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莲子长寿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1-12
  •     种子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寿命则是决定能否长期储存的关键因素。莲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的泥碳层中存活千年,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理结构和生化组分对莲子寿命的影响,其如何在自然储藏状态下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了莲子长寿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莲子的果皮结构坚固,富含类黄酮和多酚等多种抗氧化剂,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是保护莲胚组织的重要屏障;(2)富含淀粉的子叶作为莲子的主要组分,为其长期储存和萌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保障;(3)莲子心具有独特的叶绿素保留机制,为其萌发后能够快速进行光合作用并获取能量提供了条件;(4)通过自然老化(古莲子)和人工加速老化实验分析,发现参与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热休克蛋白HSP基因转录丰度的下调是莲子活力降低的重要标志;(5)莲基因组中参与种子成熟和防御反应相关的基因数量出现扩张,这可能是莲对长期不利储存条件的一种适应性进化。以上结果丰富了我们对莲子长寿内在机制的认识,并为延长其他作物种子的储存期和寿命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Unveiling the secrets of lotus seed longevity: insights into adaptive strategies for extended storage”为题发表在植物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孙恒和研究生辛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杨美研究员和安利(中国)植物研发中心董刚强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项目(KFJ-BRP-007-009)、湖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项目(HBZY2023B004-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136)的资助。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3/jxb/erae432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4-11/20241108064847976.htm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植物异型花柱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25
    •   异型花柱是被子植物中一种特殊的花多态现象和雌雄异位形式,并且具有异型花柱的物种通常同时具有自交不亲和机制。这一性状在防止自交的同时可以促进异交。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分布,已在28个科中被报道,据估计这是至少20次独立起源并趋同演化的结果。异型花柱在遗传上是由S位点决定的,S位点是一个超基因,由多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分别控制花柱长度或雄蕊高度等特征。虽然异型花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其分子机制的理解一直局限于少数物种。因此研究不同物种中的异型花柱的分子机制对于探究其趋同演化的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研究团队联合多伦多大学Spencer C. H. Barrett团队以异型花柱水生植物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构建高质量的单倍型基因组,鉴定并解析了金银莲花中S位点超基因的演化和功能(图2)。   该研究通过群体基于测序数据覆盖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ad-coverage-based GWAS)方法发现金银莲花短型(S-型)花柱存在一个178 kb的半合子区域,其中包含了三个S位点候选基因 - NinBAS1、NinKHZ2、NinS1,其中NinBAS1只在花柱中表达,NinS1只在雄蕊中表达,NinKHZ2在花柱和雄蕊中均表达(图3)。    该研究还探讨了S位点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的潜在功能,以及转座元件和逐步基因复制对异型花柱超基因演化可能起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莲花的S位点的转座元件密度显著高于基因组其余部分, 这些转座元件在S位点演化的过程中积累,可能进一步抑制了基因重组,进而导致基因丢失。同时,研究发现油菜素内酯在金银莲花异型花柱的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PIF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光敏色素互作因子)分子调控网络在雄蕊中显著富集,为分子层面上异型花柱的趋同演化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图4)。   该研究揭示了水生植物金银莲花中异型花柱的遗传基础,拓宽了我们对植物性状多样性及其演化的认识。此外,高质量的基因组资源也为未来研究植物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关研究成果以"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ssembly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locus supergene in distylous Nymphoides indica"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上。 武汉植物园博士生杨京珊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薛浩然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pencer C. H. Barrett及武汉植物园王青锋和陈进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武汉植物园石涛研究员、李治中和张越助理研究员等参与该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1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278)、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2019335)等项目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莲子糖分积累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莲子是一种高级滋补佳品。青鲜莲子质地清脆、口感甘甜,夏季可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时令水果食用。近年来,青鲜莲子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更好的迎合消费者需求,培育出口味更加甘甜的子莲新品种是当前子莲育种的重要目标。糖含量是影响鲜食莲子口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尚没有关于莲子糖分积累相关研究的报道。     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通过莲子发育转录组分析,鉴定到一个在莲子子叶中优势表达的基因NnSUS1,该基因编码蔗糖合酶。基因共表达分析揭示NnSUS1与多个淀粉和蔗糖代谢相关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NnSUS1在莲子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在莲子子叶中建立了高效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利用该体系,在莲子子叶中超表达NnSUS1基因显著增加了可溶性糖含量,包括蔗糖和果糖。本研究揭示了莲NnSUS1调控莲子糖分积累的生物学功能,为今后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提高莲子中糖含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结果以“NnSUS1 encodes a sucrose synthase involved in sugar accumulation in lotus seed cotyledon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宋贺云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孙恒助理研究员和杨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项目(KFJ-BRP-007-009)、湖北省种子产业优质发展基金(HBZY 2023B00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AFB51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033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