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推动绿色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8
  • 过去的一年,滨海新区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奋力攻坚,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推动转型升级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2017年,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动能转换,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经济发展在调速换挡中实现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基本形成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比重提高,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稳步发展。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奶牛存栏1.4万头,建成全国第一个商业化肉羊基因资源库。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要素加速聚集,军事科学创新研究院、华为云产业研究院、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机构签约落地,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0家、众创空间10家,国家级孵化器累计达15家,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前沿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全球精度最高的步态识别系统、世界首款虹膜识别智能手机、国内安全等级最高的麒麟操作系统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政府主导成立6家天使、创投基金,规模达56亿元,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发展。承办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会聚全球智能科技精英,抢抓产业变革新机遇,为新区领跑智能时代赢得先机。
      动能转换持续加快。大项目好项目梯次推进,力神动力电池、科大讯飞、万达广场等201个项目投产运营,三星视界、一汽富维等241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市场主体5万家,总部企业达169家,亿元楼宇16座。新增科技企业4322家、小巨人企业198家、高新技术企业427家,累计分别达30096家、1527家、194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34家,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活力有效释放
      去年全年,新区蹄疾步稳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不懈推进全方位开放,先行先试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
      功能区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新区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先行区,做到敢先行、真先行,实现了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保税区和临港经济区整合,完成了开发区经济职能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职能的分离,进一步推动了功能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突出了功能区经济主业,激发了发展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累计清退空壳低效国企254家,盘活空置楼宇137万平方米;降低医保缴存比例,实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浮动制度,企业成本进一步下降。
      “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落实注册登记便利化新举措,全面推行“多证合一”,实现全程网上登记。完善“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机制。电子市民中心上线运行,成为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平台。
      国有企业改革稳步实施。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混改工作,海泰控股集团成为全市第2家获批混改企业,金元宝集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召开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会议,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树牢“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成立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企业家交流合作平台,为激发企业家创造力奠定基础。落实“双万双服”帮扶举措,拓展政企互通平台对接功能,扩大帮扶覆盖面。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民企投资贸易洽谈会。新增民营市场主体4.8万户,累计达18.3万户。新增上市企业19家,累计达130家。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签约项目1260个,协议投资额672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08家,内资到位项目1932个。自贸试验区168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施。平行进口汽车突破10万辆,占全国的70%以上。商业保理、航运金融、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茁壮成长,网易考拉等一批知名跨境电商签约落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506万标准箱,增长3.7%;机场旅客吞吐量2090万人次,增长24%;货邮吞吐量26.8万吨,增长13.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设境外机构38家,境外投资达28亿美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印尼聚龙产业合作区共赢发展迈出新步伐。出台引智引才35条新政,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初步形成高端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

相关报告
  • 《推进绿色发展铜业大有可为 "城市矿产, 创新发展" 论坛举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29
    • 2017-11-24 作者: 赵京燕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在11月20日至22日举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循环经济展览会及论坛期间,由国际铜业协会协办的“城市矿产,创新发展”论坛同期举办。国际铜业协会中国区总裁周胜在致辞中表示:铜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的金属乃至所有固废料的回收都面临着挑战,如何既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又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努力。期待大家共同推进有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探讨科学的衡量和评价方法,推广更先进的技术,为行业和国家的绿色发展献计献策。   周胜介绍,1990年以来,全世界生产的5.5亿吨铜,有2/3还在使用。因此,铜金属和其他金属相比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它是少数可以100%重复循环利用的金属。而且,再次加工生产之后的铜在质量和性能表现上没有任何损失和影响。在铜的回收加工过程中,其能源效率也非常高,比原始开采加工的能耗低了80%~90%。这些数量庞大的含铜产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终端用途中,相当于20年的铜矿产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能源转型,既从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渡,以及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铜的需求量和使用量。据有关方面估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累计用铜量将达到历史高峰,循环利用生产的铜将满足全部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行业附加值的下游。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吴玉锋教授对我国再生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全球铜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分布不均,我国铜资源人均量不足,仅为21.9千克/人,远低于世界平均量97.1千克/人。因此,利用铜再生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再生金属产业的节能环保效应明显,与原生铜相比,科学回收一吨再生铜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标准煤,节水395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37吨。铜工业是一个非常关注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一直以来,铜工业企业积极投资先进工艺和技术,用来回收开采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废热、废水、废料,这些资源的回收既有助于行业的绿色发展,也带来了经济价值。   据介绍,国际铜业协会于1989年成立于美国纽约,是一家非营利性国际组织,致力于研究并推广铜的社会价值和有效使用,使其为国家经济及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作出贡献。国际铜业协会于1995年进入中国后,协助中国政府规划和实施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际铜业协会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广节能变压器、高效电机、高效空调、节能热水器;促进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新技术,降低产业链成本,促进资源减量化应用,包括铸铜转子电动机,小管径空调换热器等;研究和推广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科学及工具。 .
  •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4
    • 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融合发展、快速兴起的朝阳产业,也是实现制造强国和能源革命的重大关键领域。《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光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智能应用、智能运维、智能调度,全面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装备、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能光伏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基本完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水平逐步深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光伏产品供应能力增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卓有成效,适应电网性能不断增强。在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农业、乡村振兴及其它新型领域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形成稳定的商业运营模式,有效满足多场景大规模应用需求。 在组织实施方面,《行动计划》指出,将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合力、支持试点示范和行业特色应用、推动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对于“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行动方案》明确,将持续深化智能光伏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职责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推动行动计划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证券监督等部门政策联动,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央地合作,深化地方协调工作机制,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