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伪菱形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发表论文“伪菱形藻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在成功构建13种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基因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探讨了神经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

    1987年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暴发的多列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藻华导致3人死亡和100余人住院治疗,引起全球关注,研究发现多列伪菱形藻合成的神经毒素软骨藻酸是致病因素。近年来,伪菱形藻藻华在全球海域频发,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和海洋动物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于2015年春季发生在太平洋西北海岸,主要由澳洲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australis)引发,其胞内软骨藻酸毒素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导致美国象拔蚌、珍宝蟹、岩石蟹捕捞关闭以及加拿大贝类捕捞的关闭。迄今为止,全球共有61种伪菱形藻物种得到鉴定,其中在29种中检测到了软骨藻酸毒素。我国海域检测到了包括多列伪菱形藻和尖刺伪菱形藻等(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11种产毒伪菱形藻物种,也检测到了软骨藻酸的累积,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然而,绝大多数的产毒伪菱形藻的近缘物种为非产毒伪菱形藻物种,表明毒素合成基因具有复杂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美国科学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于2018年成功解析了多列伪菱形藻的软骨藻酸合成基因,这一发现为解析伪菱形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契机。

    该研究利用三代DNA测序技术以及Hi-C基因组辅助组装方法,首次成功构建了伪菱形藻属3个物种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包括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多列伪菱形藻。为了开展比较基因组研究,探索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团队构建了另外10个伪菱形藻属物种的基因组草图。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遗传进化分析和蛋白质结构的AlphaFold2模拟分析,科研人员提出了“一次获得、多次独立丢失(SAMIL)”的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模型。该研究为解析伪菱形藻物种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依据,将促进更加系统的研究,也为开发针对产毒伪菱形藻的快速检测技术提供了支撑。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及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楠生团队联合马来西亚大学海洋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廖翠萍(Chui Pin Leaw)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博士生何子岩和徐青为共同第一作者,陈阳、刘淑雅、宋会银和王绘参加了该研究,陈楠生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

    Ziyan He#, Qing Xu#, Yang Chen, Shuya Liu, Huiyin Song, Hui Wang, Chui Pin Leaw, Nansheng Chen*. Acqui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urotoxin domoic acid biosynthesis gene cluster in Pseudo-nitzschia speci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7: 137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068-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1/t20241106_742452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首个船斑菱形藻软骨藻酸合成基因序列并探讨其起源与演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楠生研究团队发布了首个菱形藻属物种船斑菱形藻(Navicula navis-varingica)的软骨藻酸(domoic acid, DA)合成基因序列,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探讨了软骨藻酸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这项成果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Harmful Algae。 自1987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生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污染贻贝致3人死亡、逾百人患病事件以来,产毒伪菱形藻引起了全球藻类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伪菱形藻合成的DA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引发人类失忆性贝类中毒。该事件的爆发促使藻类学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鉴定更多的产毒伪菱形藻属物种,导致了很多新种的发现和描述。迄今,62个伪菱形藻物种得到了鉴定和描述。在寻找产毒伪菱形藻的过程中,日本科学家Yuichi Kotaki于2000年在越南的一个对虾养殖池中找到了一种形态与伪菱形藻相似的菱形藻属底栖硅藻船斑菱形藻,发现该藻也能够合成DA。随后马来亚大学廖翠萍和林保澄等发现该产毒菱形藻属物种在亚太西部海域分布广泛。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除DA外,船斑菱形藻还能合成多种DA异构体IA和IB,显示该物种的毒素合成能力有别于伪菱形藻物种,也表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的毒素合成基因可能具有其特殊性。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该藻种内存在高度遗传多样性,至少可划分为8个不同的ITS2基因型分支,提示不同基因型可能具有差异化的DA及其异构体合成能力。然而,这种遗传多样性与其潜在毒性差异的关联机制仍有待阐明。 2018年,美国科学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以及化学分析,发现并证明了伪菱形藻的DA合成基因,包括4个形成串联基因簇的基因,dabA、dabB、dabC和dabD(Brunson et al., Science, 2018)。该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为鉴定物种的DA合成基因,跟踪DA合成基因的演化路径提供了抓手。最近,陈楠生研究员团队利用这些DA毒素合成基因为参考,结合伪菱形藻基因组的构建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伪菱形藻DA合成基因的“一次获得,多次独立丢失模型”(He et al.,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4)。 最近,陈楠生研究团队通过与马来亚大学的廖翠萍教授和林保澄教授合作,获得了采集自西太平洋海域的37株船斑菱形藻的DNA样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系统鉴定了船斑菱形藻中参与DA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船斑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合成基因(dabA、dabB、dabC和dabD)的同源基因,这些基因最初发现于伪菱形藻属。但与伪菱形藻中串联排列的基因簇不同,船斑菱形藻的dab基因并不形成串联基因簇,而是分散于不同基因组区域。此外,我们在该物种的多个株系中发现同时存在两个dabC基因拷贝,表明dabC基因在演化过程中实现了复制,暗示其在DA及其异构体合成中可能具有特殊功能。da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abA和dabC的水平基因转移与真核生物CYP450基因的新功能化共同促成了藻类谱系中DA合成能力的演化。船斑菱形藻中dab基因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该底栖硅藻DA生物合成的起源、进化及转录调控奠定了基础。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崔宗梅,陈楠生研究员和马来亚大学的廖翠萍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绘、马来亚大学林保澄教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Suh Nih Tan博士和日本东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生院Yuichi Kotaki教授参加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卓越中心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 Zongmei Cui, Hui Wang, Po Teen Lim, Suh Nih Tan, Yuichi Kotaki, Chui Pin Leaw*, Nansheng Chen*. Genom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domoic acid biosynthesis genes in the benthic diatom Nitzschia navis-varingica (Bacillariophyceae). Harmful Algae, 2025,148:102905. https://doi.org/10.1016/j.hal.2025.1029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生命起源的重要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在生命起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利用高温高压实验证明了氮气可以快速参与蛇纹石化过程并生成大量氨气,结合团队前期研究,证明了地球早期在岩浆海后期,蛇纹石化导致地球大气由“二氧化碳+氮气”转变为“氨气+甲烷”,在闪电作用下可以合成大量氨基酸,在超临界水+二氧化碳层形成氨基酸浓汤,是生命起源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生命起源问题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对研究宜居星球和发现地外生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著名的米勒-尤列(Miller-Urey)实验在1953年证明甲烷(CH4)、氨气(NH3)、氢气(H2)和水蒸气在电火花作用下可以产生大量氨基酸,迈出了从无机物到生命所需有机物的第一步。由于氨基酸在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因此这一反应被认为是生命起源最重要的前置反应之一。然而,传统认为冥古代地球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缺乏甲烷和氨气。相比于以甲烷和氨气为主的还原性大气,在中性大气里氨基酸合成效率将大大降低,米勒-尤列反应受到限制,氨基酸能否在原始大气中大量合成存在争议。 针对冥古代地表氨基酸合成缺乏关键原料——氨这一问题,孙卫东课题组进行了蛇纹石化合成氨的高温高压水热实验,研究“橄榄岩-水-氮气(-二氧化碳)”体系在冥古代地表温压条件下的反应,以此证明氮气参与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进而对生命起源过程中氨的来源提供启示。 研究结果显示,在250-350 °C和19-28 MPa条件下,橄榄岩与水之间发生蛇纹石化反应产生蛇纹石和氢气(2Fe2+ + 2H2O = 2Fe3+ + H2 + 2OH-),每克橄榄岩对应的产氢量在30天内从0上升至100-200 μmol。进一步地,氮气与蛇纹石化的产物之一的氢气发生合成氨反应(3H2 + N2 = 2NH3)。氨的产量受到温压条件和二氧化碳加入与否的显著影响,在无二氧化碳参与的实验中,250 °C和28 MPa为合成氢气和氨最快的温压条件,而在加入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氨的转化率得到显著提升。 该研究充分模拟了冥古代蛇纹石化过程:冥古代地球的地幔尚未发生壳幔分异,超过90%的地表覆盖为橄榄岩;同时在岩浆海阶段的末期,地表温度逐步下降到700 °C以下,有利于蛇纹石化过程发生;此外,冥古代大气含超1000 bar的水蒸气、超110 bar的二氧化碳和约2.6 bar的氮气,与实验的初始原料极为相近。研究证明,在冥古代地表可以广泛发生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保守估算,该过程每年可以为地表系统提供超过1015g数量级的氨。由于冥古代大气含有超过2.6 bar的氮气,而太古代大气中氮气分压最多不超过1.1 bar,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极有可能是导致原始大气中氮气丢失最重要的原因。 该研究揭示了蛇纹石化合成氨过程可以在冥古代地表广泛发生并产生大量氢气和氨,从而为氨基酸的合成提供原料。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在地表广泛的蛇纹石化作用下,氢气、甲烷和氨大量生成,在闪电作用下形成氨基酸浓汤,为生命起源提供了适宜环境,对于理解早期大气演化和前生物合成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完成,海洋所深海中心在读博士商修齐和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黄瑞芳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Shang X.Q., Huang R.F., Sun W.D.*, 2023. Formation of ammonia through serpentinization in the Hadean Eon. Science Bulletin. 68 (2023), 1109-1112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0959273230029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