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40年冶金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研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12-26
  • 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关键材料,特别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的金属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核心。面对全球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挑战,中国冶金产业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20年,冶金领域将从中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金属资源安全。科技创新是推动冶金工业发展的关键,本文探讨了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冶金工程科技创新体系,识别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技术方向,为中长期发展提供参考。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wNjU3NQ==&mid=2651078890&idx=3&sn=5d6ba5d6555388d5e73e5d6b94af771f&chksm=8550dbe329b49d3cda3464854d53250dc061f66fa61c001b1867c9f53e3904e31bbfdb5278a5#rd
相关报告
  • 《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1
    • 无尽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无尽的创新。 科技创新的基本任务乃至首要任务,就是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刺破人类认知的前沿,突破工具器物的前沿,让人们在不断的认知突破和工具更新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作出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部署安排。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我们“三步走”建设科技强国的第一步,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越是冲刺的紧要关头,我们越要头脑清醒,牢牢把握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内涵,牢牢把握“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落到实处。 “三个面向”之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没有前沿科技的突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开启迈向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要求我们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着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部署,加快形成中长期战略安排。 从大历史观之,自古以来中国人大多时间走在世界科技前沿,这是中华文明历久不衰的重要基因。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我们科技落伍前沿、落伍世界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大踏步追赶时代,科技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深刻调整,前沿科技加速发展,硕果累累。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发布,基础前沿研究布局更加完善,研发攻关更加聚焦、力度加大,科技实力实现新跃升。 同时要看到,我国科技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创能力是一个关键短板,源头、底层技术供给能力比较薄弱。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我们需要统筹“三个面向”战略布局,更加重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地位和牵引作用,持续加强前瞻部署,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前沿科技供给。 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需下更大功夫,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开放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题中之义,自主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需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提升我国创新力。 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统筹布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都需要强化原创导向,加快推进从跟踪型研究向开创型、引领型研究的转变,特别是需要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不断创造和拓展新的优势领域。 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中更好激发科技人员活力。加快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切实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问题,扩大科研主体自主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生态,更好发挥国内外人才资源作用。 无论是头上的灿烂星空,还是心中的道德法则,对于人类而言,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在探索未知上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 《滨海新区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过去的一年,滨海新区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奋力攻坚,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推动转型升级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017年,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经济发展在调速换挡中实现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比重提高,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稳步发展。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奶牛存栏1.4万头,建成全国第一个商业化肉羊基因资源库。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要素加速聚集,军事科学创新研究院、华为云产业研究院、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签约落地,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家、众创空间10家,国家级孵化器累计达15家,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前沿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全球精度最高的步态识别系统、世界首款虹膜识别智能手机、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麒麟操作系统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政府主导成立6家天使、创投基金,规模达56亿元,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发展。承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会聚全球智能科技精英,抢抓产业变革新机遇,为新区领跑智能时代赢得先机。   动能转换持续加快。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推进,力神动力电池、科大讯飞、万达广场等201个项目投产运营,三星视界、一汽富维等241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市场主体5万家,总部企业达169家,亿元楼宇16座。新增科技企业4322家、小巨人企业198家、高新技术企业427家,累计分别达30096家、1527家、194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34家,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去年全年,新区蹄疾步稳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全方位开放,先行先试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   功能区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新区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做到敢先行、真先行,实现了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保税区和临港经济区整合,完成了开发区经济职能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职能的分离,进一步推动了功能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突出了功能区经济主业,激发了发展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累计清退空壳低效国企254家,盘活空置楼宇137万平方米;降低医保缴存比例,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浮动制度,企业成本进一步下降。   “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落实注册登记便利化新举措,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实现全程网上登记。完善“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机制。电子市民中心上线运行,成为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平台。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实施。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混改工作,海泰控股集团成为全市第2家获批混改企业,金元宝集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召开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会议,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树牢“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成立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企业家交流合作平台,为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奠定基础。落实“双万双服”帮扶举措,拓展政企互通平台对接功能,扩大帮扶覆盖面。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民企投资贸易洽谈会。新增民营市场主体4.8万户,累计达18.3万户。新增上市企业19家,累计达130家。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项目1260个,协议投资额672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08家,内资到位项目1932个。自贸试验区168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平行进口汽车突破10万辆,占全国的70%以上。商业保理、航运金融、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茁壮成长,网易考拉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签约落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06万标准箱,增长3.7%;机场旅客吞吐量2090万人次,增长24%;货邮吞吐量26.8万吨,增长13.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设境外机构38家,境外投资达28亿美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印尼聚龙产业合作区共赢发展迈出新步伐。出台引智引才35条新政,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初步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