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长江江豚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24
  • 中国环境报记者吕望舒5月22日北京报道 为全面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008年,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9月、2015年5月先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8年5月22日,在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题宣传活动上,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又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评估工作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历时十年,汇集了全国600多位专家,对我国已知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海洋鱼类除外)和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是全球迄今为止评估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评估。主要成果如下:

      第一,完善了我国生物物种信息。评估统计了34450 种(含种下等级)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完善了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确定了中国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在世界的排名,对我国已知的14511个大型真菌物种名称进行整理、核对和订正,确认了9302个物种。

      第二,补充完善了 IUCN 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根据不同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特性,完善了评估标准,解决了爬行类、两栖类与内陆鱼类濒危等级评定中出现的难题,填补了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标准的空白,为国际红色名录评估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对中国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分类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中,绝灭27 种、野外绝灭10 种、地区绝灭15 种、极危583 种、濒危1297 种、易危1887 种、近危2723 种、无危24296 种、数据缺乏3612 种。受威胁物种(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共计3767 种,约占植物总数的10.9%。

      4357 种脊椎动物中,灭绝4 种、野外灭绝3 种、区域灭绝10种、极濒185种、濒危288种、易危459种、近危598 种、无危1869种、数据缺乏941 种。受威胁脊椎动物共计932 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1.4%。

      9302种大型真菌中,疑似灭绝1种,极危9种、濒危25种、易危62种、近危101种、无危2764种、数据不足6340种。受威胁大型真菌97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04%。

      第四,评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高等植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因素是生境退化或丧失,其中农林牧副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大。脊椎动物物种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以及过度利用,非法贸易则是珍稀脊椎动物濒危的原因。全球环境变化、修建水电站和水利设施、水体和土壤污染影响了水鸟、爬行类、两栖类和内陆鱼类生存。食药用大型真菌的主要威胁因子是过度采挖和开发利用,以及不良的采挖方式。地衣的主要受威胁因素是环境污染和生境退化。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本次红色名录评估结果显示,朱鹮、藏羚羊、德保苏铁等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濒危物种得到较好保护,野外种群得到恢复,受威胁等级下降。但同时,由于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也有部分物种濒危程度加剧,受威胁等级上升。如长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由濒危上升为极危,爪哇金丝燕因采集燕窝由无危上升为极危,鲥鱼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由濒危上升为极危。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发布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为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必要条件,是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必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中国环境报

相关报告
  •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发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25
    • 2018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生态环境部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承办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暨纪念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周年活动在北京动物园隆重举行。 在本次活动上,生态环境部黄润秋副部长宣读了李克强总理为今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来的特别批示:生物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5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应予以肯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署,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保护网络,提升管控能力,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尤其要保护好濒危物种,严惩各类破坏行为。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更大成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随后,中国科学院张亚平副院长代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由中国科学院联合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于2008年首次发布,是国际上唯一一个以年度名录的形式持续更新的生物物种名录,其收录的物种数已由2008年的4.9万种增加至2018年的9.8万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是由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08年启动,2013年9月、2015年5月先后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本次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编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持。此项工作是对我国大型真菌物种的一次全面系统的红色名录评估,汇集了全国14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迄今为止大型真菌评估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国9302种大型真菌中(包括地衣、子囊菌和担子菌),属于疑似灭绝的有1种、极危9种、濒危25种、易危62种、近危101种、无危2764种、数据不足6340种。中国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包括疑似灭绝、极危、濒危、易危)共97个,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1.04%;需要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6538种(包括受威胁、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占总数的70.29%。《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发布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大型真菌的保护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规范,是贯彻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具体行动,必将对我国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 《长江江豚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2-19
    • 核心提示: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衡量长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长江生物的生存状况。   2018年11月3日~4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2018年11月4日召开,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共同把脉“长江精灵”的未来。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旗舰物种就像一把伞,保护好旗舰物种,就保护了伞下的生物和环境。保护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动物,就是保护长江母亲之河。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的《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这些“长江精灵”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这些都成为论坛交流的热点。   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吻形长如象鼻也叫“象鱼”,重可达千斤,历史上分布在长江和钱塘江,已有15年未被发现。   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长 江 江 豚   从濒危升到极度濒危江豚保护形势比大熊猫更严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的保护形势到底有多严峻?   2018年11月4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用一组数据,将大熊猫与江豚的保护相比较、相借鉴,指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实。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而长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从种群数量来看,国家林业局去年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为1864只,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67%,圈养大熊猫为518只。农业农村部去年最新公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为1012头,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虽然大幅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处于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二者的保护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彦亮说,保护大熊猫的各级保护区多达67处,面积达258万公顷,占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66.8%。而江豚的各级保护区仅9处。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我国建立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库的人数过百,而江豚科研队伍仅数十人,专家更是以个位数来计。”李彦亮说,科研力量的不足,导致了江豚研究的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较低,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还有一个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彦亮说,大熊猫目前已输出至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全世界公众认识大熊猫,进而关注或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而大多数人还只是从视频、从照片中认识长江江豚,“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爱它,保护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 华 鲟   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洄游产卵场的中华鲟仅剩 20 余尾   “白鲟已不见踪影,中华鲟作为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是长江的纵向连通性的重要指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长江顶级生态位物种,其群体数量最能直观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利用鲟鱼的记载——《周礼·天宫·兽人》“春现王鲔”,鲔就是鲟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鱼子酱”的记载。《诗卫风·硕人》“鳣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臛,又可作鲊,鱼子可为酱”,鳣即鲟鱼。   目前,白鲟已在长江中难觅踪迹,长江鲟也无自然繁殖的观察记录。   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红色目录CR级(极度濒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间断,物种延续岌岌可危。危起伟透露,根据2017年冬天的监测,洄游到葛洲坝产卵场的中华鲟亲本仅剩20余尾。“湿地围垦、河岸硬化、岸线开发、航道疏浚、采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栖息地丧失、退化;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则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危起伟说,导致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宏观生态格局改变导致栖息地的丧失和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导致物种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在危起伟看来,旗舰物种种群变化的状况往往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中华鲟自然种群的衰退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中华鲟的保护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长江生态保护的效果。“濒危和灭绝的是长江中的物种,但带来的后果是长江生态系统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组织编写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危起伟介绍,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入库项目,三峡库区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基地已规划完成,将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目前,项目可行性报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作为储备项目计划近年启动。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长江女神”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1年之后,2018年4月,环保志愿者焦少文在安徽芜湖铜陵板子矶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认定为“高度疑似”。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原为名贵食用鱼类,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种,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俗称“鳝王”,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闽江等江河。   长 江 鲟   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长江鲟子三代繁育今年获成功   已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发生的长江鲟,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2018年11月4日,笔者从论坛获悉,这一长江旗舰物种的繁殖成果令人欣慰——2018年9月,长江鲟子三代繁育首获成功,目前6万余尾长江鲟子三代幼苗生长良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197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栖息地被破坏,2000年以后再没有检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2018年9月2日,“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获专家组验收通过。这意味着,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持续人工群体已经建立,离自然种群的修复更进了一步。   目前,长江鲟人工保种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队,包括长江原种、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种,为长江鲟的种群恢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工保种的野生长江鲟只剩21尾,而且它们已经进入高龄阶段,长江鲟物种的延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除了在长江上游自然江段实施长江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外,还将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建立若干个驯养繁育基地,并建立人工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资源库,实现对放流个体的遗传谱系跟踪管理。   拯救濒危物种在行动   2018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其中,在三峡库区、长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设一批中华鲟接力保种基地,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   开展长江鲟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补充野生资源,推动实现长江鲟野生种群重建和恢复;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中华鲟、长江鲟人工驯养繁育基地以及长江江豚基地;迁地保护场所,加快提升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涉及的保护区等级。此外,还将科学确定、适时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保护等级,依法严惩破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违法行为。 陈凌墨   长江水生生物家底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已近300种。   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金钱鲃、松江鲈鱼、秦岭细麟鲑。此外,还有两种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   长江濒危鱼类已达92种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针对单一流域出台的第一个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的文件。文件共8个部分、22条具体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有关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高度确立了相关制度框架和措施体系。《意见》的贯彻实施,将有力推动恢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减缓重点物种濒危程度、改善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让长江母亲河早日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水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淡水生物宝库,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拥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等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11种。还有长江特有的鱼类170多种,所以保护的责任尤其重大。   当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到了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已经接近3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多年没有见到,是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现在的数量只有大熊猫数量的一半;“淡水鱼之王”白鲟,从2003年以来已经连续15年没有见到踪迹;国宝中华鲟,野生群体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难以稳定自然繁殖;作为淡水养殖产业支柱的“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即每年新生的鱼苗幼育的数量,持续下降,现在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总体上,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珍稀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在加剧,甚至部分珍稀特有物种正在灭绝或者濒临灭绝。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就辽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禁渔期制度公开征求意见,争取早日实现七大流域能够全部实行禁渔休渔管理。 日期: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