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ature Plants》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IBCAS)GE Song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亚洲水稻的驯化始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野生谱系。然后通过不同品种群体之间的持续选择和有益等位基因的交换来完成。驯化的亚洲水稻(Oryza sativa L.)由两个亚种(粳稻和籼稻)组成,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而且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极好的模型。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亚洲水稻的起源/驯化问题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争议。在各种观点中,两种主要的假说(单一驯化与多重驯化)已被广泛接受,但最初的争议仍未解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基因组水平上对水稻的驯化历史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使用了459个新测序的基因组和1119个野生和栽培品种的公开基因组数据集。
通过提出一种新的策略来检验不同的假说,他们确定了993个被选择的基因是由粳稻和籼稻共享的,这表明这些基因的驯化等位基因在粳稻和籼稻中只起源于一次。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被选基因(约80%)的驯化等位基因来自中国野生稻O. rufipogon。然而,所选基因中有相当一部分(约20%)的驯化等位基因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野生稻O. nivara。这些结果表明亚洲水稻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驯化事件。此外,本研究还贡献了基因组资源,其中包括422份经表型检验验证的新重测序野生材料,这将极大地促进水稻遗传、进化和育种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