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烃醇水氨!辽宁自贸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3
  • 为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在开展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据悉,这是该领域全国首个技术规范。该规范对构建制氢、加氢、储氢、用氢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主要做法

    1.探索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为大幅降低制氢成本,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大力支持企业探索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帮助企业解决了站内制氢的准入难题和商业运营面临的问题。

    2.支持专业机构制定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甲醇制氢装置可以直接生产出满足燃料电池车使用的氢气,并且投资低、建设周期短,原料来源稳定且价格较低。为促进这一装置建设试用,大连自贸片区联合专业机构研究制定《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并在这一技术规范的指导下建成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使用后将会积极推动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利用,也将为加氢站选择低成本供氢技术提供应用示范。

    3.借鉴地方标准程序发布《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为推进制氢加氢一体站规范建设和发展,大连自贸片区与大连市标准院有限公司合作,借鉴地方标准的制定程序,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评审会、管委会召开主任办公会审议等工作流程,最终推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发布施行。这一技术规范在普遍适用性和可实践应用推广方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实践效果

     

    1.全国首个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完成调试。近日,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大连盛港加氢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完成调试,成功产出纯度99.999%的高纯氢气。氢气的合格产出标志着该站实现了制、储、加、运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同时为现场制氢提供了先行样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2.推动制氢加氢一体站形成投资热点。目前,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已建成2座加氢站,计划2023年再建6座综合加氢站,进一步丰富氢能场景应用。

    3.提升了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安全保障。《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保税区)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规范》的发布,对制氢加氢一体站选址及站内布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安全设施、安全管理、采暖通风和安装及验收等都进行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制氢加氢一体站的安全保障。

    下一步,随着制氢加氢一体站逐步发展,国家将会制定和发布相关国家标准。届时大连自贸片区将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对制氢加氢一体站进行规范,不断提升制氢加氢一体站的技术和安全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1851.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6
    • 2月15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我国首个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投用,该站是由中石化燃料油公司大连盛港油气氢电服“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升级而来,每天可产出1000公斤99.999%高纯度氢气。该制氢装置占地面积小、项目建设周期短,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综合考虑制、储、运成本,相比加氢站传统用氢方式成本可降低20%以上,将成为我国低成本加氢站的示范样本,引领我国氢能产业发展。 甲醇制氢是制氢的一种技术路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占全球甲醇产能的60%,甲醇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常温常压下作为液体便于储存和运输。与工业制氢等其他制氢方式相比,甲醇制氢能耗低且成本较低。 当前,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加氢站主要依靠长管拖车进行运输,受设备影响造成氢气运输能力低、成本高、装卸时间长且综合能效低。中国石化甲醇现场制氢项目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题之策”。 模块化建站模式,易于推广复制。该座站内甲醇制氢加氢装置产氢能力为每小时500标准立方米,建设采用“撬块化建站模式”,场地利用率为全国最高,主体装置占地仅64平方米,而同等制氢规模的传统设备占地面积超500平方米,项目布局方便且建设周期短,有利于推广复制。同时,由于甲醇成本较低,且运输更加方便、经济,站内制氢加氢降低了储氢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虑制、储、运成本,该项目用氢成本大幅度降低。 大连盛港综合加能站处于大连自贸片区,中国石化燃料油公司已在大连自贸片区建成两座油气氢电服“五位一体”综合加能站,并有6座启动开工建设。大连自贸片区已全面布局氢气制、储、运、加、用等环节,构建起包括氢气制取、氢能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及其配套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整车、氢能分布式电源及氢能技术研发检测等在内的氢能产业生态链。该项目的成功投用将有力带动片区氢能装备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也为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甲醇制氢系统,包含甲醇重整、催化氧化、过程强化、系统集成等多项自主创新成果。系统制氢效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利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配套研发的RSR-501新型甲醇重整催化剂和CCC-101/102催化氧化催化剂,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催化剂金属团簇晶粒尺寸与稳定性的矛盾,大幅提升原料的利用效率。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同样达到国内领先,通过石科院自主研发的工艺和技术,可实现一键开停车、云端监控等智能化操作。同时,该系统环保性能优异,生产过程中无固废影响、无废水外排、无尾气污染。在满足加氢站内安全和运营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与国内同类运行装置相比能耗更低、甲醇消耗更少,节能及经济效益显著。 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杨军泽表示,中国石化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的正式运营,证明了分布式甲醇制氢是我国加氢站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我国氢能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绿色智能、集约高效的“石化方案”,将对降低氢气成本、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积极贡献。   据悉,由中国石化牵头组建的北方氢谷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于2月14日在大连揭牌成立,学校将作为国家氢能产业的制、储、运、用、产、学、研“全链条单位”,致力于培养氢能技术和技能人才,为能源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石化大连氢能装备产业园同步签约。 近年来,中国石化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公司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氢能交通方面,在全国先后建成9个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加快加氢站布局,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数量居全球首位;绿氢炼化方面,启动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首套自主研发的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投产。据中国石化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将以打造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从加强产业培育、强化创新引领、深化战略合作三个方面不断推进氢能业务发展。
  • 《制氢加氢一体化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9
    • 近日,上海市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记者了解到,制氢加氢一体化被视为推动氢气利用降本、解决部分地区用氢荒问题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在制氢加氢一体化的标准制定和实际落地方面均有突破。 “目前,加氢站所用氢源一般都是采用长管拖车运输。由于氢气密度小,导致其运输成本高,引发其终端售价高,这是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瓶颈之一。以氢气售价40元/千克为例,其中制氢成本约为20元/千克,运输成本约为10元/千克,加氢站约为10元/千克。如果将制氢加氢结合起来,将减少约10元/千克的运输成本,制氢成本也将减少约5元/千克,极大地解决了氢气储运带来的成本偏高的问题。”四川博能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雪峰表示,建设车用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以实现氢气自给自足,有效降低车用加氢站氢源成本,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价格。 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应用领域大规模增长,大幅推动了用氢需求,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迎来更多机遇。彭雪峰表示,以四川省为例,根据该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将达6000辆,建成多种类型加氢站60座,按此规模氢气需求将达到6万千克/天,目前全省能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车用氢气的产能为5000千克/天。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制氢加氢一体化列为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的战略发展方向。全国多省区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制氢加氢一体化建设。 记者了解到,2021年,广东省共有两座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行,分别为佛山市南庄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和韶关制氢加氢一体站,深圳也开始在妈湾电厂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 在标准方面,2020年9月,四川省经信厅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明确提出探索加氢站商业模式示范工程,开展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站建设。2月28日,广东省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征求《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作为全国首份关于制氢加氢一体站安全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或将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广东省在制氢加氢站建设上走了一条‘先行先试’的道路,在政策审批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彭雪峰介绍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正在建设的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站,也采取了“特事特办”的模式进行审批。他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明确车用制氢加氢一体化站属于“资源类和为其他行业配套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不受“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以便制氢加氢一体化更快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