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可制造精细3D结构的双通道激光直写光刻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26
  • 图1 P3L系统原理图

    边缘光抑制激光直写技术(PPI-DLW)作为一种光刻技术,可用于制作加工复杂的三维纳米结构,在微纳光电集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PI-DLW 中有两束激光,一束用于实现光刻胶聚合,另一束是用于抑制聚合的抑制光。然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DLW装置广泛采用单焦点刻写,效率较低。

    基于此,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双光子聚合效应的双通道并行激光直写光刻(P3L)系统,提高了激光直写“打印”的精度和速度,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微纳器件制作。该成果以“Direct laser writing breaking diffraction barrier based on two-focus parallel peripheral-photoinhibition lithograph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

    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Xu Liu 表示,P3L 系统将光束的两个偏振分量独立调控,形成两个通道,可以执行不同的打印任务,还可以制造具有不同周期的高度复杂的结构。

    P3L 系统由编号为1-8的八个模块的物理排列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模块1和2用于控制光束指向的稳定性,模块3和4使用偏振分束器(PBS)将光束(激发/抑制光束)“一分为二”,模块5和6使用空间光调制器执行相位调制,模块7和8实现激发光和抑制光的合束。

    系统中采用声光调制器对两个通道的通断进行兆赫量级的独立控制,两个通道间可以同时执行不同的打印任务,验证了并行DLW光刻技术打印非周期图案和结构的可能性,增加了DLW的灵活性。

    正是焦斑的独立调控,使得系统可以同时打印非周期性的复杂图案,而不会影响扫描速度,从而使效率加倍。而且调整两个点的位置和间隔很容易,所以相比具有统一焦斑控制的传统系统来讲,新系统更加灵活实用。

    为了测试实际3D纳米结构的并行打印效果,研究人员制作了非周期性立方体框架、六边形网格、线结构和球形结构,展现出其具有超高的分辨率。每个焦斑的相同开关控制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快速制造复杂的非周期性图案和结构成为可能。该系统的双通道并行扫描功能还减少了制造大规模复杂结构所需的时间成本,其效率是传统DLW的两倍。

    在谈到新型P3L 系统的应用前景时,Xu Liu表示,他们提出的双通道激光直写光刻有能力克服 DLW 在微纳制造中存在的的挑战,实现包括闪耀光栅、微透镜阵列、微流体结构和超表面在内的各种精细3D结构的DLW光学制造。此外,还可以促进便携式、高分辨率、高通量 DLW 的实现。团队表示,该系统进一步扩展了DLW光学制造的潜在应用范围,有望成为基于纳米技术开发的广泛领域的实用工具。

相关报告
  • 《前沿 | 高效制造大面积超表面的亚波长图案脉冲激光光刻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年来,由于对微型化超薄光学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光调制超表面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超表面具有光束整形(偏转、聚焦、涡旋调制)、电磁斗篷、偏振控制、完美吸收和精确消色差等功能。超表面上的各种结构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定向表面波耦合的H形吸收光或调制波前,十字形调节色散或吸收,悬链线形提供高衍射效率和周期和相位延迟的线性比例等等。 加工方法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生产和易获得的超表面方法,落后于他们的设计。电子束光刻和极紫外光刻具有卓越的10纳米以下分辨率,是验证不同光调制能力的超表面设计的一般方法,具有较高的可实现结构自由度。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容易获得的制造方法来有效地生产大面积和自由设计的纳米级分辨率结构阵列。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的徐少林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图形脉冲激光光刻(PPLL)方法,在大面积薄膜上创建具有亚波长特征分辨率和周期从小于1 μm到超过15 μm的结构阵列。利用准二元相位掩模分离具有波前图案的超快激光脉冲,通过高速扫描快速生成周期性的烧蚀/修正结构。波前的梯度强度边界和圆偏振减弱了光传播过程中的衍射和偏振相关的不对称效应,达到了较高的均匀性。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上海交通大学在激光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31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安平研究员、熊良华副教授、杜大帆副教授、何林助理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兵兵副研究员团队,在激光增材制造同步辐射原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ynamics of por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during multi-lay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via in-situ synchrotron X-ray imaging: A case study on high-entropy Cantor alloy”为题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上,这是国内首篇仅利用国内同步辐射资源发表的原位增材高水平文章。 该工作利用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快速成像技术,对典型高熵Cantor合金在传导模式下的多层定向能量沉积(DED)过程进行了原位研究,揭示了三种新的孔洞形成机制,并验证了三种已知的孔洞生成机制;与此同时,基于熔池尺度流场高时空分辨表征,提出了一种调控马兰戈尼流实现孔隙消除新机制。这些发现为高熵合金的增材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实验数据,有助于开发精准的计算模型和深入理解熔池微观尺度下的孔隙控制策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张书雅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宝德教授、董安平研究员、熊良华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兵兵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aser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LDED)增材制造技术快速实现三维复杂几何形状和大尺寸组件的高质量制造,并且能够制备微观结构可调的新型合金和功能梯度合金,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核能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与传统的铸造和焊接工艺相比,3D打印产品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孔隙率和更大的孔隙尺寸,难以保障其激光打印一致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零件的力学和服役性能。因此,通过优化工艺过程以减少孔隙,对于打印高熵合金等新型金属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于多层DED过程在传导模式下孔洞形成机制的系统性分析仍然有限;熔池内部形成的孔洞如何随熔流演变并相互作用?这些基础科学问题对于减少甚至消除孔隙至关重要,而多物理模拟熔流对孔隙往往依赖高精度实验数据,当前在多道次DED原位实验研究尚未报道。 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研究人员利用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快速成像技术,高时空分辨穿透高温金属熔体,实时观察到高动态微尺度下熔池和气孔的动态演变过程,原位研究了传导模式下多层DED过程中多种合金体系(从铝基、钛基、镍基合金到高熵合金)中的孔洞形成及演化行为,阐明了熔池内六种孔洞生成机制和三种孔洞演化机制。 研究还发现,典型Cantor高熵合金中存在独特的逆Marangoni对流现象,有助于延长孔洞的生存时间。在熔池循环区,孔洞沉降至激光相互作用区相邻位置的熔池底部,随后被推至熔池尾部;在接触到凝固前沿之前向上移动,并重新进入熔池内部循环。长寿命孔洞通常会在熔池激光相互作用区和循环区相邻位置合并,容易向高温区域移动,在热毛细力和浮力主导下经由熔池表面逃逸。这些发现对高熵合金等新合金体系DED工艺参数优化、开发可靠的高保真计算模型以及从熔池尺度调控缺陷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图1 同步辐射原位研究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增材制造过程,从熔池尺度高精度高时空分辨揭示内部孔洞形成及演化新机制 图2 同步辐射快速成像原位研究DED过程。(a)利用高能快速X射线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粉末输送示意图;(b)同步辐射线站原位表征装置图 图3 同步辐射快速成像高时空分辨表征熔池形貌,定量化数据可以标定和输入高保真模型 图4 Cantor合金多道次熔覆后熔道形貌,可以看出激光能量密度严重影响多道次熔道内部缺陷生成和熔池表面起伏以及凝固后成形质量 图5 同步辐射原位表征数据定量化分析熔池内部孔洞的捕获和消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