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伪菱形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发表论文“伪菱形藻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在成功构建13种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基因组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探讨了神经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

    1987年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暴发的多列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multiseries)藻华导致3人死亡和100余人住院治疗,引起全球关注,研究发现多列伪菱形藻合成的神经毒素软骨藻酸是致病因素。近年来,伪菱形藻藻华在全球海域频发,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和海洋动物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于2015年春季发生在太平洋西北海岸,主要由澳洲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australis)引发,其胞内软骨藻酸毒素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导致美国象拔蚌、珍宝蟹、岩石蟹捕捞关闭以及加拿大贝类捕捞的关闭。迄今为止,全球共有61种伪菱形藻物种得到鉴定,其中在29种中检测到了软骨藻酸毒素。我国海域检测到了包括多列伪菱形藻和尖刺伪菱形藻等(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11种产毒伪菱形藻物种,也检测到了软骨藻酸的累积,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然而,绝大多数的产毒伪菱形藻的近缘物种为非产毒伪菱形藻物种,表明毒素合成基因具有复杂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美国科学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于2018年成功解析了多列伪菱形藻的软骨藻酸合成基因,这一发现为解析伪菱形藻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契机。

    该研究利用三代DNA测序技术以及Hi-C基因组辅助组装方法,首次成功构建了伪菱形藻属3个物种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包括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多列伪菱形藻。为了开展比较基因组研究,探索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团队构建了另外10个伪菱形藻属物种的基因组草图。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遗传进化分析和蛋白质结构的AlphaFold2模拟分析,科研人员提出了“一次获得、多次独立丢失(SAMIL)”的软骨藻酸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模型。该研究为解析伪菱形藻物种毒素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依据,将促进更加系统的研究,也为开发针对产毒伪菱形藻的快速检测技术提供了支撑。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及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楠生团队联合马来西亚大学海洋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廖翠萍(Chui Pin Leaw)教授团队共同完成,博士生何子岩和徐青为共同第一作者,陈阳、刘淑雅、宋会银和王绘参加了该研究,陈楠生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

    Ziyan He#, Qing Xu#, Yang Chen, Shuya Liu, Huiyin Song, Hui Wang, Chui Pin Leaw, Nansheng Chen*. Acqui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urotoxin domoic acid biosynthesis gene cluster in Pseudo-nitzschia species. Communications Biology, 7: 137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4-07068-7.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1/t20241106_742452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独特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生态系统过程和健康评价研究组在动物深海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 “A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worm detoxifies arsenic and sulfur by intracellular biomineralization of orpiment (As?S?)” 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 PLOS Biology。Science、Nature、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BBC 等国际主流媒体均刊发评论文章,报道了该研究的创新价值和重要意义。 在大洋板块交界处,岩浆加热的高温海水携带着高浓度的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从海底裂隙中喷涌而出,形成独特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热液喷口附近的生态环境对大多数动物而言过于严酷,但阿尔文虫(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阿尔文科,是热液喷口特有动物)却能在高温、高硫化氢和高重金属的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并形成高密度群落。因此“阿尔文虫如何抵御环境毒素、适应极端环境”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 依托“科学”号深海热液科考航次,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冲绳海槽热液区阿尔文科贺氏拟阿尔文虫(Paralvinella hessleri)。研究发现该物种具有诸多独特特征:首先,它们呈现出罕见的亮黄色体色。通过显微结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其表皮细胞中分布着大量黄色颗粒,是体色的来源。但这些颗粒的成分与其适应极端环境的关系长期不明。其次,贺氏拟阿尔文虫是栖息位置最接近热液喷口的动物,可在距喷口不足 20 厘米、硫化氢浓度极高的区域内成群栖息;相比之下,铠甲虾、贻贝等常见热液动物只能生活在更远处。最后,元素分析显示,贺氏拟阿尔文虫体内富集了大量无机砷。在部分个体中,砷含量竟高达体重的 1%。砷是一种强毒性金属,人类暴露后会导致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但这些蠕虫却能在超高浓度砷环境下安然无恙。 进一步的组织化学与电子显微分析揭示,贺氏拟阿尔文虫表皮细胞内的黄色颗粒实为特殊矿物结构,这些颗粒主要由砷和硫构成,与标准的三硫化二砷(雌黄矿,As?S?)完全一致。也就是说,蠕虫细胞通过某种机制在体内形成了雌黄矿物。随后,研究团队结合全基因组测序与蛋白质组学发现,这些颗粒中显著富集了多药耐药转运蛋白(MRP)与血红蛋白。前者是高度保守的砷转运与解毒蛋白,后者则负责结合和运输硫化氢。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贺氏拟阿尔文虫演化出一种独特的 “以毒攻毒” 的砷—硫化氢偶联解毒机制。具体而言,蠕虫通过摄食含高浓度砷的生物膜获取砷化物,这些砷在 MRP 蛋白的作用下被转运并富集到头冠、表皮、鳃丝和消化道等组织的上皮细胞内。同时,硫化氢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至这些解毒细胞。最终,两种剧毒物质在细胞器内结合,形成不溶性的三硫化二砷矿物,从而被“锁定”并实现解毒。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动物利用两种环境剧毒物质实现自我解毒并适应极端生态位的独特机制。这不仅为理解动物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生物矿化研究和环境毒理学开辟了新方向。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Peter Girguis(未参与本研究)评价道:“这是首次在动物细胞内发现砷化物矿物。这一发现提醒我们,生命演化出解决环境难题的方式仍远超我们的想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李超伦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H, Cao L, Zhang H, Zhong Z, Zhou L, Lian C, Wang X, Chen H, Wang M, Zhang X, Li C*. A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worm detoxifies arsenic and sulfur by intracellular biomineralization of orpiment (As?S?). PLoS Biol. 2025 Aug 26;23(8):e3003291.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3291. PMID: 40857221; PMCID: PMC1238032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布首个船斑菱形藻软骨藻酸合成基因序列并探讨其起源与演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楠生研究团队发布了首个菱形藻属物种船斑菱形藻(Navicula navis-varingica)的软骨藻酸(domoic acid, DA)合成基因序列,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探讨了软骨藻酸合成基因的起源与演化。这项成果近期发表在学术期刊Harmful Algae。 自1987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生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污染贻贝致3人死亡、逾百人患病事件以来,产毒伪菱形藻引起了全球藻类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伪菱形藻合成的DA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引发人类失忆性贝类中毒。该事件的爆发促使藻类学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鉴定更多的产毒伪菱形藻属物种,导致了很多新种的发现和描述。迄今,62个伪菱形藻物种得到了鉴定和描述。在寻找产毒伪菱形藻的过程中,日本科学家Yuichi Kotaki于2000年在越南的一个对虾养殖池中找到了一种形态与伪菱形藻相似的菱形藻属底栖硅藻船斑菱形藻,发现该藻也能够合成DA。随后马来亚大学廖翠萍和林保澄等发现该产毒菱形藻属物种在亚太西部海域分布广泛。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除DA外,船斑菱形藻还能合成多种DA异构体IA和IB,显示该物种的毒素合成能力有别于伪菱形藻物种,也表明该物种的基因组的毒素合成基因可能具有其特殊性。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该藻种内存在高度遗传多样性,至少可划分为8个不同的ITS2基因型分支,提示不同基因型可能具有差异化的DA及其异构体合成能力。然而,这种遗传多样性与其潜在毒性差异的关联机制仍有待阐明。 2018年,美国科学家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以及化学分析,发现并证明了伪菱形藻的DA合成基因,包括4个形成串联基因簇的基因,dabA、dabB、dabC和dabD(Brunson et al., Science, 2018)。该项里程碑式的研究为鉴定物种的DA合成基因,跟踪DA合成基因的演化路径提供了抓手。最近,陈楠生研究员团队利用这些DA毒素合成基因为参考,结合伪菱形藻基因组的构建和比较分析,提出了伪菱形藻DA合成基因的“一次获得,多次独立丢失模型”(He et al.,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4)。 最近,陈楠生研究团队通过与马来亚大学的廖翠萍教授和林保澄教授合作,获得了采集自西太平洋海域的37株船斑菱形藻的DNA样本。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系统鉴定了船斑菱形藻中参与DA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在船斑菱形藻株系中检测到DA合成基因(dabA、dabB、dabC和dabD)的同源基因,这些基因最初发现于伪菱形藻属。但与伪菱形藻中串联排列的基因簇不同,船斑菱形藻的dab基因并不形成串联基因簇,而是分散于不同基因组区域。此外,我们在该物种的多个株系中发现同时存在两个dabC基因拷贝,表明dabC基因在演化过程中实现了复制,暗示其在DA及其异构体合成中可能具有特殊功能。dab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abA和dabC的水平基因转移与真核生物CYP450基因的新功能化共同促成了藻类谱系中DA合成能力的演化。船斑菱形藻中dab基因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该底栖硅藻DA生物合成的起源、进化及转录调控奠定了基础。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崔宗梅,陈楠生研究员和马来亚大学的廖翠萍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绘、马来亚大学林保澄教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Suh Nih Tan博士和日本东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生院Yuichi Kotaki教授参加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卓越中心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 Zongmei Cui, Hui Wang, Po Teen Lim, Suh Nih Tan, Yuichi Kotaki, Chui Pin Leaw*, Nansheng Chen*. Genom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the domoic acid biosynthesis genes in the benthic diatom Nitzschia navis-varingica (Bacillariophyceae). Harmful Algae, 2025,148:102905. https://doi.org/10.1016/j.hal.2025.1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