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蛇隐孢子虫、肝动物和肺活量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20-02-07
  • 内 容:蛇在中国作为食品和传统药物很受欢迎。但是,关于来自中国蛇的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的信息很少。通过使用寄生虫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我们调查了2018年6月至10月在中国中部蛇中选定的人畜共患病菌(包括隐孢子虫,肝炎和螺旋藻)的流行情况。 PCR扩增和DNA测序显示,隐孢子虫属阳性的蛇为10.1%(15/149),。此外,我们发现36.9%(55/149)的蛇被Spirometra erinaceieuropaei感染。每条被感染蛇的spargana负担范围为1到26。BLAST和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和60-kDa糖蛋白(gp60)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寄生虫属于小隐孢子虫基因型IIdA15G1,百日咳杆菌, C. serpentis和Hepatozoon物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集约化养殖的蛇由于食入被感染的饲养动物而排泄了小球藻和百乐衣卵囊,并且在中国中部的野蛇普遍感染了S. erinaceieuropaei,这表明食用不当煮熟的蛇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id/31700790/
相关报告
  • 《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在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Integrativ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the genus Chodsigoa (Mammalia: Eulipotyphla: Soric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为题在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856-)发表。研究发现一新种,并重新确立了一亚种的种级地位,为中国哺乳动物增加了两个物种。这是蒋学龙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今年继发现白眉长臂猿新种(天行白眉长臂猿,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17)、猪尾鼠新种(小猪尾鼠,Journal of Mammalogy,2017)之后,发现的第三个哺乳动物新物种。昆明动物所陈中正博士和何锴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蒋学龙与何锴为共同通讯作者。    缺齿鼩属(Chodsigoa)隶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主要分布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为了厘清缺齿鼩属物种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人员检视了馆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150号馆藏标本,并首次使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近年来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东、西两岸的云南缺齿鼩(Chodsigoa parca)存在显著分化,研究人员将澜沧江以东的种群描记为一个新物种,为纪念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已故教授Robert Hoffmann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研究人员将新种命名为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 sp. nov.)。此外,通过分子系统学分析以及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模式标本的比对,确认此前被归为云南缺齿鼩亚种的烟黑缺齿鼩(Chodsigoa furva)为独立种,恢复其有效种的地位。
  • 《大规模的蛇基因组分析为脊椎动物的发育提供了见解》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有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     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蛇类演化出了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不同支系的蛇类,结合多组学及基因编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系统阐释了蛇类的起源与特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基于染色体水平蛇类基因组数据集构建了迄今最有力的蛇类系统发育框架,推断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支持了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假说。基于谱系基因组与基因编辑等研究发现,蛇类PTCH1蛋白特异性缺失的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是其四肢缺失的重要遗传机制之一。大量编码及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快速演化驱动了蛇类身体的延长。为适应身体延长,蛇类的内脏器官发生了不对称发育,如其左肺大多趋近于退化,而右肺则较为发达。蛇类丢失了控制器官对称发育的DNAH11和FXJ1B基因,是其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红外感应蛇类和穴居的盲蛇类物种特殊表型的演化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与热响应相关的PMP22基因和与三叉神经发育相关的NFIB基因的非编码调控元件的趋同演化是部分蛇类感知红外光谱的重要遗传驱动力。而盲蛇类物种则通过RPGRIP1等基因的丢失及CHIA等基因的快速演化以适应穴居生活,并形成专食蚂蚁及蚂蚁卵的食性。     本研究开创了爬行动物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先河,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动物演化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李家堂团队未来将聚焦开发玉米蛇为模式动物并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同时,围绕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团队将推动从基础科学到应用基础科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cm/202306/t20230620_48983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