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行业内卷!瑞浦兰钧:从技术突破到全球领跑的进阶之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14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用这句话形容当前储能行业,可谓恰当。

    一方面,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高歌猛进。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另一方面,储能行业内卷日趋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这场储能产业竞赛中,最考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须拥有前沿的创新性技术、高质量的产能、完善的产品矩阵和一流的渠道布局。

    毫无疑问,瑞浦兰钧便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作为一家仅成立8年的年轻企业,瑞浦兰钧四年营收破百亿,五年即上市登陆港交所。

    2025年第三季度,瑞浦兰钧更是连续七次上榜入选Tier1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


    那么,瑞浦兰钧凭借什么在短短数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半年业绩喜人

    战略布局+全球化发展

    8月11日晚,瑞浦兰钧发布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从核心财务指标来看,瑞浦兰钧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可谓实现了收入增长与亏损收窄的双重突破。

    上半年瑞浦兰钧实现营收人民币94.91亿元,同比增加24.9%,毛利为人民币 8.29亿元,同比增加177.8%,期内亏损为人民币0.63亿元,同比收窄90.4%。

    瑞浦兰钧表示,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出货量持续增加,带动收入持续增长;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措施带动毛利显著提升;降本增效战略有效管控报告期的费用。

    深入探究瑞浦兰钧的喜人成绩单的背后,不难发现瑞浦兰钧在战略布局与全球化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眼光与实力。

    瑞浦兰钧自成立起,便确立“动储结合”战略,同步布局动力电池与储能市场,形成互补模式。在产业界仍将精力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背景下,瑞浦兰钧在储能市场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和市场渠道。

    在储能领域,瑞浦兰钧新一代储能大容量电芯问顶®392Ah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有望在行业内最快实现量产,与之配套的瑞浦兰钧PowtrixTM6.26MWh储能系统,更是计划于今年年中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

    在动力电池领域,瑞浦兰钧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针对商用车市场,在324Ah产品的坚实基础上,迭代升级推出岁星324Ah Pro版电芯。面对eVTOL这一新兴电池应用领域,瑞浦兰钧精准把握市场痛点,开发定制了高镍电池解决方案问顶®50Ah三元锂电池。


    在全球化布局上,瑞浦兰钧在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上动作频频,成果显著。5月27日,瑞浦兰钧与韩国晓星重工业达成2.5GWh的储能产品供应合作;5月29日,瑞浦兰钧与印度尼西亚Bakrie&Brothers集团签署商用车电池系统战略合作备忘录;6月11日-13日,在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上,瑞浦兰钧的战略合作版图进一步扩容,瑞浦兰钧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签约订单量超20GWh。


    市场表现亮眼

    领跑储能与动力电池赛道

    瑞浦兰钧新任总裁的上任,为这家在储能赛道上加速奔跑的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短短数月间,瑞浦兰钧在战略布局、技术研发、产能扩张与市场拓展等领域全面发力,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变革态势,不仅巩固了其在储能与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地位,更在全球化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瑞浦兰钧将客户需求驱动和聚焦价值创造作为核心导向,这一导向推动了研发动力的根本性转变。公司从“技术探索导向”全面转向“深度客户需求导向”。在产品定义上,瑞浦兰钧将产品定义权交还市场,不再闭门造车或单纯追求实验室参数领先,而是基于客户订单反馈和市场需求来定义产品规格与迭代路径。

    在技术突破方面,瑞浦兰钧秉持务实创新的理念,专注于解决行业痛点。其问顶®技术厚积薄发,成功开发并落地全球首款飞行器专用三元50Ah电池。该电池能量密度达310Wh/kg,体积能量密度780Wh/L,攻克了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的矛盾;在固态电池的研发上,瑞浦兰钧有着务实的路径规划。公司明确了分层技术路线:300Wh/kg级(高镍+中硅,已量产)→350-400Wh/kg级(半固态+锂金属负极)→>450Wh/kg级。专注将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反哺现有液态电池升级,追求可落地、可量产、有价值的技术进步。

    在产品方面,瑞浦兰钧呈现出精准聚焦、拒绝内卷的特点。在储能电芯领域,下一代布局保持问顶技术的领先,聚焦392Ah作为快速量产产品,587Ah作为长期方向。不盲目追求超大电芯,坚持以成本最优和客户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原则;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推行应用场景化创新,创新结合“动力+储能”双特性的电池解决方案,以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超长寿命的综合需求。

    在全球化推进方面,瑞浦兰钧的印尼基地进行了本土化实践,一线生产人员实现本土化,核心技术骨干由国内派驻支持。公司依托青山实业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坚持“不为出海而出海”的原则。首期印尼8GWh产能基于锁定客户订单规划,以可行规模先行,验证模式、锻炼团队,再复制成功经验,“成功的复制”成为出海的核心策略。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表现抢眼。储能领域,户储及用户侧电芯出货量均居全球第一,储能电芯跻身全球前五。新能源重卡电池市占率7.5%、换电重卡电池18%,均列全国第二,同比增长809%;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3.29GWh,排名第六,市场份额提升最快。单月电池出货量创7GWh纪录,问顶电池4月出货超2GWh,累计超20GWh。

  • 原文来源:https://chuneng.in-en.com/html/chunengy-47581.s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首套!我国零碳内燃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4
    • 7月18日,园区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此前。6月28日,装载该系统的一汽解放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实现成功点火。这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车氨氢融合内燃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据了解,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是一种可克服单一氢能在运输、储存、车载、安全及成本等方面应用缺陷的新型零碳技术,被视为全球动力和能源领域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一汽解放、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南岳电控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研究。其中,南岳电控承担其中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的研发。 南岳电控氨氢动力项目负责人邓飞介绍,2019年,南岳电控启动并实施了“低碳、零碳”平台发展战略,着力开展低碳燃料喷射系统、后处理喷射系统、零碳燃料喷射系统等三板块核心技术攻关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内燃机是汽车动力源。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是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攻关中,团队攻克了高压共轨液氨直喷系统、预燃室氢气点火系统、氨气气道喷射系统等难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电控高压双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突破了零碳内燃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助力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实现了第一次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示,基于氢氨融合零碳动力的商用车碳中和技术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发展方向。我国在液氨内燃机设计、研制、燃烧系统构建,包括国产电控高压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核心关键部件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重大技术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解决新能源商用车一千公里以上长续航、重载、安全可靠等关键难题,提供更具TCO(总拥有成本)优势的碳中和商用车解决方案。 南岳电控董事长龙美彪表示,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在零碳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上持续发力。 氢内燃机(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也叫氢燃料发动机,以传统内燃机为基础,通过改变燃料供应系统、喷射系统以及燃料等,燃烧氢气产生动力,从而驱动车辆的行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烧氢气的发动机,其基本原理与普通的汽油或者柴油内燃机的原理一样,是基本的汽缸—活塞式的内燃机,同样是按照吸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来完成化学能对机械能的转化,只是氢内燃机里的燃料是氢气。 氢内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7年,当时瑞士人伊萨克·代·李瓦茨研发了第一款单缸氢气内燃机。我国氢发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内燃机燃氢和燃氢双燃料内燃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2007年6月1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成功地实现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唯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助力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减碳技术路线的有效补充,被“冷落”多年的氢内燃机也开始受到行业的关注。 2022年8月,工信部明确表示要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中予以支持,并根据氢气发动机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情况,提前布局相关标准预研。 截止当前,一汽、广汽、潍柴、玉柴、东风、北汽等企业均布局氢内燃机,持续在这方面储备技术并取得突破,部分企业亦开发相应的车型,整个氢内燃机的技术越发成熟。 当前,在全球能源绿色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动力路线擅长的领域和场景不尽相同,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氢内燃机作为能够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替代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不过,目前业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前景如何还有待观察,氢内燃机的商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 《突破极限,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领跑世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15
    •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导研究团队除了收看国庆70周年庆典外,每天依然到实验室里工作。 “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涛眼里,他们所从事的超导研究充满魅力。“如果发现室温超导体,我们出门可以坐上悬浮的超导车,甚至手机、手提电脑充一次电,就能用上好几个月。”正是带着这样的梦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导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里已经坚守了20余年。 突破超导研究的禁区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温度,或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其科学重要性不言而喻。 1911年,荷兰科学家发现水银在极低温条件下的超导性,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1986年,德国科学家与瑞士科学家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35K的铜氧化物超导体。 令科学家困扰的是,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这个温度也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 40K的极限温度能否被突破?在两名欧洲科学家发现以铜为关键超导元素的铜氧化物超导体后不久,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将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提高到液氮温区以上,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使其成为高温超导体。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家族有两个主要缺陷,作为金属陶瓷材料加工工艺严苛,综合成本高,影响广泛应用。此外,铜基超导并没有解决高温超导电性机理丰富的物理内涵。”吴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要揭开高温超导的原理,广泛应用,寻找到临界温度更高的超导体势在必行。 铁基化合物由于其磁性因素,曾一度几乎被国际物理学界断言为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禁区。 2008年3月,中科大陈仙辉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组同时在铁基中观测到了43K和41K的超导转变温度,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证明了铁基超导体是高温超导体。紧接着,中国科学家团队不仅率先使转变温度突破了50K,并发现了一系列50K以上的超导体,也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被国际物理学界公认为第二个高温超导家族。 寻找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材料 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之后,全世界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探索又一次陷入了迷茫,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高温超导论文变得愈发困难。 中科大的超导团队却一直坚守着这块阵地,无数次地制备、观察、放弃、重新开始……为了拨开超导研究的迷雾,他们提出了“新型二维层状非常规超导材料”这个新的研究方向。 吴涛告诉记者,由于铜氧和铁基超导体均为层状结构,承载超导电性的关键结构单元分别是CuO2面和FeAs/Se层,被称作“超导基元”,目前确认的非常规超导体大都表现出此种结构特点。 “这些材料与通常的超导体在超导机理上有所不同,传统超导体的机理主要是基于电—声子相互作用的BCS理论,二维层状非常规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一般被认为不能用BCS理论解释。”吴涛认为,对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及铁基超导体的微观机理的了解,会极大推动凝聚态物理学的新发展;同时,一旦发现更适于应用或具有更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便可能像集成电路那样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目前,比较公认的超导研究核心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新型(高转变温度)非常规超导材料,第二个是高温超导(以及非常规超导)的机理问题。 “我们依据二维结构单元与超导电性之间的普适关联性,以构筑二维层状超导单元为基础,通过块层、异质结设计等研究思路来探索非常规超导电性。”吴涛告诉记者,作为国家重大专项,在实施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利用电化学插层法成功合成出两种新的铁硒基高温超导材料,并且发现这些新的超导材料具有与铜基高温超导体相似的超导预配对现象,还发现了二维结构对铁硒基超导体中高温超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新的发现将为建立普适的高温超导机理提供关键的实验证据。”吴涛表示,在新的研究方向上,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具有超高临界场和临界电流密度的实用型超导体。 探索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 其实,超导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如高温超导滤波器已被应用于手机和卫星通讯,并明显改善了通信质量;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装备在医疗设备上使用,则大大加强了对人体心脑探测检查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世界上首个超导示范变电站也已在我国投入电网使用…… 在吴涛看来,他们的研究对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超导量子计算领域或将有推动作用。“它有可能应用到新型低能耗、自纠错的拓扑量子计算领域。”吴涛说。 目前,超导体还没有达到所期望的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仍有两个重要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超导应用的经济性;二是常温常压下的超导材料仍未被发现。 “因此突破现有超导材料转变温度的限制,发现具有更高转变温度的新型超导,蕴含着重大科学意义。”吴涛对中国超导研究的未来充满希望,“超导研究已经扎根于中国,我们期望通过努力,获得二维非常规超导体新材料探索和机理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继续保持我们在高温超导材料探索和相关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