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大学研究新发现:热力学性质成厚电池电极性能关键,新指标助力设计优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在绿色制造领域,电池技术的革新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日,莱斯大学研究团队在锂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厚电池电极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观点认为,通过不同图案化技术在电极材料中创建孔道,可缓解厚电池电极反应均匀性差的问题。然而,由材料科学家唐明领导的莱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即便厚电池电极所用材料结构相近,其内部化学性质对能量流动及性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电极材料的热力学性质比结构设计更为重要。

    研究团队成员李泽元表示,“厚”电池电极虽能储存更多能量,利于延长手机续航或为电动汽车充电,但受可用容量限制,难以快速充放电,存在反应不均匀问题,就像厚海绵灌水,水只会涌入一部分,其余部分干燥。

    根据《先进材料》杂志发表的研究,研究人员比较了磷酸铁锂(LFP)和镍锰钴氧化物混合物(NMC)两种常见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果显示,在相同循环条件下测试,LFP电极降解速度比NMC电极更快,因锂流不平衡,内部开裂和容量损失更多。

    研究人员利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技术,追踪锂离子在电极内部的移动轨迹。发现LFP电极在靠近隔膜表面附近有强烈反应“热点”,较深区域基本不活跃,且不均匀性在电池静置后仍存在;而NMC电极反应曲线更加均衡。

    莱斯大学材料科学与纳米工程副教授唐明称,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决定了反应如何扩散,这一发现为电池设计带来新认识,有望提高厚电池电极的效率。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反应均匀度数”的新指标,该指标能捕捉影响反应行为的结构和热力学因素,帮助工程师评估电池材料在厚电极中的表现。唐明表示,磨损不均匀的电池会更快报废,浪费存储容量,新指标为工程师在材料、微观结构、几何形状等方面选择正确配方提供了新指导,有助于提高厚电极性能。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innovation/19022.html
相关报告
  • 《水奇异性质的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水具有奇怪的性质 其他液体如酒精和油脂在压缩时会变得更重,但是水却变得更轻,如同冰块漂浮在一杯水中。其他流体在冷却时密度逐渐变大,但奇怪的是,水在华氏39度左右或者在结冰之前密度最大。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已经了解到,水的有悖常理的行为源于它在两种液态下存在的奇异能力。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解释了尖端的传感器如何帮助揭示研究人员花费了上百年时间来试图解开的奥秘。 他们希望这一工作最终能够解释水是如何激发创造生命的。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共同作者兼化学物理学教授Anders Nilsson告诉Seeker :“水的行为相比其他液体非常奇怪。我们应该由衷的感激它,否则,我们可能不会存在。没有这些特性,生命无法存在,因为海洋的底部会在冰河时期冻结。” 通过使用日本和韩国英里长的X射线激光器,Nilsson和他的团队能够在毫秒级的间隔内看到在越来越低的温度下转变的水分子。 要认识到只有在含有杂质的情况下,水在华氏32度才会结冰。反过来说,对于绝对纯净的水,即使处在低于零下的温度多年,也可能不会冻结。在2011年,科学家发现水在直到零下55华氏度左右时,仍旧可以保持液体状态。 Nilsson说:“大多数人认为水在零摄氏度时就会结冰,但那是因为水里面有杂质。” 尼尔森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温度变低时,水会膨胀和收缩,在常规密度的水和高密度的水(重量会增加20%左右)之间交替变化。而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这种交替变化会加剧。最终在零下华氏47度左右,波动相等,各占50%。在更低的温度下,波动再次减缓,最终结冰。 图中显示了不同温度水的两种不同局部结构(高密度为红色区域,低密度液态为蓝色区域)区域之间的波动。观察到热力学响应和相关函数的最大值是温度的函数,当两个结构中的分子数目相等时,将导致在深度过冷状态下水的奇异特性的强烈增强。图片来源:斯德哥尔摩大学 Nilsson说,在那些过冷温度下,水会像罐子里的油和水一样分离。他解释到,高密度的水看起来像牛奶。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组成水分子的原子键。冰分子在原子结构内的空间比水分子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够漂浮在水中。随着温度的降低,纯净的水分子因这一空间而变得越来越不稠密。 相关介绍:水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非常不同的液体 以前认为水只存在于单一的液体,蒸汽和固体冰三种状态之一,但这些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为水的奇异行为提供了潜在的根据。Nilsson的团队正在研究压力如何影响两种液态水。 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AlexanderSpäh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象水这样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中做出新发现的可能性是非常诱人和鼓舞人心的。” 文章来自seeker网站,原文题目为The Strange, Counterintuitive Properties of Water, Explained,由材料科技在线汇总整理。
  • 《新发现铌钨氧化物可用于电池快充技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自然》(Nature)杂志7月25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铌钨氧化物(NTO)可用于制造快充电池。虽然NTO晶体结构很复杂,但锂离子通过NTO的速度远远超过通过传统电极材料的速度。此外,NTO独特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对研究人员研究快充电池的安全性也有借鉴意义。 目前,虽然智能手机的电池通过快充技术已经能够在数分钟内充满电,但电池技术的发展仍然阻碍了两类清洁技术(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网级存储)的广泛应用。剑桥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论文第一作者肯特格里菲斯(Kent Griffith)说:“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理想的快充电池材料。” 电池的充电速度取决于锂离子的正极通过电解质移动到负极的速率。在寻找新型电极材料时,研究人员通常会试着让材料的粒径更小。格里菲斯解释说:“这样设计的思路是:减少锂离子的移动距离可使运移时间缩短,从而加快充电进程。然而,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电池,电解质副反应很多,成本很高,电池寿命也较短。”剑桥大学化学系教授、论文资深作者克莱尔格雷(Clare Grey)补充说:“因此,我们将视线转向了某些固有特性符合需求的微米级材料。”最终,他们发现NTO可能是潜在的解决方案。 NTO具有刚性的开放结构,稳定性好且不会“困住”锂离子。其较大的颗粒尺寸也避免了纳米级颗粒的缺陷。格里菲斯推测,NTO之前受到冷遇的原因在于其复杂的原子排列情况。然而,正是这种结构复杂性和混合金属的组成为NTO提供了独特的锂离子传输性能——研究人员利用脉冲场梯度(PFG)核磁共振波谱(NMR)技术,测量了锂离子在NTO中的移动速度,发现比常用电极材料高出若干数量级。NTO除具有高锂传输速率,其制造也较简单。格里菲斯说:“NTO无需额外的化学物质或溶剂就能制造,可扩展性良好。”此外,NTO作为电极材料,虽然电池电压较低,但这对安全性的好处毋庸置疑。 格雷认为,虽然NTO可能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应用,但继续发掘类似NTO的新化合物,对电池领域的持续发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