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 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12
  •  

    7月9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和能源部、联邦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代表在德国首都柏林共同签署《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以下简称《联合意向声明》),与此同时,清华大学、蔚来汽车等中国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与德国戴姆勒、博世等企业签署了在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技术及零部件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签署了在德国东部投资建设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工厂的协议。7月10日,在德国原滕珀尔霍夫机场举办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展示活动,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出席,两国的汽车协会、标准化组织以及百度与宝马、国汽智联与大众、一汽与大众等企业展示了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成果并签署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协议,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都发表了讲话,对两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合作寄以厚望。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部签署的《联合意向声明》,中德两国将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加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具体包括:推动国际统一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促进相关技术要求统一、促进两国企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数据共享、健全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推动制定国际统一的无线电频率解决方案以及就通信技术统一及互操作解决方案交换信息等,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联合意向声明》的签署和展示活动的举办标志着中德两国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务实合作走向深入,是双方在汽车领域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智能网联汽车代表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制高点,中德两国都是这场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编制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德国联邦议院颁布了“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成为全球首个将自动驾驶汽车纳入道路交通法规的国家,发布了全球第一个针对自动驾驶的道德准则,建立了数字化道路测试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鲜明的跨界特征,不仅仅是机械产品,还将成为实时互联互通的智能终端,其运行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道路,还将包括信息通信环境,这些变化对跨产业、国际间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德两国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标准、测试、数据等领域的合作符合两国产业发展需求。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表示,回顾中德两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里程可以看出,德国基于其世界领先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企业,在自主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保持优势;中国凭借在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优势,在网联自动驾驶发展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在此之前,两国多个相关行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就已经开展了合作,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中国正在推行新一轮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开放汽车领域市场准入,外商投资和发展环境将会更加优化。此次政府间《联合意向声明》的签署,以及两国行业机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互联网、信息通信等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开启了两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局面,必将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5G、电子信息、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的集中应用载体,也是交通、能源、通信等多领域跨界融合产品,为破解行驶安全、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难题提供了全新可能,代表着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中德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必将引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两国汽车产业乃至科技、经济、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共赢带来深远影响。

     

  • 原文来源: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6255129/content.html
相关报告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正提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7
    • 截至8月18日,特斯拉股价升至1835.64美元,市值达3421亿美元,估值超过了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引发业界关注。   “特斯拉市值高、卖得好,并不是因为它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只是载体,亮点还是在智能化、自动驾驶和网联化上。”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行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中心主任戴一凡指出,特斯拉在新技术应用上超前大胆,打破了用户对传统汽车的想象。   特斯拉的成功掀起了国内新势力的造车潮,也引起传统主机厂的警觉。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传统主机厂该如何发力?是否还有机会赶超?   “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特斯拉是一个创业奇迹。”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认为,特斯拉独特之处在于开创了电动汽车新纪元,让大家意识到电动汽车可以走进生活。在技术创新和流程上也完全不同于传统主机厂,某种意义上,特斯拉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先驱。   广汽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许俊海将特斯拉比喻为汽车界的“苹果”,其创新性毋庸置疑,开创电动车加智能车的先河。在股市受到热捧,是因为市场看好特斯拉的未来,它不仅造车,还布局储能,或将颠覆整个能源行业。同时也在做自动驾驶,布局未来出行。这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腾讯车联产品副总经理邢辉看来,特斯拉的品牌力和产品走向,以及在互联网的宣传能力,抓住了未来用户的胃口,而且用户对科技产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产品力已被特斯拉所导向。考虑到特斯拉的技术储备、产品影响力,以及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尽管目前特斯拉估值偏高,但它有这个价值。   “特斯拉的胜利,意味着是大家对电动汽车越来越认可,从大维度来看,是电动化、智能化路线的胜利。”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坦言,相较于特斯拉,传统主机厂电动化、智能化进程较晚,是一个“追赶者”角色。   “第一次汽车产业变革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打败了小作坊,降低了车辆成本,使汽车走进大众生活。这次变革程度和影响不亚于上一次,很可能改变未来的出行模式。”徐大全认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势在必行,传统主机厂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转型面临体制困境   有着深厚积累的传统主机厂为何在新一轮汽车变革中落后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基因决定的。   “传统主机厂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在造车细节、流程和质量管控方面有着固有模式,对安全要求非常高,不允许没经过完全验证的产品投放市场。这是优点,也是弱势。”徐大全坦言,传统主机厂受体制制约,难以把新技术快速应用并投放市场。   “传统主机厂担心大规模召回,产品迭代相对谨慎。”戴一凡同样表示,特斯拉创新力强、敢想敢做,不受传统管理体制的约束,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上的效率非常高,有些技术甚至走到了科研的前面。   “传统主机厂通过投资自动驾驶,战略调整等方式向智能化转型。但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其车型布局、品牌定位跟电动汽车智能化存在很大冲突。”贺雄松指出,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是新生事物,对车企的人才、组织架构、供应链要求都有所不同,变革存在阻力。除非车企轻松上阵,把以往既得利益全部抛掉,但很困难,车企需要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做出抉择。   就目前发展情况而言,智能网联汽车在技术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戴一凡坦言,总体来看,智能网联越往基础层越欠缺,越往应用层发展越好。涉及到智能网联的基础产品,比如芯片、关键器件、底层OS软件、核心传感器、工业软件等方面比较欠缺,而自动驾驶在矿山、园区、港口等场景中,已有大量清扫车、物流车在示范应用。   要用创新思维审视未来汽车   传统主机厂还能否后来者居上?在邢辉看来,突破特斯拉形成的壁垒需要一定时间。   许俊海认为,传统主机厂超越特斯拉有非常大的机会。未来汽车电气电子终极架构是中央控制加区域控制,虽然目前特斯拉领先一步,但也没达到最终方案,传统主机厂与特斯拉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形成了数据闭环,但在车联网和智能座舱方面并不具备领先优势,而这正是国内车企擅长的领域。从这两方面看,传统主机厂具有超越的可能。   许俊海建议,传统主机厂要从组织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既懂软件又懂汽车发展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最重要的是理解对未来汽车的定义,用创新思维审视未来车辆。实现汽车智能化单靠车企自身是不够的,主机厂有自己擅长做的事,其他的事可以交给产业链的资源做。   徐大全同样认为,未来汽车发展呈电气化、自动化、网联化和个性化,包括出行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和IT企业合作,一起打造汽车工业。”   徐大全指出,未来两三年主机厂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高精地图、传感器等领域将有很多新公司出现,未来短期内会是“混战时代”。   “任何让用户出行更加愉悦的东西都是值得投入的,接下来是网联汽车落地普及的过程。”在邢辉看来,目前车联网技术还不成熟,用户规模量级不足,现阶段做好产品是第一要务,同时要在产品跟用户触点过程中,建立轻度商业化模式,先满足车联网用户体验的提升,并对成本做一些回收。  
  • 《中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13
    •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会上表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陆续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李高介绍说,我国围绕批复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各类试点积极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在低碳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政策、低碳产业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开展国家低碳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能够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对碳排放总量的有效管理,使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于零,并在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协同减少部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见,低碳试点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对于推动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且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对外承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高表示,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主动将低碳发展融入各地区发展规划体系。部分试点以低碳发展理念引领城镇化进程和城市空间优化,加快推进生态低碳向深层次延伸。依据部分试点对“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实施进展的评估结果,试点城市的主要规划目标基本实现、重点任务基本落实。 二是,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碳排放峰值目标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已有多个试点初步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不少试点通过公开渠道对外公布。特别是2017年1月启动的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进一步明确以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控制碳排放总量、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践行低碳发展路径为主线,以建立健全低碳发展制度、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等为重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 三是,多措并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十三五”以来,多个试点的三产比重提升速率高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产业结构逐步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转变。 四是,创新理念,主动实践低碳发展先进制度。部分试点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低碳发展立法工作,发布《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强化低碳发展的法治保障;部分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及区域分解机制、发布《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探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制度;部分试点大力开展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认证,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大低碳技术推广力度;部分试点积极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设立了低碳发展或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探索开展碳资产托管、碳质押贷款、碳现货远期产品、碳众筹及碳保险等多种气候投融资业务。 五是,重视基础研究,强化低碳发展科技支撑。部分试点成立低碳研究中心、低碳发展专家委员会、低碳发展促进会、低碳协会等机构,提升低碳发展的研究和决策支撑水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发展能力建设培训,建立低碳项目储备库等,努力形成低碳发展共识和提升低碳管理水平。 “同时,我国还提升基础能力,不断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绝大部分试点地区开展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部分试点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清单编制机制,从而清晰、准确地掌握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特征。普及低碳理念,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化低碳示范,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以及多方探索,统筹开展多类型低碳试点。”李高如是说。 基于试点期间取得的显著成效,未来,各试点如何将低碳发展作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李高谈到,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为引领,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以峰值目标为导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政策体系,并进一步在实现碳中和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