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IEEE迎来史上首位华人主席》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0-14
  • 近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刘国瑞(K.J.Ray Liu)当选为2021候任主席。据悉,刘国瑞是IEEE史上首位华人主席。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全称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一个美国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其会员人数超过40万人,遍布160多个国家。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9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国内已有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郑州等地的55所高校成立IEEE学生分会。

    这个在学术和产业界都颇负盛名的组织历史上曾有过不少知名主席,包括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惠普创始人威廉·休利特、“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等。

    刘国瑞出生于中国台湾地区,198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刘国瑞(Ray Liu)教授在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出版高性能大规模信号处理、数字视频编码系统、超宽带通信、阵列信号处理与传感器网络、认知无线电组网与安全等专著10本。发表论文600余篇,H因子51,在信号处理、通信、信息取证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领导的信号处理研究在2009年IEEE 125周年被选为对人类将有重大影响的7大信息技术之一。他担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主席(2012-2013,当选主席2010-2011,副主席2006-2008),是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创始人之一,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主编(2003-2005)(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在Ray Liu教授领导下成为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方面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和IEEE会士,欧盟欧洲研究委员会、芬兰科学院科学与工程技术评审组、澳大利亚国家科学与工程研究评审组成员和香港科技大学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成员、西北工业大学顾问教授。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jIwMzk1MQ==&mid=2247531408&idx=6&sn=1db1a1ff7540f3ce503441029340c10b&chksm=ec06c750db714e46a1147c060f49d001a739e9f370376ee97ea36c3afecfbae99657b18abb71&mpshare=1&scene=23&srcid=1014773q1Lbs4rPiwJx7Adds&sharer_sharetime=1602633912553&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IJCAI 50年来首位华人大会主席!张成奇教授当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14
    • 昨日,IJCAI 2019公布了最佳论文奖和杰出论文奖获得者等一系列奖项,备受关注。新智元第一时间做了报道,详见《IJCAI最佳论文出炉!单设“中国AI”Panel,周志华带领AI人才争夺战》。 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和大家分享:IJCAI理事会决定,评选张成奇教授为2024年IJCAI大会主席。这意味着,IJCAI大会将迎来首位华人大会主席。此外,张成奇是继杨强和周志华后,进入IJCAI理事会的第三位华人。 注:张成奇教授将担任IJCAI 2024的大会主席(Conference Chair),周志华教授将担任IJCAI 2021的程序主席(Program Chair),杨强教授是IJCAI 2019理事会主席(President, Board of Trustees)。 张成奇于1982年3月获得复旦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3月获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1991年10月获得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获得迪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DSc-高级博士学位)。 张成奇是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和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主席。他还是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资深会员、IEEE高级会员,担任IEEE TKDE等国际期刊的副主编或特邀编辑。 张成奇 在从事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领域研究的30余年时间里,张成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6部,主编或参与编写著作有16部。根据当前Google Scholar统计,他的文章被引用总数达14334次,H-Index为48。 此外,张成奇还是首位在 “国际人工智能杂志(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发表论文的华人学者。
  • 《首位获奖华人!云大校长方精云院士获颁这项国际重磅大奖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28
    • 据云南大学新闻网消息,近日,在美国路易斯维尔举办的第104届美国生态学会颁发了2019年度“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the Whittaker Distinguished Ecologist Award),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应邀出席并领奖。 软科了解到,方精云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该奖项由美国生态学会主席颁发,旨在纪念享誉世界的杰出生态学家罗伯特·惠特克。 云南大学新闻网介绍,美国生态学会是生态学领域人数最多、国际影响最大的学会。评选委员会认为,方精云的工作“发展了惠特克所开拓的多个概念,建立了许多科学严谨的新标准——这是在惠特克时代无法达到的”。 方精云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遥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先后发表论著420余篇,国际论文250余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和PNAS发表论文17篇,国内外引用超过3.5万次。 方精云在开展生态学基础研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研究和解决国家需求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学问题,通过科技政策咨询、参与政府决策、学科建设等方式,在我国气候变化谈判、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技评级体系建设、生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向中央政府提交咨询报告七份,一些重要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在学界和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方精云履历 1978.09—1982.07 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 1982.09—1983.09 北京林学院,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3.02—1983.07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语培训; 1983.10—1986.03 日本信州大学,森林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6.04—1989.03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9年6月至1997年5月,方精云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及开放实验室副主任; 1997年5月,加盟北京大学,担任该校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2016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部长; 201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8年3月,方精云获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2019年4月,任云南大学校长。 “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介绍 “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由美国生态学会设立,旨在纪念享誉世界的杰出生态学家罗伯特·惠特克。它被授予对生态学作出突出贡献的非美籍生态学家,每年仅有1人入选,是国际生态学界最具影响的奖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