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人员解析亚洲栽培稻“驯化密码”》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4-24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绘制出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

    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于北京时间4月16日23时在线发表这项成果。据了解,该研究首次完成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亚洲栽培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并解析亚洲栽培稻各类群的进化及驯化路线。

    亚洲栽培稻作为全球数十亿人口的主粮,其驯化历史可追溯至约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普通野生稻历经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抗病、抗逆特性与高产潜力的“超级水稻”,成为破解粮食安全困局的重要课题。

    韩斌研究团队整合了具有代表性的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亚洲栽培稻资源,进行基因组测序和从头组装,并绘制了相关泛基因组图谱。

    研究发现,普通野生稻中的抗病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亚洲栽培稻。研究还发现在南亚的各个亚洲栽培稻类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

    这项研究实现了普通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系统性整合,科研人员可据此追溯相关重要基因的起源。在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这项研究为培育能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水稻品种奠定了科学基础。(完)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4/542345.shtm
相关报告
  • 《群体基因组分析揭示了驯化亚洲水稻的多重驯化之路》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8-22
    •     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IBCAS)GE Song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亚洲水稻的驯化始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野生谱系。然后通过不同品种群体之间的持续选择和有益等位基因的交换来完成。驯化的亚洲水稻(Oryza sativa L.)由两个亚种(粳稻和籼稻)组成,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而且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模型。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亚洲水稻的起源/驯化问题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在各种观点中,两种主要的假说(单一驯化与多重驯化)已被广泛接受,但最初的争议仍未解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基因组水平上对水稻的驯化历史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使用了459个新测序的基因组和1119个野生和栽培品种的公开基因组数据集。     通过提出一种新的策略来检验不同的假说,他们确定了993个被选择的基因是由粳稻和籼稻共享的,这表明这些基因的驯化等位基因在粳稻和籼稻中只起源于一次。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被选基因(约80%)的驯化等位基因来自中国野生稻O. rufipogon。然而,所选基因中有相当一部分(约20%)的驯化等位基因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野生稻O. nivara。这些结果表明亚洲水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驯化事件。此外,本研究还贡献了基因组资源,其中包括422份经表型检验验证的新重测序野生材料,这将极大地促进水稻遗传、进化和育种的进一步研究。     扩展的数据集使研究人员能够揭示野生和驯化水稻的深层遗传结构以及多个不同的谱系,为推断驯化基因的进化史提供了更好的系统发育框架。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中的一些选择性扫描区域包含来自不同进化起源的基因。这一发现表明,以前基于串联横扫区域来推断驯化历史的重建单一系统发育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该研究的通讯作者GE Song教授说:“这项研究对其他驯化物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那些由于品种和品系之间广泛和持续的基因流动而导致进化历史混乱的物种。”
  • 《韩斌院士团队解析亚洲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4-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145份亚洲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构建出前所未有的野生道和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解码了水稻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驯化而来。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人口快速增长,提高水稻产量及其抗病虫害能力是当务之急。不过,解锁其野生祖先的遗传潜力也同样重要,因为数千年来,野生稻已经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它们的抗逆性和杂草竞争力可用于现代水稻的遗传改良。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韩斌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145份亚洲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组组装,构建出前所未有的野生道和栽培稻泛基因组图谱,解码了水稻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 这项研究成果于4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水稻育种和农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同时也为了解水稻的进化和驯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完成了145份水稻样本的基因组测序和从头组装,其中包括129份普通野生稻和16份亚洲栽培稻资源。这些品种是根据其地理和遗传多样性而选择的。 他们主要采用先进的PacBio高保真(HiFi)测序技术和计算方法,创建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泛基因组”,捕捉了野生稻的全面遗传景观,并发现了对作物改良至关重要的隐藏变异。 他们的分析为目前公认的单个参考基因组中增加了38.7亿个碱基对,包含69,531个基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因中有近20%只存在于野生稻中,其中许多与抗病和环境适应等性状有关。这些基因为培育能够抵御病虫害和气候挑战的现代水稻品种提供了“遗传金矿”。 利用这些高质量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还对亚洲栽培稻不同类群的早期关键驯化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研究结果证实,所有亚洲栽培稻的驯化位点均来源于粳稻祖先Or-IIIa,这为持续数十年的学术争议提供证据,证实了亚洲栽培稻的单一起源假说。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南亚各栽培稻类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栽培稻亚群intro-indica,绘制出一幅更全面的水稻进化和驯化路线图。 在研究籼稻和粳稻(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主要亚种)之间的遗传差异时,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超过85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1.3万个存在/缺失变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其祖先谱系的分化以及粳稻中较大的遗传瓶颈,这为组合不同水稻亚种的有益基因创造了新机会。 这项研究构建了近乎饱和的野生稻泛基因组数据库,富含宝贵的野生遗传资源,为农业研究和植物育种提供了强大的基础。科学家们可以从中挖掘出有益等位基因,追踪关键基因的起源,加深对水稻环境适应性和表型可塑性的认识。 同时,这项研究为培育能够抵御极端气候、所需资源更少且产量更高的水稻品种提供了路线图。《Nature》杂志的编辑们也在《研究简报》上赞扬了这项研究对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