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莲子淀粉合成机制和组培体系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3
  • 莲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于一身的重要水生经济作物。莲子淀粉属于天然高直链淀粉,在开发降血糖功能食品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上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莲子淀粉含量仍有待提高,解析莲子淀粉合成机制对于提高莲子淀粉含量和改良莲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莲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莲的基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莲中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构建,严重制约了莲中基因功能组学的开展。通过优化影响莲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开发出高效稳定的的莲愈伤组织诱导体系。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科研人员针对以上两个科学问题分别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进展一:研究者分别对30个子莲栽培种的莲子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授粉后15天(15DAP)的青鲜莲子和成熟莲子中的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28.20%和47.12%。通过莲子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参与莲子发育进程,多个参与淀粉合成途径的酶编码基因在9DAP - 12DAP发育进程中诱导上调表达,包括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莲前期已公布基因组数据,分别鉴定到3个和4个基因编码AGPase大亚基和小亚基,且进化分析表明大小亚基分化明确。通过表达分析发现NnAGPL2a和NnAGPS1a为参与莲子发育优势表达基因,其与多个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此外,研究者发现NnAGPL2a和NnAGPS1a基因的表达模式AGPase酶活性变化和莲子中淀粉含量的积累三者之间的变化模式趋于一致。以上研究结果拓展了对莲子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的认识,为高淀粉子莲新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以“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GPase genes uncovers their potential roles in starch biosynthesis in lotus seed”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MC Plant Biology。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孙恒和湖北工程学院李娟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bmcplant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0-020-02666-z

    进展二:研究者通过优化一系列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开发了一套高效的荷花愈伤组织诱导系统。研究发现在含有3 mg/L 2,4-D和0.5 mg/L 6-BA的MS培养基中,以未成熟莲子子叶和胚作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效率最高。此外,莲的基因型、光照条件、外植体发育阶段和取样时间对诱导愈伤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十里荷1号’授粉后9天的莲子子叶为外植体,在弱光条件下培养,被认为是莲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利用未成熟种子的莲心培育出的无菌苗,也是诱导优质愈伤组织的优良外植体。此外,研究者在莲的愈伤组织中发现了莲生物碱的累积和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建立莲体细胞胚胎发生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对建立利用体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生物碱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研究成果以“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Callus Induction System for Lotus (Nelumbo nucifera)”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副研究员邓显豹和硕士研究生熊雅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res.mdpi.com/d_attachment/plants/plants-09-01436/article_deploy/plants-09-01436.pdf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1/t20201120_5769397.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莲子糖分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莲子是一种高级滋补佳品。青鲜莲子质地清脆、口感甘甜,夏季可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时令水果食用。近年来,青鲜莲子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更好的迎合消费者需求,培育出口味更加甘甜的子莲新品种是当前子莲育种的重要目标。糖含量是影响鲜食莲子口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尚没有关于莲子糖分积累相关研究的报道。     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通过莲子发育转录组分析,鉴定到一个在莲子子叶中优势表达的基因NnSUS1,该基因编码蔗糖合酶。基因共表达分析揭示NnSUS1与多个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NnSUS1在莲子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在莲子子叶中建立了高效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利用该体系,在莲子子叶中超表达NnSUS1基因显著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包括蔗糖和果糖。本研究揭示了莲NnSUS1调控莲子糖分积累的生物学功能,为今后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提高莲子中糖含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结果以“NnSUS1 encodes a sucrose synthase involved in sugar accumulation in lotus seed cotyledon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宋贺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孙恒助理研究员和杨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项目(KFJ-BRP-007-009)、湖北省种子产业优质发展基金(HBZY 2023B00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AFB5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0336)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莲心发育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06
    • 莲心位于莲子的内部,其富含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莲心可合成叶绿素,且具有光合系统,是莲子能长期保持生命力的一种适应性。目前,人们对莲心中生物碱和叶绿素的合成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近日,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题为“Transcript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Alkaloids and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in Lotus Plumule”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莲心中生物碱和叶绿素合成的分子机制。   HPLC分析结果表明莲心中生物碱主要为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其中甲基莲心碱为主要成分。16个参与莲心生物碱合成的结构基因被鉴定,其中12个O-甲基转移酶(OMT)可能参与莲中生物碱多样化的合成。此外,一些结构基因的同源基因间表现出基因功能的分化和冗余。   叶绿素的合成与莲心颜色的变化密切相关,莲蓬避光实验证明莲心叶绿素合成需要光照。在本研究中,22个结构基因编码16种叶绿素合成关键酶被鉴定,大部分结构基因在叶绿素合成进程中上调表达。结合原叶绿素酸酯还原酶(POR)基因的进化和表达分析,我们进一步为莲心中叶绿素合成的光依赖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   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莲心生物碱和叶绿素合成之间的潜在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植物中生物碱和叶绿素合成的认识,对莲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孙恒为论文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和刘艳玲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