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CAG重复RNA中的m1A与TDP-43结合并诱导神经变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PUVHH1SQoAiIRKpSagiLA

    2023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汪寅生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在线发表题为m1A in CAG repeat RNA binds to TDP-43 and induces neurodegeneration的文章。该研究发现CAG重复序列RNA上的腺苷A会被甲基化成m1A,并且这种甲基化丰度会随着重复序列长度增加而升高;此外,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m1A通过直接与TDP-43蛋白相互作用,诱导其从液-液相分离向类固态相分离转变,进而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研究还发现m1A修饰升高是秀丽隐杆线虫CAG重复扩增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首先比较了不同长度的CAG重复序列RNA上的腺苷甲基化修饰丰度,发现m1A丰度与CAG重复序列长度呈正相关。他们也在小鼠的纹状体脑组织、果蝇的头部组织和线虫的神经组织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TRMT61A和ALKBH3分别是CAG重复序列RNA里面m1A的甲基化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他们并且发现CAG序列扩增的表达导致m1A去甲基化酶ALKBH3的低表达, 进而导致m1A丰度随着CAG重复序列的增长而升高。研究人员在具有CAG重复扩增序列的线虫和果蝇疾病模型中发现,通过过表达ALKBH3进而下调m1A可以显著改善线虫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并且可以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

    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s in cell culture, SILAC),筛选并确定了TDP-43是一个m1A识别蛋白;电泳迁移率变化实验(EMSA)进一步证明TDP-43蛋白可以直接和带有m1A的RNA有很强的亲合作用。为了验证m1A如何影响TDP-43蛋白在细胞的分布和表现形式,他们比较了TDP-43蛋白在对照组(22个CAG重复序列,(CAG)22)和病理性CAG重复扩增组(38个CAG重复序列,(CAG)38)的形态表现差异,发现(CAG)38导致TDP-43以聚集体(aggregation)的形式在细胞质中错误积累,并且CAG重复扩增RNA上的m1A通过直接结合TDP-43,导致其由液-液相分离向类固态相分离转变,这种类固态凝聚体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中TDP-43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下调TRMT61A或上调ALKBH3可以显著减少TDP-43在细胞质中的错误聚集,并且可以恢复TDP-43液-液相分离的表现形式。通过体外合成具有相同长度(16个CAG重复序列)但不同m1A修饰程度的CAG重复序列RNA,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CAG 重复序列RNA上的m1A修饰程度越高,会导致更多的内源性TDP-43蛋白发生聚集并在细胞质中错误聚集。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m1A在CAG重复序列扩增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干预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报告
  • 《Cell | 神经内源PNMA2编码病毒样衣壳诱导自身免疫和神经障碍》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3
    • 2024年1月31日,犹他大学Jason D. Shepherd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PNMA2 forms immunogenic non-enveloped virus-like capsids associated with 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的文章。 该研究揭示了PNMA2蛋白能够自组装成非包膜病毒样衣壳(capsid),并作为免疫原性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这些壳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能够在没有佐剂的情况下诱导小鼠产生自身抗体,并且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此外,注射了PNMA2衣壳的小鼠出现了学习和记忆缺陷,这与抗Ma2的副肿瘤神经综合征(anti-Ma2 paraneoplastic disease)患者的症状相似。 首先,PNMA2的进化历程表明其与逆转座子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系统发育分析,作者得知PNMA2基因在所有主要胎盘哺乳动物谱系中的同源基因组位置是保守的,并在约1亿年前由胎盘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所共化。这一发现暗示了PNMA2可能保留了逆转座子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即PNMA2是一种源自于胎盘哺乳动物祖先中Ty3/mdg4逆转座子共用的基因。其次,PNMA2在哺乳动物神经元中的表达得到了证实。通过对人类大脑组织样本的大规模RNA测序数据分析,作者发现PNMA2主要在人类脑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在单细胞RNA测序数据中也观察到其在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中的表达。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PNMA2蛋白能够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病毒样衣壳,这些衣壳是由12个五聚体和60个单独的PNMA2分子构成的二十面体结构。这种结构与已知的逆转录病毒和逆转座子壳体非常相似,但PNMA2衣壳的大小要小得多,且不含有核糖核酸结合位点。PNMA2衣壳的释放机制不同于传统病毒,它们以非包膜形式从细胞中释放出来。这种独特的分泌途径可能是通过非经典的自噬或溶酶体途径实现的。PNMA2衣壳的高免疫原性表现在它们能够诱导小鼠产生针对壳体的自身抗体,即使在没有佐剂的情况下也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相反,那些无法形成壳体的突变型PNMA2蛋白则不能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 此外,PNMA2衣壳还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这有助于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关键的抗原呈递细胞,它们的激活对于T细胞活化至关重要,而T细胞又能够激活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最后,注射了PNMA2衣壳的小鼠表现出学习障碍和记忆缺陷,这与抗Ma2副肿瘤神经综合征患者所经历的神经系统症状相类似。然而,这些小鼠并未出现明显的脑部炎症或病理改变,这表明PNMA2衣壳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与人类疾病中的神经损伤机制不同。 综上所述,PNMA2衣壳的发现不仅为理解PNMA2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揭示了这类衣壳在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对于开发针对PNMA2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Nature | 肿瘤相关嗜碱性粒细胞IL-4在骨髓中诱导髓系异常分化》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11
    • 2023年12月6日,西奈山伊坎医学院Miriam Merad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An IL-4 signalling axis in bone marrow drives pro-tumorigenic myelopoiesis的文章。该研究定义了一个在骨髓中的新型肿瘤外IL-4信号轴,控制了免疫抑制性髓系细胞分化和肺癌进展。 作者提出,在早期髓系前体中靶向清除IL-4Rα,可以限制肺肿瘤生长。首先,作者发现骨髓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IL-4作用于多能性粒单祖细胞(GMP),在下游的肿瘤相关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上诱导免疫抑制性表型。这种异常的髓系发育受到肿瘤微环境中上调的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骨髓嗜碱性粒细胞的清除则减轻了肿瘤负荷并使急性髓系发育(emergency myelopoiesis)正常化。 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作者发现能够诱导嗜碱性粒细胞产生IL-4的细胞因子水平上调。为了测试转化潜力,他们启动了一项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进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添加IL-4Rα阻断的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发生了系统免疫变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加。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癌症中肿瘤外免疫失调的理解。它揭示了骨髓IL-4信号在调控促肿瘤的髓系细胞分化中的一个以前未被重视的角色,并揭示了嗜碱性粒细胞是感应远端肿瘤信号的关键局部IL-4来源。这些见解为阻断异常髓系发育以增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机会,并初步证明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由于IL-4信号在实体恶性肿瘤中很少被考虑,这项工作拓展了癌症概念模型,将其视为需要系统免疫调节疗法的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