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不完全重编程的致癌机制》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 liuq
  • 发布时间:2016-03-23
  •         来自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心(CiRA)的Yasuhiro Yamada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当细胞在体内经受不完全重编程时,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促进了癌症形成。这项重要的研究发表在近期的《细胞》(Cell)杂志上。

            iPS细胞和癌细胞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能够无限地增殖,但人们认为癌症是由于一系列的基因突变所引起,而通过体细胞重编程生成的iPS细胞并不需要涉及任何的基因突变(延伸阅读:知名华人干细胞科学家Nature发布突破性成果)。

            然而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体内的小鼠细胞以这样一种方式暴露于四个重编程因子Oct3/4、Sox2、Klf4和 c-Myc引起不完全重编程时,DNA的甲基化模式(表观基因组)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导致一些组织形成肿瘤。

            从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而言,通过这一过程生成的肾肿瘤与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非常相似。对这些肿瘤的细胞进行检测揭示没有任何的基因突变,但却鉴别出了一些表观基因组改变,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表观基因组变成了与多能干细胞相似的一种模式。此外,利用重编程这些肿瘤细胞生成的iPS细胞,研究人员还获得了源自iPS细胞的正常肾细胞。这些结果表明,表观遗传调控有可能促进了某些癌症类型肿瘤形成。

            该研究证实了,采用一种程序对体内小鼠细胞进行重编程引起不完全重编程,可导致与肾母细胞瘤相似的肿瘤形成。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累积的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当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某些肿瘤类型中,癌症可以不由基因突变而是通过表观遗传改变触发。换句话说,如果可以改变表观遗传状况,那么就有可能改变癌细胞的一些特性,在未来促成新的癌症疗法。

            新研究还利用iPS细胞技术开发了一种不会诱导基因组突变的表观遗传调控新方法。以这种方式来利用iPS细胞技术有望为疾病研究带来新视角。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等揭示植物DNA损伤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所需的遗传模板,对于维持DNA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紫外线、辐射和环境污染等引起的DNA损伤影响人和动物的衰老,或导致疾病乃至癌症。对植物而言,外界环境因子,如土壤盐碱、重金属、电离辐射、紫外线、洪涝等胁迫,同样会导致DNA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对作物生产造成危害。然而,DNA损伤响应及修复的机制在动物和植物中不完全相同,且在植物中的研究较为滞后。调控植物DNA损伤及其修复的机制的研究,对于增强作物抗性、提高生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胜军带领的能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组,揭示了MAC5A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NA损伤响应(DDR)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高硼胁迫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MOS4-associated complex(MAC)复合体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pre-mRNA可变剪切和miRNA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MAC5是MAC复合体的一个附属亚基,其功能完全丧失后导致严重的发育缺陷和胚胎致死。此前,研究团队提出,MAC5通过调控pri-miRNA的稳定性影响miRNA的积累(Li et al., PNAS 2020),但MAC5在植物体内的其他生物学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MAC5A缺失突变体mac5a对甲基磺酸甲酯(MMS,一种DNA损伤诱导剂)的处理更加敏感,表现出主根生长抑制、真叶叶原基发育延缓等表型。RNA-seq分析发现,MAC5A缺失导致DDR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re-mRNA的可变剪切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通过IP-MS质谱分析鉴定到多个26S蛋白酶体亚基与MAC5A互作;通过生化和遗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MAC5A与26S蛋白酶体关键亚基RPN1A和RPT2A之间的互作关系。MAC5A调控26S蛋白酶体的活性,同时26S蛋白酶体也影响MAC5A蛋白的降解。此外,土壤中高浓度的硼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硼胁迫导致植物DNA损伤。研究表明,MAC复合体的多个核心亚基和26S蛋白酶体均参与高硼诱导的DNA损伤响应过程。该研究揭示了MAC复合体和26S蛋白酶体协同调控植物DDR过程的分子机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能源研究院创新基金、山东省、中国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河南大学、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适应能力受到RNA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故揭示调控植物生长、抗逆的分子基础,有助于作物尤其是能源作物的遗传改良。截至目前,该团队在RNA转录后加工领域取得了系列进展,揭示了MAC复合体附属亚基MAC5(Li et al., PNAS 2020)、MAC复合体核心亚基MAC3(Li et al., Plant Cell 2018)、DEAD-box RNA螺旋酶SMA1(Li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miRNA合成代谢的生物学机制。
  • 《Cell Rep:揭示肥胖驱动结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5
    • 研究者Rachel Perry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中我们对体内植入肿瘤的小鼠或结肠癌小鼠遗传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检测了高脂肪饮食对小鼠所产生的效应,随后给予小鼠两种疗法中的一种,即摄入一种特殊药物,而这种药物能通过扮演一种受控释放的线粒体质子载体(CRMP)来燃烧肝脏中的脂肪,或者给予小鼠二甲双胍,这种药物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糖尿病药物。 研究人员发现,高水平的胰岛素或许能将肥胖与结肠癌联系起来,而且胰岛素能够增加肿瘤中葡萄糖的摄取,驱动肿瘤的生长,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上述两种药物都能够降低小鼠机体中胰岛素的水平,并且减缓肿瘤的生长。 最后研究者Perry说道,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因肥胖导致的机体中高水平胰岛素或许能通过增加小鼠模型机体中葡萄糖的摄取,来驱动结肠癌的发生。当然,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证实在小鼠机体中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如果适用的话,研究人员或许就能够通过二甲双胍、CRMP或锻炼等方式来开发出降低机体胰岛素的疗法,从而帮助减缓或抑制结肠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