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第四针有无必要?中山大学团队新发现或能解答您的疑问》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MWR)报告,在应对奥密克戎时,第三针新冠mRNA疫苗的有效性迅速减弱。1月初,以色列开始向部分人群提供第四针疫苗加强针。为了有效应对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团队开展了四剂灭活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试验表明反复接种疫苗并不是有效应对奥密克戎的有效措施。

    近日,国内新冠疫情再度令人紧张,多个省市地区确诊病例仍在增加,主要涉及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内蒙古、广东、辽宁等地。紧张的疫情形势让更多人做出了接种疫苗加强针的决定。但同时,也会有人怀疑:“第四针加强针真的有接种必要吗?”,“它能达到预期中的防护效果吗?”。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不可能无休止地提高,重复性接种新冠疫苗并不会一直增强免疫反应,反而会造成免疫应答向非RBD结构域转移。最终研究成果以“Four doses of the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redistribut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way from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为题,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图1)。

    确实有研究表明,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都被提升到更高水平,从而为人们提供有效保护,可以应对包括德尔塔在内的新冠变异毒株。但是,2021年底出现的奥密克戎变体携带超过30种突变,呈现出逃避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建立的免疫反应的强大能力。尽管第三针疫苗诱导的抗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抗体,但是其提供的保护并不周全,并且也在迅速减弱。因此,研究人员展开了相关临床试验,尝试弄清持续多次的接种疫苗是否可以为人体提供更高的保护效力。

    在这项研究中,共有38名医护人员参与了临床试验。研究人员首先监测了38名受试者在接种第三针疫苗后体内的免疫反应,发现在接种第三针疫苗26周后,受试者体内针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滴度下降了53%。同时,在该时间点为38名医护人员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与接种第三针疫苗后的中和抗体滴度峰值相比,大部分受试者在接种第四针疫苗后的抗刺突蛋白抗体滴度峰值较低,而抗核衣壳抗体滴度峰值上升。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在重复接种新冠疫苗后,免疫系统开始关注更具免疫优势的抗原,比如核衣壳(图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核衣壳的体液免疫反应不太可能会介导有效的保护。

    在接种第四针之后,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中和抗体的诱导在下降(图3)。而已有研究表明,大多数针对奥密克戎的交叉中和抗体主要针对RBD,而不是刺突蛋白中的其他结构域,这说明第四针疫苗没有增强对奥密克戎的中和。

    前三次疫苗接种使得RBD的中和抗体峰值逐步升高,而第四次疫苗接种后出现了显着变化,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抗体峰值下降了18%,表明第三次接种疫苗引发的有效免疫反应抑制了第四次接种后对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抗体的诱导(图4)。

    综上分析,第四针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核衣壳(NP)蛋白和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NTD)的体液免疫反应增加,同时下调了对RBD的免疫反应。但是,增加对NP的免疫反应不具保护作用,同时增加对NTD的体液免疫反应无法有效中和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因此,整体上说,接种第四针疫苗并没有显着增强应对奥密克戎的能力,反而有所下降。

    因此,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不会随着疫苗的反复接种而不断提升,多次接种疫苗也并不是应对奥密克戎的有效策略。而开发出具有不同抗原表位、能够有效诱导针对变异毒株的中和抗体的新型疫苗将是新冠疫苗增强针的未来方向。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96697.html
相关报告
  • 《新冠第四针或非必要,中山大学肖海鹏团队研究证实疫苗保护效果在第三针后饱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第四剂新冠疫苗是否必要?能否应对奥密克戎?肖海鹏团队证明反复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疫苗效用降低,并造成免疫应答向非RBD结构域转移! 最近,国内的新冠疫情形势再度紧张了起来,至2月25日,10天内我国本土共新增新冠病例689例,涉及江苏、辽宁、内蒙古、广东等13个省市和自治区。这些新增病例均为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所致。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MWR)的报告,第三剂新冠mRNA疫苗的有效性在奥密克戎(Omicron)为主的时期迅速减弱。为了应对快速衰退的免疫反应和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株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巨大威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教授团队开展了四剂灭活SARS-CoV-2疫苗的初步临床试验。 该研究于近日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 上线,论文题为:Four doses of the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redistribute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way from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研究数据显示,接种第四剂量灭活新冠疫苗是安全的,并且能够在第三剂量6个月后恢复衰退的免疫反应,但第4剂疫苗诱导的RBD-NAbs峰值低于第3次剂量。这表明,反复接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不会一直提高,并且会造成免疫应答向非RBD结构域转移的情况。 研究团队表示,免疫应答不会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因此反复接种疫苗不是应对奥密克戎(Omicron)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变异株的有效策略。开发一种具有更多不同抗原表位、能够诱导中和抗体对抗变异株的新型疫苗才是未来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发展方向。 疫苗是预防COVID-19等传染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在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的COVID-19大流行中,数十亿剂新冠疫苗已在世界各地分发,在对抗SARS-CoV-2感染和相关住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接种两剂新冠疫苗后,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会在6个月内迅速减弱。因此,不少国家也推出了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策略。但随着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冠变异株的相继出现,基于原始病毒株开发的疫苗接种系统也受到了巨大挑战,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仅仅依靠接种“加强针”就足以预防新冠变异株吗? 就以奥密克戎为例,该突变株携带超过30种突变,这些突变使其具有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世界范围内也报告了许多奥密克戎突破性感染病例。虽然接种第三剂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奥密克戎,但“加强针”提供的保护并不是完全的,而且还在快速减弱。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接受3剂mRNA疫苗的人群中,对急诊科和急诊护理人员的保护率在4个月内从87%下降到66%,在奥密克戎占主导的时期,5个月后进一步下降到31%。因此,以色列在一月份开始向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最脆弱人群提供第四剂疫苗。 在这项研究中,肖海鹏团队对由3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研究队列进行监测。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该队列对第三剂新冠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考虑到在接种第三剂6个月后只有15%参与者的体液免疫反应仍然存在,38名医护人员自愿接种第四剂量灭活疫苗。 研究证明接种第四剂灭活疫苗是安全的,并且能够在接种第三剂疫苗6个月后重新唤醒衰退的免疫反应。然而,在第三次注射后,受试者的免疫反应更强,但整体中和抗体(NAbs)和针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的NAbs的诱导受到更大的抑制。 令人意外的是,从第1次接种到第3次接种,疫苗所诱导的RBD-NAbs逐步升高,但在第4次接种后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第4次剂量诱导的RBD-NAbs峰值低于第3次剂量诱导的RBD-NAbs峰值。 并且,伴随着RBD-NAbs诱导的减少,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P)以及刺突蛋白的N端结构域(NTD)的免疫反应增强。尽管针对NTD的抗体也能够中和奥密克戎突变株,但由于Omicron-NTD发生了重大构象变化,因而第四剂疫苗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整体效用降低了不少。 总而言之,这项纵向临床研究监测了同一人群对每一剂疫苗的免疫反应,以此建立疫苗对突变株病毒的中和效力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应答不会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而且在反复接种疫苗后,会出现集中于一个亚基的免疫应答被抑制,同时免疫应答向其他亚基转移的情况。 因此,研究团队表示,为了应对不断进化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一种具有更多不同抗原表位、能够诱导NAbs对抗突变株的新型疫苗将是未来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发展方向。 此外,以色列的研究人员也于近日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 发表文章,显示第四剂mRNA接种会提高中和抗体水平,但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护作用几乎没有帮助。这也说明了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需要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 以色列研究团队认为,对于那些年轻健康且没有感染风险因素的人来说,可能不会从第四剂接种中受益多少,但第四剂可能对重病风险较高的人有益,目前,以色列、智利和瑞典等国家正在向老年人和其他高风险群体提供第四剂疫苗接种。
  • 《水奇异性质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水具有奇怪的性质 其他液体如酒精和油脂在压缩时会变得更重,但是水却变得更轻,如同冰块漂浮在一杯水中。其他流体在冷却时密度逐渐变大,但奇怪的是,水在华氏39度左右或者在结冰之前密度最大。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已经了解到,水的有悖常理的行为源于它在两种液态下存在的奇异能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解释了尖端的传感器如何帮助揭示研究人员花费了上百年时间来试图解开的奥秘。 他们希望这一工作最终能够解释水是如何激发创造生命的。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共同作者兼化学物理学教授Anders Nilsson告诉Seeker :“水的行为相比其他液体非常奇怪。我们应该由衷的感激它,否则,我们可能不会存在。没有这些特性,生命无法存在,因为海洋的底部会在冰河时期冻结。” 通过使用日本和韩国英里长的X射线激光器,Nilsson和他的团队能够在毫秒级的间隔内看到在越来越低的温度下转变的水分子。 要认识到只有在含有杂质的情况下,水在华氏32度才会结冰。反过来说,对于绝对纯净的水,即使处在低于零下的温度多年,也可能不会冻结。在2011年,科学家发现水在直到零下55华氏度左右时,仍旧可以保持液体状态。 Nilsson说:“大多数人认为水在零摄氏度时就会结冰,但那是因为水里面有杂质。” 尼尔森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温度变低时,水会膨胀和收缩,在常规密度的水和高密度的水(重量会增加20%左右)之间交替变化。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这种交替变化会加剧。最终在零下华氏47度左右,波动相等,各占50%。在更低的温度下,波动再次减缓,最终结冰。 图中显示了不同温度水的两种不同局部结构(高密度为红色区域,低密度液态为蓝色区域)区域之间的波动。观察到热力学响应和相关函数的最大值是温度的函数,当两个结构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将导致在深度过冷状态下水的奇异特性的强烈增强。图片来源:斯德哥尔摩大学 Nilsson说,在那些过冷温度下,水会像罐子里的油和水一样分离。他解释到,高密度的水看起来像牛奶。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组成水分子的原子键。冰分子在原子结构内的空间比水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够漂浮在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纯净的水分子因这一空间而变得越来越不稠密。 相关介绍:水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非常不同的液体 以前认为水只存在于单一的液体,蒸汽和固体冰三种状态之一,但这些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水的奇异行为提供了潜在的根据。Nilsson的团队正在研究压力如何影响两种液态水。 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AlexanderSpä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象水这样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做出新发现的可能性是非常诱人和鼓舞人心的。” 文章来自seeker网站,原文题目为The Strange, Counterintuitive Properties of Water, Explained,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