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突破!构网技术再升级,风光储全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6
  • 攻克难题,国际领先,重新定义了构网技术边界!

    9月24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来自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电规总院的15名权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一致通过了阳光电源“全网况风光储构网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解决单一控制模式的并网变流器难以满足复杂网况要求、宽域扰动下构网算法适应能力差等技术瓶颈,攻克构网型宽域故障适应与多源协同控制难题,阳光电源围绕“构网算法、风光储系统方案、安全设计和能量管理”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以算法为核心、安全与能量管理为支撑、风光储应用为载体”的构网系统,实现“极端电网适应-多能协同优化-设备安全性跃升-智能化水平进阶”四位一体突破。此次申报的全网况宽域扰动构网控制技术、风光储变流器调控及多能耦合技术、风光储构网装置的主动安全设计以及基于AI 的能量管理系统四项技术获得了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

    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是构网技术未来发展的风向。阳光电源首创多维自同步稳源构网,可实现SCR1.0-100强弱网平滑切换、±90°对称/非对称相角跳变全面支撑、0.1Hz~2.4kHz全频段振荡抑制、多次极端连续故障穿越不脱网,将构网系统耐受值拉满,可以从容应对复杂、极端网况,从而实现可靠构网。

    在稳定构网层面,阳光电源首创了风光储全景构网,让方案选择更灵活、发输配用更经济、全天候“自强助稳“。GW级风光储场站可全天候100%构网,解决弱网自稳定问题,多端口直流耦合,减少PCS等设备投入,发电成本降低高达25%。

    阳光电源突破了PCS构网的桎梏,首次实现系统级构网,通过交直流全栈自研、全链协同,避免拼装排异反应,一方面更精准地响应交流侧构网所需能量,另一方面通过首创的直流拉弧技术和热管理联动控制,做好热失控预警,实现安全构网。

    作为深耕构网领域20年,拥有超870GW全球最多并网实战经验的阳光电源来说,攻克这些构网技术关键难题并不令人意外。

    该企业拥有全球电力电子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中的全球最大规模仿真实测平台,以及全球最多国家和电网准入许可。这些国家的场景资源、并网规则和准入标准都不同,阳光电源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差异化的电网场景,因网制宜地科学设计,“好比将江湖上不同门派的武学精髓都学了一遍。”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在鉴定会现场提到。

    事实上,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其“功力”。在沙特NEOM,采用阳光电源系统的全球最大风光储氢多能互补构网型项目已经并网成功;在英国门迪,阳光电源多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系统秒级响应,瞬间输出占当时英国电网储能调频响应总功率10%的瞬时功率,助力跌落至49.3Hz的电网频率5分钟内恢复正常,避免了大范围停电事故;澳洲帕马斯顿,首个百MW级大型构网储能电站在保证可调度性的同时,系统强度支撑、频率支撑、惯量支撑等功能随时备用,助力电网稳定;2024年年底,全球海拔最高光伏电站——海拔5228米的西藏才朋光储二期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再次验证了阳光电源构网系统在极严苛的环境下的可靠性。

    这些来自实战的千锤百炼,为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发展起到了强力支撑作用。从产业层面而言,阳光电源在构网领域的技术跨越,将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迭代。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54738.shtml
相关报告
  • 《破局行业内卷!瑞浦兰钧:从技术突破到全球领跑的进阶之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14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形容当前储能行业,可谓恰当。 一方面,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高歌猛进。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另一方面,储能行业内卷日趋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这场储能产业竞赛中,最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须拥有前沿的创新性技术、高质量的产能、完善的产品矩阵和一流的渠道布局。 毫无疑问,瑞浦兰钧便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作为一家仅成立8年的年轻企业,瑞浦兰钧四年营收破百亿,五年即上市登陆港交所。 2025年第三季度,瑞浦兰钧更是连续七次上榜入选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 那么,瑞浦兰钧凭借什么在短短数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半年业绩喜人 战略布局+全球化发展 8月11日晚,瑞浦兰钧发布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瑞浦兰钧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可谓实现了收入增长与亏损收窄的双重突破。 上半年瑞浦兰钧实现营收人民币94.91亿元,同比增加24.9%,毛利为人民币 8.29亿元,同比增加177.8%,期内亏损为人民币0.63亿元,同比收窄90.4%。 瑞浦兰钧表示,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出货量持续增加,带动收入持续增长;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措施带动毛利显著提升;降本增效战略有效管控报告期的费用。 深入探究瑞浦兰钧的喜人成绩单的背后,不难发现瑞浦兰钧在战略布局与全球化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眼光与实力。 瑞浦兰钧自成立起,便确立“动储结合”战略,同步布局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形成互补模式。在产业界仍将精力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背景下,瑞浦兰钧在储能市场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和市场渠道。 在储能领域,瑞浦兰钧新一代储能大容量电芯问顶®392Ah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有望在行业内最快实现量产,与之配套的瑞浦兰钧PowtrixTM6.26MWh储能系统,更是计划于今年年中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 在动力电池领域,瑞浦兰钧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针对商用车市场,在324Ah产品的坚实基础上,迭代升级推出岁星324Ah Pro版电芯。面对eVTOL这一新兴电池应用领域,瑞浦兰钧精准把握市场痛点,开发定制了高镍电池解决方案问顶®50Ah三元锂电池。 在全球化布局上,瑞浦兰钧在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上动作频频,成果显著。5月27日,瑞浦兰钧与韩国晓星重工业达成2.5GWh的储能产品供应合作;5月29日,瑞浦兰钧与印度尼西亚Bakrie&Brothers集团签署商用车电池系统战略合作备忘录;6月11日-13日,在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瑞浦兰钧的战略合作版图进一步扩容,瑞浦兰钧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签约订单量超20GWh。 市场表现亮眼 领跑储能与动力电池赛道 瑞浦兰钧新任总裁的上任,为这家在储能赛道上加速奔跑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短短数月间,瑞浦兰钧在战略布局、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与市场拓展等领域全面发力,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变革态势,不仅巩固了其在储能与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更在全球化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瑞浦兰钧将客户需求驱动和聚焦价值创造作为核心导向,这一导向推动了研发动力的根本性转变。公司从“技术探索导向”全面转向“深度客户需求导向”。在产品定义上,瑞浦兰钧将产品定义权交还市场,不再闭门造车或单纯追求实验室参数领先,而是基于客户订单反馈和市场需求来定义产品规格与迭代路径。 在技术突破方面,瑞浦兰钧秉持务实创新的理念,专注于解决行业痛点。其问顶®技术厚积薄发,成功开发并落地全球首款飞行器专用三元50Ah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达310Wh/kg,体积能量密度780Wh/L,攻克了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矛盾;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瑞浦兰钧有着务实的路径规划。公司明确了分层技术路线:300Wh/kg级(高镍+中硅,已量产)→350-400Wh/kg级(半固态+锂金属负极)→>450Wh/kg级。专注将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反哺现有液态电池升级,追求可落地、可量产、有价值的技术进步。 在产品方面,瑞浦兰钧呈现出精准聚焦、拒绝内卷的特点。在储能电芯领域,下一代布局保持问顶技术的领先,聚焦392Ah作为快速量产产品,587Ah作为长期方向。不盲目追求超大电芯,坚持以成本最优和客户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原则;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推行应用场景化创新,创新结合“动力+储能”双特性的电池解决方案,以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超长寿命的综合需求。 在全球化推进方面,瑞浦兰钧的印尼基地进行了本土化实践,一线生产人员实现本土化,核心技术骨干由国内派驻支持。公司依托青山实业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坚持“不为出海而出海”的原则。首期印尼8GWh产能基于锁定客户订单规划,以可行规模先行,验证模式、锻炼团队,再复制成功经验,“成功的复制”成为出海的核心策略。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表现抢眼。储能领域,户储及用户侧电芯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储能电芯跻身全球前五。新能源重卡电池市占率7.5%、换电重卡电池18%,均列全国第二,同比增长809%;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3.29GWh,排名第六,市场份额提升最快。单月电池出货量创7GWh纪录,问顶电池4月出货超2GWh,累计超20GWh。
  • 《技术突破,氢储运为何依然制约行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01
    • 如果以1998年神力科技的成立代表我国燃料电池商业化的探索开始,到2016年佛山首批23辆公交车运营为氢能与燃料电池商业化运营元年,至近年示范城市群的的设立,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有了强大的技术突破,燃电系统成本向着1000元/kW稳步前进。但是氢储运环节却发展缓慢,依然在技术、成本等方向受制约。作为一名在储氢系统领域深耕15年的行业老兵,我来与大家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从技术角度上看,现行的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在氢储运过程中仍是技术主流,基础成熟,配套厂家以及运营经验都可以从特种气体行业引用过来使用,故目前市场以高压气态氢作为主流技术。但是,高压气态氢因其密度极低、单位体积储能密度低等特点,效率低下,对于氢能行业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已经出现明显的短板。 同时因国内特种设备行业对于安全的监管要求,所有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又需要分别做相应的强制法规认证,种种因素累加起来让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一直处于技术发展迭代缓慢状态。最主要的是,因为氢储运产品涉及联调安保环节,需要更多的使用业绩才能验证其安全性来支持产品推广,形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死循环。 除高压气态氢技术外,液氢及固态储氢技术在今年有飞速的发展,从制造端到应用端,从市场端到资本端,无不预示新的技术路线在稳步发展。尤其是液氢技术,在从法规陆续突破的过程中,已经看到液氢技术路线在氢能大规模利用的前景与未来。 从成本角度来看,氢储运产品的价格下降缓慢,以储氢瓶为例,每个产品的开发费在300万元左右(III型),通过法规认证又需要将近10个月左右的时间,可每个规格的产品在应用上又无法满足更多的车型需求,致使无法分摊出更多的开发费。同时,作为氢瓶的主要原材料,碳纤维的价格走势也不明朗,虽说因为国内产量的提升,但是今年下半年却出现过反向涨价,车载储氢价格虽然无上涨,但是没有丝毫下降的趋势。除了应用端,绕不开的就是上游,最直观的反应就是加氢站的枪口价,如果按照加油站的商业逻辑来看,氢气的枪口价至少要50元/kg,才能保持盈利。这样车端和燃油车对比又没有任何可比性,只凭为环保双碳做贡献,恐怕无法支持行业的发展。 所以,多途径多技术路线来降低氢储运环节成本,促使行业在交通领域中能和传统车有相较可比对的使用成本与购置成本能够体现出优势。 综上,氢储运因为其技术发展、安全、成本因素等原因,导致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无法有效稳定的产生盈利,从而无法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完善与向上发展。 未势能源在此背景下依然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探索氢储运环节技术的突破,同时我们呼吁产业链上下游伙伴能够高效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行业降本增效,推进国内氢储运技术快速发展,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局面。 作者简介 王东雨,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氢能技术开发部总监。 王东雨,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15年氢能行业从业经验。曾先后任职于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参与多项科技部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高压加氢机关键部件加氢枪及流量计的国产化研制,参与编制多项行业及国家标准。2019年加入未势,主责氢能技术开发部开发与管理工作,包括高压气态氢技术、液氢技术与氢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