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科院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技术实现加氢站首车商用充装》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23
  • 近日,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中国石化广西石油南宁振兴站完成联调联试,产品经第三方检测,达到燃料电池车用氢标准(GB/T 37244-2018),成果进行燃料电池车首车商用充装。

    南宁振兴站采用的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技术由石科院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石化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外,项目采用的主要加氢设备及系统均由中国石化机械股份公司自主生产建设。


    当前,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制约氢能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加氢站主要依靠长管拖车来运输,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氢气装卸时间长且综合能效低。氨分解制氢是制氢的一种技术路线,即通过氨分解催化剂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经过氢气提纯后满足相关用能需求。

    以氨作为媒介的储氢制氢方式因其储运方便、成本低、无碳排放等特点,被认为是氢能普及的重要路线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和消费国,氨产业布局广泛,为氨制氢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也首次将“氨”作为重要储氢载体列入重点攻关方向,明确提出开展“氨氢储能”示范,进一步凸显了其战略意义。

    南宁振兴站通过采用石科院自主研发的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剂及氨分解-氢气纯化一体化工艺,将氨分解制氢的反应温度大幅降低、有效降低能耗,设计氢气回收率达96%以上。加氢系统主要设备由中国石化机械股份公司独立生产。通过撬装化、单元模块化等设计,可实现装置整体运输、实时数据采集、云端监控等智能化操作,安全性和经济性更为显著。


    目前,振兴站产氢能力为240标方/小时,每天可产500公斤高纯度氢气,可满足南宁、柳州、北海等地车用氢气需求,相较于之前的用氢方式,成本降幅超过60%,助力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绿色氢走廊。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40409.shtml
相关报告
  • 《海马汽车制氢加氢站落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12月10日,海口光伏制氢及高压加氢一体站落成,海马汽车(000572)氢能布局与落地迈出关键一步。海马汽车将结合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即将投入运营的光伏发电项目,打造“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的全产业链零碳排放新能源汽车试运营项目。 据介绍,海口光伏制氢高压加氢一体站由海马汽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建设,全站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由水电解制氢装置、多级增压机、高/中/低压储氢罐、70Mpa/35Mpa加氢机、冷却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该站严格按照GB50516《加氢站技术规范》建设,制氢和加氢实现自动化控制。站内水电解制氢产能为每小时50标方,每天可生产约107kg“绿氢”。外接氢气管束车,加注能力可达250kg/天,后续加注能力可扩至500kg/天,满足每天100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高压加注需求。 海马汽车副董事长卢国纲表示,该站的落成标志着海马汽车已具备高纯度氢气的制备与70MPa高压加注能力,海马汽车作为海南具有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将深耕氢燃料电池汽车,开展从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高压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制造以及商业化运营的全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海马汽车同时规划在厂区内自建光伏发电项目。水电解制氢所需电力将来自于海马汽车厂内的5兆瓦级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该项目将于2022年一季度建成,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通过“绿电”制取“绿氢”,实现“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全产业链零碳排放。以此为基础,“十四五”内,海马将建成全厂区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打造零碳排放工厂,实现绿色制造。 此前,海马汽车自主研发的70Mpa氢燃料电池MPV已于2020年亮相,搭载高功率电堆和高压储氢罐,一次加满氢气仅需3-5分钟,续航里程可达800km。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于2022年开展模拟示范运营。 卢国纲表示,“十四五”后期,依托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海马汽车将投入约2000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进行商业运营,打造全岛交通干线氢能汽车运营体系,满足公务用车、商务用车和共享出行等多场景城际出行需求。
  • 《适用于烃醇水氨!辽宁自贸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为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在开展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据悉,这是该领域全国首个技术规范。该规范对构建制氢、加氢、储氢、用氢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主要做法 1.探索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为大幅降低制氢成本,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大力支持企业探索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帮助企业解决了站内制氢的准入难题和商业运营面临的问题。 2.支持专业机构制定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甲醇制氢装置可以直接生产出满足燃料电池车使用的氢气,并且投资低、建设周期短,原料来源稳定且价格较低。为促进这一装置建设试用,大连自贸片区联合专业机构研究制定《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并在这一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建成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使用后将会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利用,也将为加氢站选择低成本供氢技术提供应用示范。 3.借鉴地方标准程序发布《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为推进制氢加氢一体站规范建设和发展,大连自贸片区与大连市标准院有限公司合作,借鉴地方标准的制定程序,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评审会、管委会召开主任办公会审议等工作流程,最终推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发布施行。这一技术规范在普遍适用性和可实践应用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效果   1.全国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完成调试。近日,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大连盛港加氢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完成调试,成功产出纯度99.999%的高纯氢气。氢气的合格产出标志着该站实现了制、储、加、运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同时为现场制氢提供了先行样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2.推动制氢加氢一体站形成投资热点。目前,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已建成2座加氢站,计划2023年再建6座综合加氢站,进一步丰富氢能场景应用。 3.提升了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安全保障。《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的发布,对制氢加氢一体站选址及站内布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安全设施、安全管理、采暖通风和安装及验收等都进行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安全保障。 下一步,随着制氢加氢一体站逐步发展,国家将会制定和发布相关国家标准。届时大连自贸片区将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制氢加氢一体站进行规范,不断提升制氢加氢一体站的技术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