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大马蹄螺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获得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1-22
  • 11月14日至15日,验收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变化”项目中的子课题“关键生态种群繁育-螺类繁育”进行人工育苗现场验收。在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现场查看、计数、测量后,专家认为该团队成功建立了大马蹄螺人工催产、幼虫培育和稚螺培养技术。

      大马蹄螺是一种暖水性强的海洋贝类,不仅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该课题组在国内首次获得了大马蹄螺稚螺,第一批培育出4-6mm的稚螺4万只,第二批培育出2-3mm的稚螺30万只。这些螺苗可用于进一步的养殖和增殖放流,为我国大马蹄螺的资源养护与增殖建立了技术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1711/t20171120_4622684.shtml
相关报告
  • 《三种南海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获得成功并现场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4
    •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先导专项中的课题,“造/护礁主要功能生物种群的恢复与重构技术”—“三种砗磲规模化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内容进行了现场验收。   专家组听取了喻子牛研究员课题组工作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考察了三种砗磲繁育现场,并现场抽样计数和测量。专家组认为,在鳞砗磲基础上,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无鳞砗磲和番红砗磲的规模化繁育和苗种培育,为今后砗磲的产业化发展和岛礁砗磲资源种群的恢复与重构增加了新的种类和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自近两年成功繁育出鳞砗磲幼贝并进行了岛礁移植牧养以来,课题组致力于进一步深化研究、优化技术、扩大成果,今年除鳞砗磲外,又对无鳞砗磲(个体大小列10种砗磲中第二)和番红砗磲(常见海水族观赏种类)进行了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发;研发取得了成功,至验收日为止,获得番红砗磲12.71万个(平均壳长8.79±1.72mm,平均壳高4.38±0.79mm),无鳞砗磲40.87万个(平均壳长5.38±1.13mm,平均壳高3.37±0.46mm),鳞砗磲计13.07万个(平均壳长2.60±0.26mm,平均壳高2.18±0.19mm);三种砗磲幼贝数合计66.65万个;幼贝生活力充沛、健康状态良好。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螺类繁育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1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子课题“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关键生态种群繁育-螺类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蝾螺、大马蹄螺人工育苗在广东省雷州市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任务重大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金口蝾螺(Turbo chrgysostomus)为腹足纲蝾螺属海洋螺类,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主要以大型藻类为食。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别称马蹄钟螺、公螺,为腹足纲、马蹄螺属海洋动物,生活于低潮线至浅海的珊瑚礁岩石上,主要舔食底栖硅藻。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其资源量日渐减少,急需开展其人工繁育。 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计数、测量后,并经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项目团队首次建立了大马蹄螺和金口蝾螺的人工催产、幼虫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其中,大马蹄螺达到了规模化繁育水平。验收专家组表示,这些螺苗可进一步用于养殖和增殖放流,为其资源养护和增殖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对金口蝾螺、大马蹄螺的亲本暂养、人工催产和授精、幼虫培育和养殖技术进行攻关,首次突破了金口蝾螺的人工繁育技术,培育出螺宽5~11mm的幼螺4.27万只;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马蹄螺苗种中培技术,幼螺螺宽达到14~28 mm,数量44.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