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蛇基因组分析为脊椎动物的发育提供了见解》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基于大规模多组学技术与基因编辑等研究手段,全面揭示了蛇类起源及特有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相关论文以“Large-scale snake genome analys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vertebrate development”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

        全球蛇类约4000种,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陆地和海洋,在进化历史上处于脊椎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蛇类演化出了四肢缺失、身体延长、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等特殊表型,揭示这些特殊表型的遗传机制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全球极具代表性的不同支系的蛇类,结合多组学及基因编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系统阐释了蛇类的起源与特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基于染色体水平蛇类基因组数据集构建了迄今最有力的蛇类系统发育框架,推断蛇类起源于约1.18亿年前早白垩纪,支持了蛇类是由蜥蜴演化而来的假说。基于谱系基因组与基因编辑等研究发现,蛇类PTCH1蛋白特异性缺失的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是其四肢缺失的重要遗传机制之一。大量编码及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快速演化驱动了蛇类身体的延长。为适应身体延长,蛇类的内脏器官发生了不对称发育,如其左肺大多趋近于退化,而右肺则较为发达。蛇类丢失了控制器官对称发育的DNAH11和FXJ1B基因,是其左、右肺不对称发育的重要遗传因素。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红外感应蛇类和穴居的盲蛇类物种特殊表型的演化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与热响应相关的PMP22基因和与三叉神经发育相关的NFIB基因的非编码调控元件的趋同演化是部分蛇类感知红外光谱的重要遗传驱动力。而盲蛇类物种则通过RPGRIP1等基因的丢失及CHIA等基因的快速演化以适应穴居生活,并形成专食蚂蚁及蚂蚁卵的食性。

        本研究开创了爬行动物大规模组学研究的先河,对理解脊椎动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动物演化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李家堂团队未来将聚焦开发玉米蛇为模式动物并开展演化发育生物学研究。同时,围绕蛇毒等重要遗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为抗蛇毒血清及蛇毒衍生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团队将推动从基础科学到应用基础科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编译来源:https://www.cas.cn/cm/202306/t20230620_4898303.shtml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3005822
相关报告
  • 《Nature | 盲鳗基因组与脊椎动物的进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9
    • 2024年1月23日,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杂志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e hagfish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vertebrates的文章。 作为唯一幸存的无颌鱼类谱系,盲鳗和七鳃鳗为早期脊椎动物进化提供了关键窗口。本文研究了脊椎动物全基因组复制和程序性DNA消除的复杂历史,时间和功能作用,基于棕色盲鳗Eptatretus atami的染色体规模基因组序列。结合来自同源和系统发育分析的证据,研究人员建立了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的全面图景,包括早于早寒武纪环口-颌骨分裂的自体四倍体化(1RV),随后是寒武纪中晚期的同种异体-四倍体化(2RJV)和环体中延长的寒武纪-奥陶纪六倍体化(2RCY)。随后,盲鳗经历了广泛的基因组变化,染色体融合伴随着器官系统(眼睛、破骨细胞)所必需的基因的丧失,部分原因是它们的身体计划简化。 最后,研究人员表征了盲鳗中的程序性DNA消除,鉴定了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从体细胞谱系中删除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重复元件。这些种系特异性基因的消除提供了一种通过抑制种系/多能性功能来解决体细胞和种系之间遗传冲突的机制,这与七鳃鳗的发现相似。重建脊椎动物早期基因组历史为进一步探索环状体和有颌脊椎动物进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框架。
  • 《基因组分析显示,许多动物物种可能易受SARS-CoV-2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8-27
    • 根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新研究,人类并不是唯一面临SARS-CoV-2潜在威胁的物种。SARS-CoV-2是导致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利用基因组分析,比较了该病毒在410种不同脊椎动物(包括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体内的主要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 ACE2通常存在于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包括鼻、口和肺的上皮细胞。在人体中,ACE2蛋白的25个氨基酸对病毒的结合和进入细胞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使用了ACE2蛋白的25个氨基酸序列,并将其预测的蛋白质结构与SARS-CoV-2刺突蛋白建模,以评估在不同物种的ACE2蛋白中发现了多少这些氨基酸。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后研究助理Joana Damas说:“所有25个氨基酸残基与人类蛋白质相匹配的动物,预计通过ACE2感染SARS-CoV-2的风险最高。”“预计该物种的ACE2结合残留物与人类的差异越大,风险就会降低。” 大约40%可能对SARS-CoV-2敏感的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受威胁”物种,可能特别容易受到人-动物传播的伤害。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1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进化与生态学的著名教授哈里斯·卢因(Harris Lewin)说:“这些数据为识别易受感染和面临SARS-CoV-2感染风险的动物种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我们希望它能启发人们在大流行期间保护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做法。” 濒危物种预计将面临危险 一些极度濒危的灵长类物种,如西部低地大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北部白颊长臂猿,预计它们通过ACE2受体感染SARS-CoV-2的风险非常高。 其他被标记为高风险的动物包括海洋哺乳动物,如灰鲸和宽吻海豚,以及中国仓鼠。 家畜如猫、牛和羊的风险为中等,狗、马和猪与ACE2结合的风险较低。这与感染和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需要未来的研究来确定,但对于那些已知的传染性数据的物种来说,相关性是很高的。 在记录在案的貂、猫、狗、仓鼠、狮子和老虎感染SARS-COV-2的病例中,病毒可能使用ACE2受体,也可能使用ACE2以外的受体进入宿主细胞。较低的结合倾向可转化为较低的感染倾向,或感染一旦形成,在动物体内或动物之间传播的能力较低。 由于动物有可能从人类身上感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反之亦然,包括国家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在内的机构都为这项研究提供了基因组材料,因此加强了保护动物和人类的项目。 “人畜共患疾病,如何预防人类动物传播并不是一个新挑战,动物园和动物保健专业人员,”合著者Klaus-Peter说Koepfli,高级研究科学家Smithsonian-Mason学院的保护和史密森保护生物学研究所前保护生物学家中心的物种生存和保护基因组学中心。“这些新信息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制定相应计划,确保动物和人类的安全。” 这组作者强烈建议不要根据计算结果对动物的预测风险进行过度解释,并指出实际的风险只能通过额外的实验数据来证实。动物的名单可以在这里找到。 研究表明,SARS-CoV-2的直系祖先可能起源于一种蝙蝠。研究发现,蝙蝠通过ACE2受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非常低,这与实际实验数据一致。 蝙蝠是直接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还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尚不清楚,但这项研究支持了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参与其中的观点。这些数据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哪些物种可能在野生环境中充当中间宿主,帮助控制未来在人类和动物种群中爆发的SARS-CoV-2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