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球所合成用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磁性铁蛋白纳米颗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磁共振成像(MRI)因其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无创伤性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影像诊断中使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高品质磁共振造影剂是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的关键环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特别是利用安全高效造影剂来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MRI造影剂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纵向弛豫(T1)造影剂和横向弛豫(T2)造影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T1磁共振造影剂主要为钆的复合物(Gd-DTPA),即缩短T1而增强磁共振信号使图像变亮。但是基于钆的造影剂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引发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在组织中沉积的风险以及较短的体内循环时间等。近年来,研究人员重视研发基于纳米尺寸铁氧化物的磁共振造影剂。相对而言,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常被用于磁共振成像的T2造影剂(缩短T2而增强磁共振信号使图像变暗),已在微小肿瘤MRI诊断中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能否把生物相容性高的铁氧化物纳米颗粒作为T1造影剂?换句话说,细颗粒铁氧化物颗粒(小于5 nm)是否有可能用作T1造影剂,从而为研发新型非钆类T1磁共振造影剂开辟新途径?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地磁场与生物圈演化学科组博士后蔡垚与合作导师潘永信等,利用基因工程异源表达的人H亚基空壳铁蛋白为反应模板,通过生物仿生矿化,合成了铁蛋白壳内含有赤铁矿/磁赤铁矿的磁性铁蛋白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1.6 nm, 2.2 nm, 2.6 nm, 3.0 nm和4.7 nm。测试结果表明,平均内核粒径为2.2 nm的磁性铁蛋白具有最高的纵向弛豫率,达到0.86 mM-1s-1。通过在实验鼠上尾静脉注射这种磁性铁蛋白颗粒后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发现只需单次静脉注射该磁性铁蛋白纳米颗粒,就能在2小时内持续获得血管的高分辨图像(图1),明显优于钆造影剂,钆造影剂在单次静脉注射5分钟后磁共振信号会迅速减弱。磁性铁蛋白铁氧化物颗粒在实验鼠中的生物分布研究表明,肝、肾、脾是注射后的磁性铁蛋白主要分布脏器,且于注射后第二天这些脏器的铁含量就降低到正常值,不会引发过量铁负荷的风险;同时,组织病理检验表明实验鼠的主要脏器均无异常发生(图2)。

      磁性铁蛋白纳米颗粒具有固有肿瘤生物靶向性、铁氧化物核粒径可控、生物相容性高等明显优势,具备研发高品质T1和T2磁共振造影剂的优良条件。这项研究也是基于铁蛋白壳多功能磁性纳米材料用于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试剂研究的新进展。

      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scale,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相关报告
  • 《磁性固相萃取:一种用于干酪乳清蛋白回收的纳米技术策略》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李晓妍
    • 发布时间:2019-08-28
    • 本文使用涂覆有不同比例的柠檬酸和Cu 2+离子的磁铁矿纳米颗粒作为从干酪乳清中去除蛋白质的吸附剂。表征包括FTIR,Zeta电位测量,流体动力学直径测定和显微镜检查。根据磁性吸附剂的组成,乳清中的蛋白质浓度降低14%至60%。通过磁力倾析分离负载蛋白质的颗粒并用NaCl洗涤以实现蛋白质解吸。可以从Cu /柠檬酸/磁铁矿中回收53%的吸附蛋白质,而使用2M NaCl作为洗脱液从柠檬酸-磁铁矿中仅回收24%。电泳分析显示,NaCl洗涤中的主要蛋白质是β-乳球蛋白。考虑到用NaCl洗脱的容易性,蛋白质大部分共价交联到柠檬酸/磁铁矿上,而离子相互作用控制蛋白质与Cu /柠檬酸/磁铁矿的连接。本文开发的材料是乳清蛋白纯化和β-乳球蛋白回收的有趣替代品。
  • 《地质地球所等提出微生物趋磁性古老单起源的新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地磁场不仅是保护地球生物圈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伤害的一道屏障,而且提供了一幅天然的“磁导航地图”,使得许多具有感磁能力的生物可以利用地磁场进行定向或迁徙。趋磁细菌是一类能进行感磁运动的微生物,它们在体内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合成纳米级、链状排列并由生物膜包被的铁磁性颗粒——磁小体(Fe3O4或Fe3S4)。磁小体链的功能类似指南针,可以帮助趋磁细菌在地磁场中定向,因此被认为是具有明确功能的感磁受体。对趋磁细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生物趋磁性和生物矿化的起源和演化,而且对于理解高等生物、甚至人体内类似的感磁过程和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在现今自然界水环境和沉积物环境中广泛分布并行使重要的地质环境功能。但关于趋磁细菌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争论:多起源模型认为合成Fe3O4和Fe3S4的趋磁细菌类群是各自独立起源并分开演化的,而水平基因传递模型则认为调控磁小体合成的关键基因在不同微生物类群中发生频繁的水平基因转移是趋磁细菌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磁小体基因簇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和认识趋磁细菌的分类、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可能。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磁学研究团队研究员林巍、潘永信等,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合作者,开展了迄今规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趋磁细菌多样性和宏基因组研究,结合对公共数据库中已发表微生物基因组数据的筛选,共获得了28条、分属于3个细菌门类的环境趋磁细菌的基因组草图,首次发现了属于ζ-变形菌纲(Zetaproteobacteria )和λ-变形菌纲(CandidatusLambdaproteobacteria)的趋磁细菌,确认了原先划分为α-变形菌纲的趋磁球菌应为一个独立的新纲——η-变形菌纲(CandidatusEtaproteobacteria)。进一步对获得的磁小体基因簇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和对比分析,发现调控Fe3O4和Fe3S4磁小体合成的核心基因具有共同的起源,垂直基因传递是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不支持多起源模型和水平基因传递模型。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微生物趋磁性古老单起源的新模型,认为趋磁细菌的共同祖先在地质历史早期的太古代已经起源,在随后的演化中一部分微生物逐渐丢失磁小体基因簇成为不能趋磁的微生物,而在另一部分类群中磁小体基因簇保留下来并在演化中发生谱系特异性变化,逐渐形成了种类多样且在系统发育树上呈不连续分布的现生趋磁细菌。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发表(Lin et al. Genomic expansion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 reveals an early common origin of magnetotaxis with lineage-specific evolution. The ISME Journal. doi: 10.1038/s41396-018-0098-9)。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