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散裂中子源(ISIS)解析农药保护农作物机制》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7
  • 植物角质层是由叶片表面一层薄薄的蜡膜构成,能够使植物抵御害虫、防止养分和水分流失,也参与植物表面水和养分的运输环节。因此,农民施用杀虫剂保护作物叶表面不受害虫和疾病侵袭,使植物最大程度地利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然而,杀虫剂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杂草、害虫和疾病的抗性越来越强,以及由于产品注册条件日渐苛刻导致农药的总库存量日趋减少。因此,如果能够了解杀虫剂中表面活性剂与植物叶表相互作用的机制,就可以调整杀虫剂的成分,提高杀虫剂产品效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杀虫剂的潜在副作用,如:杀虫剂可能会破坏蜡层,导致植物更易被疾病和细菌、真菌侵袭。

    日前,英国皇家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发表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Elias Pambou团队研究结果“小麦重组蜡层结构特征”。该团队根据小麦叶片的蜡状表皮构建了一种类似的叶表蜡层模型,利用英国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STFC)提供的散裂中子源(ISIS),探究了杀虫剂配方中最为关键的表面活性剂如何与叶表相互作用,从而进入植物并产生作用。

    在此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英国约克大学绿色化学系(Green Chemistry Department)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即在高温高压的超临界状态下的二氧化碳溶剂溶解叶表蜡层,当压力和温度下降时,二氧化碳挥发,得到蜡层。将萃取的蜡层旋涂于硅平面构建叶表模型,该模型和真正的叶表蜡层结构非常相似,因此可用于研究杀虫剂透过蜡层进入植物内部的机制。

    另外,Elias Pambou团队还使用ISIS INTER设备,利用中子反射技术通过蜡层模型表面反弹中子。研究发现,蜡层是由一个包裹着大量晶体的薄膜构成;同时,ISIS INTER还探索了蜡膜的组成成分以及水如何以分子形态进入蜡层。结果表明,中子反射技术非常有效,一方面能够使科学家了解蜡层的厚度,另一方面能掌握在此厚度范围内蜡层密度的变化;可以比较透过叶表的水分子和蜡层底部植物上表皮细胞处水分子的数量,从中发现水在植物内扩散的方式。

    Elias Pambou团队这项研究是首次使用萃取蜡的方式重制蜡层,用以研究杀虫剂通过小麦和大麦等作物叶表蜡层的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杀虫剂配方、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还能为研发性能优良的杀虫剂配方提供新途径。此项研究也是优化农业化学制品的一大进步,在不损害作物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人口需求。此外,该项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于植物吸收动力学的理解,证明了水可以渗透进叶表蜡层。

    此研究项目由先正达(Syngenta)公司资助。

    (编译 李楠)

相关报告
  • 《揭示植物组织再生机制可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人类和动物的缺陷组织或受损组织可通过干细胞再生得以修复,干细胞作为基本的未分化细胞,可分化成更具体的细胞类型并分裂出新的干细胞,以代替受损的组织细胞。植物的修复模式与此相近,只是它们的修复能力更强。尽管这一特点早在几百年前便被应用于嫁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但植物损伤后细胞再生的整体机制依旧不明。 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VIB生命科学研究所利芬·德维尔德教授(Lieven De Veylder)带领的团队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调控组织修复能力的新型蛋白质络合物。当一个植物细胞死亡时,便会向周围细胞发出信号,激活这一蛋白质络合物,继而激发周围的细胞进行分裂,从而产生新细胞以代替死亡细胞。了解这一机制可提高农作物和可食植物的种植效率,以及其对寄生植物的抵抗力,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农业价值。这项科研成果现已发表在权威杂志《自然-植物》。 德维尔德(De Veylder)教授表示:“许多植物及农作物并不具有快速的修复系统,例如,水稻、小麦、玉米、香蕉、洋葱等。若能完全了解这一修复系统,我们便有可能借此提高这类植物的培育效率。同时,葡萄种植和其它果树种植所采用的嫁接技术也可以得到完善,有助于降低嫁接失败概率。”事实上,1%的开花植物就是通过该研究所揭示的机制而繁育生长的移植物。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能成为对抗寄生植物的一种新型生态策略。未来,科学家们或许可以阻断这些寄生生物的自然嫁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德维尔德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科学利用进化机制的方式。毕竟,大自然已经逐渐形成了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生物问题的办法。之后,我们会探究这一研究成果是否可用于推断玉米等作物的细胞再生机制,并努力找出激活这类蛋白质络合物的信号物质。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这些生物进化机制,使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等。” (编译 李楠)
  •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19
    •         8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在广东东莞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其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并将正式对国内外各领域的用户开放。中国散裂中子源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造。自2018年3月试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运行可靠稳定,首期3台谱仪已完成10个用户单位16个研究组的21个样品实验,并取得首批重要科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