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膜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分析 部分产品性能已经赶超国外产品》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7-19
  • 导读:近年来,我国膜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预测2019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200亿元。在区域竞争格局方面,我国知名膜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四个省市,合计占比高达67%。在产品竞争竞争格局方面,膜产品主要包括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电渗析膜、气体分离膜、无机陶瓷膜、透气膜等。尽管中国膜企业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有些企业的产品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

      我国膜企业产值规模偏小

      近年来,我国膜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反渗透、超滤、微滤等膜技术在能源电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回用及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工程应用规模迅速扩大,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型膜法给水工程、污水回用工程及海水淡化工程相继建成。

      在国家大力支持、市场需求激增的大好形势下,我国膜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成长期,膜产业总产值(膜制品、膜组件、膜附属设备及相关工程的总值)大幅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膜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仅仅达227亿元,2013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达到633亿元,之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截止至2017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增长至1800亿元左右。预测2019年中国膜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200亿元。

    中国膜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膜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吸引了众多研究机构及企业的关注,目前全国从事分离膜研究的院所、大学超过100家;膜制品生产企业300余家;工程公司近1000家。这些机构及企业在分离膜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开展了工作,涉及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电渗析等单元操作或集成的膜法水处理系统,气体混合物的膜法分离,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渗透汽化膜过程,以及医用血液透析膜等。

      虽然膜企业数量已不少,但绝大多数规模较小。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的中小企业约占膜企业总数的85%,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厂家约占8%-10%,年亿元产值以上的企业只占4%左右。

    我国膜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导致研发能力弱,市场竞争力远不及国外品牌。以反渗透膜为例,国外品牌占领了约85%-88%的反渗透膜市场份额,其中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和海德能公司分别占30%、26%,剩余的被日本东丽公司、韩国熊津等公司等占领。

    在区域竞争格局方面,我国知名膜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四个省市,合计占比高达67%。北京、上海比重更是超过20%,北京知名膜企业以内资特别是民营资本为主,而上海的知名膜企业以外资为主。

    在产品竞争竞争格局方面,膜产品主要包括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电渗析膜、气体分离膜、无机陶瓷膜、透气膜等,目前在膜的总销售中,反渗透膜所占比重最大,约为50%,超滤膜、微滤膜、电渗析膜各占10%,其余膜产品占20%。

    国内膜企业将做大做强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国内中小型企业由于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缺乏,随着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行业技术不断翻新,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将逐渐处于弱势,很可能被大型企业并购,尤其是国际大型膜企业。

      因为中国有着广阔的膜产品市场,未来国际膜企业将继续加快对中国市场的拓展,而通过兼并重组来仍将是其实现在中国扩张战略的主要投资方式之一,中小企业将成为潜在的兼并对象之一。

      面对外国大型膜企业和水务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膜企业应该加快膜企业之间、膜企业与水处理工程公司之间,以及膜企业同其它产业的大型集团间的合作。特别是上、下游企业间实行重组,以便能在水市场中做大做强,创建中国和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

      尽管中国膜企业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并不是全面落后,有些企业的产品甚至超过了国外水平。国产膜目前已不是中低档产品的代名词,中国部分产品的性能已追赶上甚至超越了国外产品的性能。

      例如海南立昇公司的专利产品聚氯乙烯合金超滤膜,是中国民族膜品牌的一个突破,其在截留性能、抗污能力、使用寿命和耐碱性等方面已经超过了国外产品,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0%左右。

      未来,随着国内优秀膜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并购国外企业以打开其国际市场、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报告
  • 《2018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从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看,受益于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根据数控机床的性能、档次的不同,数控机床产品可分为高档数控机床、中档数控机床、低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是指具有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网络通信等功能的数控机床。   机床作为“工业之母”,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数控机床是由美国发明家约翰·帕森斯上个世纪发明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数控机床是一种高效能的,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能较好地解决复杂、精密、小批量、多品种的零件加工问题,代表着现代机床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现在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的铸造机床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性问题,与国外产品相比,中国数控机床的差距主要是在机床的高速高效化和精密化上。   数控机床市场规模高企,2017年超过3000亿元   从我国数控机床市场看,受益于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据统计,2014-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均超过2400亿元;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销售额为2732.3亿元,同比增长7.69%。2017年销售额约为3060.3亿元,首次超过3000亿元。   下游应用仍以汽车产业为主,消费电子将成未来应用主流市场   从数控机床行业下游消费需求比重来看,汽车是主要的下游需求领域,消费占比约为42%;其次是航空航天,消费比重约为18%;模具和工程机械分别为数控机械第三和第四消费领域,占比分别在15%和10%左右。   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通信等3C产业终端设备的推广及发展,3C行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消费电子行业产品并将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并有力推动应用于该领域的轻型切削数控机床的发展。   数控机床产品需求结构矛盾升级,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低   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而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由于低档数控机床行业门槛低,进入企业多,且近几年低档数控机床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该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档数控机床的应用越加普及,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供给却难以满足需求。   由于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起步较晚,目前国产产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国内大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 2016年,数控机床专项支持研发的高档数控系统已累计销售1000余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由专项启动前的不足1%提高到了5%左右,2017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左右,依然较小。但从需求方面看,2013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占比已经达到了10%左右,2017年大约在15-20%之间,与6%的国产化率相比差距甚大。   当前我国制造业亟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产销国,技术和产能发展迅速,已经具备响应国家制造业转型的基础,未来我国数控机床需求将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换言之高档数控机床将具有较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三大趋势引领,未来我国数控机床市场将超5000亿元   “十三五”规划的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方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为精密、高效、专用数控机床开辟了新的需求;从地域发展分析,中国东部产业的升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西部的开发加快步伐,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提供国内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国际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中国国际贸易的强劲发展等,为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使数控机床行业处于难得的战略发展期。未来,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将主要呈现以下三大发展趋势:   首先,国产数控机床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高,从而引起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将出现根本的变化。   其次,一批跨国机床集团在中国设立的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如德国德马吉、美国哈挺、日本小巨人等,本地化生产将形成生产能力。   最后,普及型数控机床产业化将形成。普及型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是各类产品中发展最快、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产品,也是制造业应用最广的一类设备。普及型数控机床作为中档型数控机床,已成为消费的主流,其在数控机床中所占比例已超过30%,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类型机床,包括数控机床的增长速度。   2018-2023年,我国数控机床由于技术发展以及下游市场逐渐复苏等原因,仍会保持10%-12%的增长速度。到2023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 《2018年数控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看好中高端市场前景》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从国产数控系统发展来看,我国数控系统由开始的政府主导发展为现今的企业主导。发展至今,虽然国内数控系统的应用仍然以国际品牌产品为主,但行业已经步入了自主创新的阶段。   国内数控系统企业已经进入主导自主创新阶段,但竞争层次仍较低      从国产数控系统发展来看,我国数控系统由开始的政府主导发展为现今的企业主导。发展至今,虽然国内数控系统的应用仍然以国际品牌产品为主,但行业已经步入了自主创新的阶段。   图表1:我国数控系统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控系统主要分为经济型数控系统、普及型数控系统和高档型数控系统,其中,高端数控系统市场几乎为外资垄断,主要被发那科、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占据,国内只有南京埃斯顿、广州数控、华中数控等少数企业具备生产能力。由于核心元件具有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行业特性,国外企业往往借此抬高产品的价格,我国数控机床整机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目前行业整体竞争格局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梅耶伯格、小松NTC株式会社、安永株式会社、莱玛特国际、日本创技、日本滨井、高鸟株式会社等,这些国际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价格较高,占据了行业的高端市场;   第二层次为国内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主要包括晶盛机电、宇环数控、苏州赫瑞特、江西新航科技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等;   第三层次为数量众多的低端企业,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竞争非常激烈。   图表2:我国数控系统竞争层次(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内数控系统企业中端市场竞争相对充分   目前,在国内中档数控系统市场中,华中数控占据3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北京凯恩帝、大连大森分别占据22%和14%的市场份额;在国内高档数控系统市场中,华中数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远远领先其他企业。   图表3:国内中档数控系统市场格局(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图表4:国内高档数控系统市场格局(单位:%)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控系统下游应用范围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需求大量的制造装备,推动了我国数控系统行业的发展。随着数控系统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其下游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数控系统设备行业下游应用领域涉及传统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力设备、铁路机车、船舶、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石油化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工业以及其他加工工业等。行业市场供求状况主要受下游消费电子产品、LED产品、太阳能光伏设备、航空航天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工业等行业的综合影响。   图表5:我国数控系统下游应用概况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业的不断突破,我国制造业对高精度零部件、配件需求不断增长,下游细分行业对多线切割机及研磨抛光机等精密数控机床设备产品的品质、功能等多方面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直接增加了数控系统高端产品的需求,且这类中高端数控系统产品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比重将继续增大,利润水平也将继续得到提升。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行动纲领,瞄准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精密数控系统行业自身及其下游行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是从解决短缺为主的脱贫到发展经济强国致富之路的关键阶段,下游强劲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对数控系统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市场,因而我国未来数控系统市场巨大。前瞻认为,中高端数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将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