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堆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建成并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3月9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以下简称安装系统)通过专家组验收,系统研制水平及运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安装系统负责人刘志宏介绍,作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重要组成部分,安装系统旨在解决大型聚变堆真空室设计、成形、焊接、装配和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并为未来聚变堆主机真空室内部部件的安装、检测、调试和遥操作研究提供一个全尺寸的综合实验平台。

    安装系统主体平台为D型截面双层壳体结构,总高20米,D型截面高11米,最大环向直径19.5米,真空室壳体采用50毫米厚的超低碳不锈钢材料,重295吨。“安装系统从预研、研制、调试到正式建成并通过验收,历时十年攻关,研制过程中构建了高载荷、强磁场、强辐照等极端工况设计与标准体系,掌握了大型双曲面壳体精密成型、复杂密集焊缝微变形焊接、在线加工、磁导率控制、大视场动静态准直测量、在线自动化无损检测等关键技术,形成了40余项发明专利,相关技术还拓展应用于粒子加速器、精密机械、电子科技、半导体等领域。”刘志宏说。

    据了解,安装系统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19项子系统中的关键1项,随着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各子系统的相继研制成功及投入运行,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验证和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为聚变堆的设计、建设、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3/10/detail_20250310203461.html
相关报告
  • 《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系统顺利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6
    •  9月10日,等离子体所建成的大型真空电子束焊接系统及利用该系统完成的CFETR真空室预研件窗口领圈电子束焊接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副所长吴新潮主持验收会。   该真空电子束焊接系统的加速电压为150kV,额定功率为60kW,真空室体积为66.5m3,可不开坡口单次焊透160mm奥氏体不锈钢316L和32mm无氧铜TU1。通过该电子束焊接系统完成的CFETR真空室预研件窗口领圈电子束焊接部件外形尺寸约为4.2m×2.7m,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316L,包含厚度为50mm、160mm及50mm~160mm的变截面焊缝,焊后表面成型美观,焊接质量达到了ISO 13919-1:1996 B级(最高级)质量标准。   该真空电子束焊接系统的建成和CFETR真空室预研件窗口领圈部件的电子束焊接技术突破,表明等离子体所具备了大型高熔深焊接构件的电子束焊接能力,为未来CFETR真空室领圈焊接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为该装置所应用的新材料、难熔难焊材料和异种材料等的焊接提供了解决途径,同时可实现国内外尖端行业的焊接技术应用。   真空电子束焊接具有功率密度高、束流穿透能力强、焊缝深宽比大、焊接变形小等优点,尤其适合大厚度部件,钛及钛合金、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镁合金等难焊材料,锆、铌、钼、钨等难熔材料,铜/钢、钢/钛、镍/铌等异种材料以及精密部件的焊接。   
  •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总体安装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28
    • 随着主机线圈系统交付,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总体安装在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启动。作为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离子体电流可达3兆安培、等离子体温度将超过2亿摄氏度,未来将用于开展聚变堆相关关键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并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支撑。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大型常规磁体托卡马克聚变研究装置,该装置意在通过开展可控热核聚变研究,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因此也称“人造太阳”装置。此次新交付的主机线圈系统,是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主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总体重量约90吨,高冲击载荷条件下运行寿命要求不低于10万次。 随着主机线圈系统的交付,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正式进入总体安装阶段。该装置建成后,将为实现我国聚变前沿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提供重要支撑。按照计划,该装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