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螺类繁育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1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员何毛贤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子课题“南海生态环境变化-关键生态种群繁育-螺类繁育”所培育的金口蝾螺、大马蹄螺人工育苗在广东省雷州市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任务重大局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

    金口蝾螺(Turbo chrgysostomus)为腹足纲蝾螺属海洋螺类,生活于热带珊珊礁海域,主要以大型藻类为食。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别称马蹄钟螺、公螺,为腹足纲、马蹄螺属海洋动物,生活于低潮线至浅海的珊瑚礁岩石上,主要舔食底栖硅藻。它们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但其资源量日渐减少,急需开展其人工繁育。

    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查看、计数、测量后,并经质询和讨论后,一致认为:项目团队首次建立了大马蹄螺和金口蝾螺的人工催产、幼虫培育和人工养殖技术,其中,大马蹄螺达到了规模化繁育水平。验收专家组表示,这些螺苗可进一步用于养殖和增殖放流,为其资源养护和增殖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对金口蝾螺、大马蹄螺的亲本暂养、人工催产和授精、幼虫培育和养殖技术进行攻关,首次突破了金口蝾螺的人工繁育技术,培育出螺宽5~11mm的幼螺4.27万只;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马蹄螺苗种中培技术,幼螺螺宽达到14~28 mm,数量44.80万。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1911/t20191128_544445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2-16
    • 近日,进化生物学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JCR 1区)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李新正研究团队关于深渊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入选“Editor’s Choice Article”。 糠虾(mysids)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全世界共有1100种以上,广泛存在于淡水、半咸水、海水、地下水等各类水体中,从潮间带浅海到海沟深渊均有分布。许多深海种类为了适应黑暗环境,眼部退化为无色素细胞和光学感受器的眼板(eyeplate)。因此,这一类群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联合挪威卑尔根大学、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根据“万泉”号着陆器从马里亚纳海沟7449米采集到的样品,基于其特殊形态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证据建立了深海糠虾类的一新属一新种,命名为Xenomysis unicornis Kou, Meland & Li, 2019,意为“深渊中的独角兽”,这也是目前已报道糠虾目甲壳动物物种的最深记录。研究团队还通过多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糠虾目(Mysida)高级分类阶元的划分提出了新观点,并通过化石年代标定与分子钟分析推测糠虾类在中生代发生过多次由浅海向深海的扩散,这与地质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海洋缺氧事件时间吻合。此外,研究还发现深海糠虾类退化的眼板并非之前所认为的单一起源,而是平行演化的结果。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深渊的生物多样性,为深海无脊椎动物起源、系统发育和适应性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参考依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寇琦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李新正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Kou Q., Meland K., Li X. Z.*, He L. S., Wang Y. “Unicorn from Hades”, a new genus of Mysidae (Malacostraca: Mysida) from the Mariana Trench, with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ep-sea mysid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In press.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57903193025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26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罗格斯大学、杜克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 in Bivalvia”在生物学权威期刊《BMC Biology》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 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生长快、抗逆性强等特点。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等人于1997年首次将硬壳蛤从美国引入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硬壳蛤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一套以“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养殖面积近百万亩,年产值数十亿元,已出口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 Gb,contig N50达到1.77 Mb,scaffold N50达到91.38 M,共编码34,283个基因。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拥有极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模式动物的拷贝数(< 10 拷贝)。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本研究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 该研究成果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宋浩助理研究员、美国罗格斯大学郭希明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丽娜副研究员和北京诺禾致源公司王强辉技术员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涛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STS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5-020-00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