关知识培训。野外活动者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虫叮咬,一旦有发热和血小板减少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少年儿童在游泳、嬉水、家庭中的安全教育,防止溺水、烫伤等意外伤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