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进京水量突破25亿大关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2
  • 信报讯(记者张一天)北京市南水北调办1日通报,截至当天上午11时33分,南水北调江水进京水量突破25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左右增加到150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南水北调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年半来,北京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科学制定用水计划,优先使用外调水,努力把好水用在刀刃上。按照“喝、存、补”的用水原则,25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有17.14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5.69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回补地下水,其余用于中心城区河湖环境。南水已成为城区供水的主力水源,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有效遏阻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显著改变了首都的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

    负责人介绍,如此数量的南水进京,除了自来水的质量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受益者。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北京长期以来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来保障用水需求,地下水占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近年来平原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约1.0米。两年多来,北京逐步关停自备井,对应急水源地进行试验性回补,压采地下水超过2.5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15年底地下水埋深与2014年末基本持平,仅下降0.09米;2016年地下水埋深首次出现回升,年末水位较2015年同比回升0.52米;2017年,北京地下水持续缓慢回升。此外,为增强河湖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北京向中心城区河湖补充了南来的清水,城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城市河湖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

相关报告
  • 《风电并网装机突破3亿千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1
    • 11月29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015万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较2016年底实现翻番,是2020年底欧盟风电总装机的1.4倍、是美国的2.6倍,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近期,内蒙古、广东等地相继加大风电领域投资,多地陆续提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开发方案。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有较大发展空间,受海上风电并网电价政策影响,沿海地区四季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预计有所增长。 加大风电领域投资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目前风电占全国电源总装机比例约13%、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约7.5%,较2020年底分别提升0.3个和1.3个百分点,风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 据介绍,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已具备大兆瓦级风电整机、关键核心大部件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建立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我国风电机组产量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最大风机制造国地位持续巩固加强。 近期,内蒙古、广东等地相继发文表示,加大风电领域投资。11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期间,形成年产800万千瓦以上风电整机及其零部件、4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电池及组件、360万千瓦以上储能装备的生产能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企业层面,中国广核风电公司近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完成增资引战签约,募集资金高达305.3亿元,成为国内新能源电力领域最大的股权融资项目。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广核增资引战有利于带动国内对风电资产的投资,本次风电领域的巨额增资引战,对行业推进股权多元化、优化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海风”大基地建设提速 近日,多地陆续发布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的消息。 广东省能源局近期启动粤西、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前期工作,预算金额达7960万元;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提出5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大基地开发方案,预计最快2022年底前可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 此外,山东省也将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山东半岛海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10月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0亿千瓦,同比增长9.0%。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0亿千瓦,同比增长30.4%。 国家电投集团表示,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1042万千瓦,已超过英国2020年底海上风电102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预计到今年年底,国家电投共将建成投运海上风电401万千瓦,占国内装机总容量的20%以上。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评估,我国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潜力超过3500GW,且靠近东南部电力负荷中心区域,拥有极大发展空间。国信证券认为,比较我国与欧洲海上风电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成本要素,我国海上风电在“十四五”期间平价是必然结果。根据我国各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年-2025年,预计我国平价海上风电有望新增装机超过35GW。 海上风电持续“抢装”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在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 随着补贴最后期限的临近,今年以来,国内海上风电持续“抢装”。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认为,受海上风电并网电价政策影响,沿海地区四季度海上风电并网规模预计有所增长。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海上风电新增并网167万千瓦,同比增长227%。截至9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达到1319万千瓦,同比增长75.7%。海上风电装机占全部风电装机的比重达到4.4%,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1.0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龙头三峡集团近日开启了年内第三个海上风电项目招标。招标公告显示,本招标项目划分为3个标段,本次招标为其中一标段“昌邑莱州湾一期(300MW)海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机组及塔筒设备采购”。 在海上风电景气度提升的背景下,产业链相关材料需求将大幅提升。光大证券指出,风电叶片材料由基体树脂、增强纤维、芯材(夹层材料)、粘接胶(结构胶)等构成,成本占比分别为36%、28%、12%、11%。
  • 《南水北调东线未来有望送水进京》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0
    • 11月1日傍晚,山东济南城,黑虎泉边,聚满了手提水桶前来取水回家饮用做饭的市民,他们告诉记者,前几年黑虎泉曾短暂停喷,但很快就复涌。很少有人知道,自2013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引长江水和其他水源为济南“保泉补源”,至今累计供水1.65亿立方米。 记者近日从“南水北调东线通水五周年工程开放日”活动中获悉,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年10月,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30.69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水量、2500个大明湖常年平均蓄水量,惠及3500多万当地百姓,修复了南四湖、东平湖等数十个自然生态景观。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将在未来把更多南水送入天津、河北雄安、北京等华北地区。据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介绍,目前,东线后续工程补充规划正在紧张进行中,下一步将按程序审核报批。 从规划到实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曾面临多个难题。未来中国南水北调的这张“水网”如何调度?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东线工程的数个城市。 “水往高处流” 站在位于江苏扬州市江都的一座抽水泵站顶层向下望,四个数百米宽的大型抽水泵站一字摆开,四条“长河”连接长江。 这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南接长江、北接京杭大运河。东线调引的长江水将从这里出发,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四大湖泊,再分两路,一路经隧洞穿越黄河,送至鲁北,一路经济平干渠,到达胶东。 与南水北调中线自流调水不同,东线工程地势南低北高,总长1467公里的线路中有40米以上的落差。如何做到自下而上远距离调水?记者了解到,关键在于东线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从长江至东平湖设13个梯级抽水站,34座泵站,通过这些泵站逐级抬高水位,总扬程即多座泵站的水泵协同调水的扬水高度为65米。 扬程之高,流量之大,技术难度不言而喻。据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介绍,东线开工前,国内类似泵站装置效率一般不足65%,大型贯流泵机组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而东线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灯泡贯流泵设计技术,泵的电能转换率达到了81%,自主研发了3套大型贯流泵装置、4副水泵叶轮模型,研究成果已授权国内多家水泵企业生产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国内重大水利工程,弥补了技术短板。目前,东线工程的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水的行进路线也并不总是“北上”。每年汛期,南水北调工程还承担着江苏北部地区泄洪的重担,为此,有些泵站被设计为“可逆式”泵站,江水既可北上,也可沿长江下游原路线汇入大海。在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水泵还可利用反转动能实现水力发电。 “酱油湖”变清澈了 南水北调东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治污。胡周汉介绍,在南水北调东线建设过程中,沿线各地连续多年开展“治污攻坚战”,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正式通水前的100%。“原来沿线一些河湖,特别是山东这边有"酱油湖"之称的南四湖水质很差,治理到现在,已完全能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据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建管处调研员问泽杭介绍,在江苏,治污和调水工程是同步实施的。其中,江苏段在东线治污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通过治理沿线数千家工厂转型甚至关停,并重点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过去很多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基本上就直接进了河道,现在再调回去处理,然后中水回用。” 另一个问题是处理危化品运输。问泽杭介绍,京杭大运河是交通最繁忙、利用率最高、运转能力最强的一个河道,按照公共条例危化品通水期间要禁运,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矛盾。经过政策规范和广泛协调,如今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输危险废物及危险化学品已被禁止,污染危害性货物运输也要采取密闭、封盖、回收等有效防污染措施。 对人工养殖、采砂等影响水质的领域,江苏段工程也进行了规范。“原来骆马湖、洪泽湖等采砂非常多,无序开采对整个生态水质影响很大,我们花费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全面禁采。”问泽杭说,人工养殖也将在近两年按照工程规划逐步减少。 此外,有人还曾提出“从长江调水对上游生态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担忧。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京杭大运河专家蔡蕃说,“长江在江苏的过境流量9000亿立方米,日常的流量大概每年1万多亿立方米,而现在从长江引水约在500个流量,不足百分之五。” 不仅如此,沿线的水生态环境还在工程建设后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东线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环境治理核心技术,多座泵站枢纽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绿色工程。 “南水北调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介绍,对山东来说,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有效获得长江水补充的历史,避免了湖泊干涸导致的生态灾难,小清河补源工程极大改善了河水水质和生态环境,也为济南泉水不断喷涌提供了保障。” 德州市德城县草屯村村民崔俊臣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只能喝井水,而普遍是高氟水、苦咸水,水底有不少白色粉末,味道苦涩不说,时间长了,村民们的牙都是黄的,有人脚后跟也疼。如今家中通上南水后,感觉变化很明显,“口感软,也没有水垢了”。 南水“生财”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数十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模式经历了很大转变。蔡蕃介绍,中国传统的水利模式是国家投资,建设完成后交给地方运营,现在是公司运营,要考虑成本、运营、收费等各方面,责任也更明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采取了“双管齐下”模式,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作为统一管理监督机构,承担行政协调工作,按照水利部有关会议精神,今后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而东线建设过程中组建的江苏水源公司和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分别为两省境内项目法人,担任运营管理主体。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利润多年已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实现营收10.3亿元、利润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01%。冯旭松说,“企业化运作方式要求南水北调既要维护安全也要考虑优化调度、控制成本、产生效益。” 在水资源调度方面,南水北调执行国家的计划方针。由于调水量巨大,首先会同有关部门对河道的航运调度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调度节省调水成本。冯旭松介绍,“通过湖泊存水净化后,洪泽湖可以直接调往北方,省掉1/3的成本,在优化调度方面也在创新精简高效。”同时,在电市场价格比较高的环境下,争取用自购电,“平均一度电可以省两分钱”。 安全高效是调水工作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新旧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配合,实现泵站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南水北调东线把顶层设计、组织制度、管理要求等整个运营管理过程全部标准化,同时探索将现代化的技术和调度工程相结合,从而更提前、精准地监控工程的安全问题。 而在未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也将进一步凸现。胡周汉在东线工程开放日座谈会上表示,待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将北延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