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制造领域,电池技术的革新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日,莱斯大学研究团队在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厚电池电极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观点认为,通过不同图案化技术在电极材料中创建孔道,可缓解厚电池电极反应均匀性差的问题。然而,由材料科学家唐明领导的莱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即便厚电池电极所用材料结构相近,其内部化学性质对能量流动及性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电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比结构设计更为重要。
研究团队成员李泽元表示,“厚”电池电极虽能储存更多能量,利于延长手机续航或为电动汽车充电,但受可用容量限制,难以快速充放电,存在反应不均匀问题,就像厚海绵灌水,水只会涌入一部分,其余部分干燥。
根据《先进材料》杂志发表的研究,研究人员比较了磷酸铁锂(LFP)和镍锰钴氧化物混合物(NMC)两种常见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果显示,在相同循环条件下测试,LFP电极降解速度比NMC电极更快,因锂流不平衡,内部开裂和容量损失更多。
研究人员利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技术,追踪锂离子在电极内部的移动轨迹。发现LFP电极在靠近隔膜表面附近有强烈反应“热点”,较深区域基本不活跃,且不均匀性在电池静置后仍存在;而NMC电极反应曲线更加均衡。
莱斯大学材料科学与纳米工程副教授唐明称,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决定了反应如何扩散,这一发现为电池设计带来新认识,有望提高厚电池电极的效率。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反应均匀度数”的新指标,该指标能捕捉影响反应行为的结构和热力学因素,帮助工程师评估电池材料在厚电极中的表现。唐明表示,磨损不均匀的电池会更快报废,浪费存储容量,新指标为工程师在材料、微观结构、几何形状等方面选择正确配方提供了新指导,有助于提高厚电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