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进京水量突破25亿大关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2
  • 信报讯(记者张一天)北京市南水北调办1日通报,截至当天上午11时33分,南水北调江水进京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左右增加到150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年半来,北京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制定用水计划,优先使用外调水,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25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有17.14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5.69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其余用于中心城区河湖环境。南水已成为城区供水的主力水源,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有效遏阻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显著改变了首都的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

    负责人介绍,如此数量的南水进京,除了自来水的质量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受益者。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北京长期以来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保障用水需求,地下水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近年来平原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约1.0米。两年多来,北京逐步关停自备井,对应急水源地进行试验性回补,压采地下水超过2.5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底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地下水埋深首次出现回升,年末水位较2015年同比回升0.52米;2017年,北京地下水持续缓慢回升。此外,为增强河湖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北京向中心城区河湖补充了南来的清水,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城市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关报告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突破200亿立方米》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编译者:王阳0
    • 发布时间:2023-09-04
    •        8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200亿立方米,相当于提供了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三分之一的优质水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河南段全长731公里,是中线工程渠段最长、分配水量最大的省份,沿线共设39个分水口门,向河南省11个省辖市市区、49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供水,中线工程已成为沿线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截至目前,2022-2023调水年度(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河南省供水22.5亿立方米,完成年度供水计划的90%,其中生态补水量达1.07亿立方米,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河南分公司分调度中心值班长王志刚介绍。
  • 《风电并网装机突破3亿千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1
    • 11月29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015万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是2020年底欧盟风电总装机的1.4倍、是美国的2.6倍,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近期,内蒙古、广东等地相继加大风电领域投资,多地陆续提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开发方案。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有较大发展空间,受海上风电并网电价政策影响,沿海地区四季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预计有所增长。 加大风电领域投资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目前风电占全国电源总装机比例约13%、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约7.5%,较2020年底分别提升0.3个和1.3个百分点,风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 据介绍,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立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最大风机制造国地位持续巩固加强。 近期,内蒙古、广东等地相继发文表示,加大风电领域投资。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形成年产800万千瓦以上风电整机及其零部件、4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电池及组件、360万千瓦以上储能装备的生产能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企业层面,中国广核风电公司近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完成增资引战签约,募集资金高达305.3亿元,成为国内新能源电力领域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广核增资引战有利于带动国内对风电资产的投资,本次风电领域的巨额增资引战,对行业推进股权多元化、优化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海风”大基地建设提速 近日,多地陆续发布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的消息。 广东省能源局近期启动粤西、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前期工作,预算金额达7960万元;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提出5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大基地开发方案,预计最快2022年底前可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 此外,山东省也将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10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0亿千瓦,同比增长9.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0亿千瓦,同比增长30.4%。 国家电投集团表示,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1042万千瓦,已超过英国2020年底海上风电102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家电投共将建成投运海上风电401万千瓦,占国内装机总容量的20%以上。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评估,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500GW,且靠近东南部电力负荷中心区域,拥有极大发展空间。国信证券认为,比较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成本要素,我国海上风电在“十四五”期间平价是必然结果。根据我国各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年-2025年,预计我国平价海上风电有望新增装机超过35GW。 海上风电持续“抢装”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在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 随着补贴最后期限的临近,今年以来,国内海上风电持续“抢装”。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认为,受海上风电并网电价政策影响,沿海地区四季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预计有所增长。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海上风电新增并网167万千瓦,同比增长227%。截至9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1319万千瓦,同比增长75.7%。海上风电装机占全部风电装机的比重达到4.4%,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1.0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龙头三峡集团近日开启了年内第三个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招标公告显示,本招标项目划分为3个标段,本次招标为其中一标段“昌邑莱州湾一期(3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设备采购”。 在海上风电景气度提升的背景下,产业链相关材料需求将大幅提升。光大证券指出,风电叶片材料由基体树脂、增强纤维、芯材(夹层材料)、粘接胶(结构胶)等构成,成本占比分别为36%、2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