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泥石流危险性或将增加》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7
  •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佳雯 发布时间:2017-08-16 【字号: 小 中 大 】

      8月15日晚,记者联系在九寨沟灾区进行灾害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了解到,经初步考察,九寨沟附近村寨未来山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高,同时景区绝大部分景观基本完好,个别受损景观后续亦可修复。

      据介绍,灾后14位山地所科研人员先后进入九寨沟灾区,重点考察了九寨沟景区和附近村寨。

      经初步考察,灾害发生时村寨并未经受严重的直接损害,但在未来要关注山地灾害带来的安全风险。

      崔鹏解释称,地震这一地球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在造成房屋、设施损毁的同时,也会造成地表扰动,导致地质成灾条件发生变化。

      “地震发生后,地表被破坏,有些已形成滑坡、崩塌,为后期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新的物源;可能会在未来降雨条件下形成泥石流。特别是位于泥石流沟口的村寨,未来有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崔鹏说。

      考察中,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村寨位于泥石流的堆积扇上。而地震“增加了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未来形成泥石流的频度、规模或许会增大”。因而,接下来科研人员将重点关注灾区在新的成灾条件下山地灾害发生的潜势。

      此外,崔鹏也对九寨沟景点或将在地震中消失的担忧予以了回应。

      他告诉记者,通过考察发现,九寨沟景区绝大部分景点基本完好无损、状态良好,原有的美学价值并未受到根本影响,景观总体品质保持了较好状态。个别景点受到一些影响和损坏,后续也有修复的可能。

      “比如火花海,有一处钙化堤垮塌,另外诺日朗瀑布也有局部垮塌,但都有修复的可能性。”

      崔鹏同时指出,在地表强烈扰动的IX度烈度区,存在植被破坏较严重的坡面,但总体数量偏少,约占总面积3%。当地降雨充足、温度条件适宜,可以通过自然恢复辅助人为措施达到修复效果。

      另外,科研人员也将协助当地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对居民点采取灾害监测预警等安全性措施,并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展震后地质灾害治理。

      “一般来说,风景区的灾害治理,特别强调生态措施与工程型措施相结合,在达到比较好的减灾效果的同时,不影响景区景观资源美学价值。”崔鹏说。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08-16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侯茜)

相关报告
  • 《Nat. Hazards:中亚北部天山泥石流成因机制与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06
    • 陡坡、强降水、快速融雪、大量松散物质以及地震都可能引发泥石流。气候变暖导致春季和秋季较高海拔地区的液态降水增加,延长了泥石流季节,并使泥石流触发区域向更高海拔转移。在冰川盆地,冰川和地下冰的强烈融化以及冰川湖的扩张也是重要因素。土壤和冰碛复合体的过度饱和增加了湖泊溃决的风险,导致冰川湖溃决洪水(GLOF)和相关的泥石流。为此,研究人员以中亚北部天山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亚北部天山地区泥石流的时空趋势及其气象和气候驱动因素。 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包含458个不同成因泥石流事件的地理参考数据库,并分析了1887年-2020年间冰川湖溃决洪水(GLOF)相关的泥石流和非GLOF相关的泥石流(包括冰川型、暴雨型和混合型)的发生频率、时空分布以及触发阈值。结果表明,GLOF相关泥石流的频率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主要受高温而非强降雨影响;非GLOF相关的泥石流频率则与暖季降水变化相关,没有长期线性趋势,但其发生范围正向上扩展至更高海拔地区。研究还确定了不同类型泥石流的降雨强度-持续时间阈值关系,指出随着降雨持续时间增加,引发泥石流所需的强度降低。此外,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影响及风险管理策略。 研究可以为中亚北部天山地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重要信息,开发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机构更好应对泥石流灾害。研究为更好地理解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时空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从而为该地区泥石流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al Hazards》[1]。 [1] Debris Flows in the Northern Tien Shan, Central Asia: Regional Database, Meteorological Triggers, and Trends
  • 《蝙蝠在风力发电场中飞行的危险性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发布时间:2016-07-29
    • 德国的莱布尼茨研究所的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人员采用最新的GPS跟踪设备跟踪野生蝙蝠的飞行路线发现:风力涡轮机对蝙蝠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会使蝙蝠在风力发电场中飞行充满危险以致丧命。这项研究的动机是风能利用和保护蝙蝠的保护之间的冲突。风力发电设施的数量稳步增加,这会使整个德国的蝙蝠大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