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之圣湖”科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22
  • 在“天之圣湖”科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记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 纳木错站本部 纳木错站监测设施 青藏高原首个大型浮标式湖泊监测平台在纳木错投放运行 通往西藏纳木错的道路并不容易,这需要翻越海拔5190米那根拉山口,吸足满满3瓶近1升的罐装氧气,肠胃还需历经4个半小时的“翻江倒海”。 这条路的终点是海拔4730米的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纳木错站)。它位于“天之圣湖”纳木错之畔、背靠念青唐古拉山脉雪峰,被视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观测站之一。 这条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研究员王君波走了15年,他称其为科研“朝圣”之路。 今年,再次前往“朝圣”的王君波有了新身份——纳木错站站长。

    “对青藏高原、对纳木错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望着不远处若隐若现的纳木错,王君波十分感慨。 15年,造就世界最高观测站 1973年,第一次青藏科考中老一辈科学家在极为艰苦的考察条件下对纳木错开展了首次综合科学考察。随后,几代青藏科考人承袭衣钵,在这条“朝圣之路”上走了40多年。 高寒、缺氧,孤独、清苦,要在纳木错建设固定观测研究站并常年维持正常运转,难度相当大,需要科研人员克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 2005年,一顶帐篷、一辆摩托车、一个皮划艇和几台简易的测量仪器,这些构成了纳木错站初期的全部“家当”。 高原上各种条件极缺,但“惊心动魄”的故事却从不缺乏。 “当年7月到10月,我们在帐篷里住了3个月。10月17日的那场大雪把帐篷都压塌了。”次多记得建站之艰的每一个细节,他是纳木错站最早的“元老”。 过去,因环境恶劣、设备缺乏,科考人员常常“望湖兴叹”。次多记得,人力背负仪器设备上冰川、骑摩托车环湖测量河流……那时,科考团队用了4年时间才摸清了纳木错的“家底”和水文环境特征,掌握了纳木错的水深分布情况和储水量大小,期间获得了首个11米湖泊岩芯。 王君波回忆,建站初期,一次在纳木错主湖区测量采样结束,返回时忽起大风,逆风而行致小平台发动机的汽油耗尽,他们困在湖中无法靠岸,黑夜、风雨,一切条件都不利于救援行动,“我们仨一人抱一根三脚架的钢管,拍打彼此以免睡着,靠打火机发信号、靠二锅头酒御寒”。 “什么样的经历都有。”王君波的语气很轻松。再回首,这些细节在王君波口中早已化作了“故事”说与听者。 “随着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基础科研事业的不断投入,现在这条路以及相关的科研条件都已得到大幅度改善。新一代的‘青藏人’正继续沿着这条路,以饱满的热情持续不懈地付出着。”王君波说。 独一无二的科学“宝藏”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纳木错有着世界上极恶劣的环境,但也蕴含着最具吸引力的科学“宝藏”。 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作为羌塘高原典型湖泊系统,纳木错流域内具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湖泊、冰川、河流、冻土、季节积雪、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等。也因此,此地成为研究该区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透过它,可揭示过去百万年间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史,也可窥见青藏高原区域生态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响应。 “这里的生态系统、水文循环过程等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站在高原上看得更远。”说到这里,纳木错站“90后”科考人员黄磊的眼神里充满着炽热,从2012年起以青藏高原所研究生身份到站上算起,他已参与了十余次不同规模的湖泊科考。 自建站以来,纳木错站围绕“冰川-湖泊-大气-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耦合关系”,开展了冰川与湖泊变化过程及相互关系和气候响应、湖泊物理化学水文过程及环境影响、生态系统格局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六大观测研究内容。 纳木错站还为第二次青藏科考提供重要的观测数据与后勤保障。

    今年5月23日,“极目一号”大气浮空艇科考团队在纳木错站开展了集中强化观测,创造了7003米同级别浮空艇的世界最高纪录。 新时期,纳木错站肩负了新使命。除了原本的观测职能,纳木错还作为服务于第二次青藏科考“两江两湖地区”基地建设。 王君波告诉《中国科学报》,两江两湖地区代表了西藏最大的内陆湖盆流域系统及亚洲水塔外流区的源头区。近年来,气候变化已导致该区域冰川、湖泊、湿地及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依托纳木错站,可开展亚洲水塔水资源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变化趋势及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等观测研究。 从一流的观测到一流的科学 15年来,王君波与纳木错站共同成长。他从博士后成长为站长,见证着纳木错站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当年那顶承载一代科考人热血和青春的帐篷早已不知踪迹,“退役”的皮划艇也被搁置在站上一隅,但青藏高原科考精神在新建的二层小楼里得以传承。 这里目前已总共“入驻”了40多台仪器设备、3台皮卡车和越野车,刚刚修葺完成的阳光大棚里种满了瓜果和蔬菜。此外,还设计了非常详细救援保障计划,大型科考队可配有随队医生,紧急情况可调动直升机救援。 王君波任职后,启动了仪器设备清查维修和信息化管理,以及站部主楼和住宿条件等基础设施的修缮工作,新增阳光房和文娱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地暖和有氧房正在计划中。

    “野外台站是青藏高原所的立所之本。这里太艰苦了,希望通过改善条件,尽量为大家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基本保障,这是最重要的。”王君波说。 工作人员有了温馨的“安定之所”,越来越多的科考人员加入高原湖泊“探秘之旅”。 新装备也纷纷“上马”,6月底,搭载有水质多参数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设备的大型浮标式湖泊监测平台在纳木错投放运行,将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青藏高原大型湖泊现代过程综合观测。 此外,中德合作“TransTiP”项目、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等正在把纳木错站推向开放合作的国际化。 “先做一流的观测,在此基础上再做一流的科学。”王君波说,“观测和研究是纳木错站的首要任务,而要冲刺国家级野外台站,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所内外资源的有力支撑,这需要倾注全所之力。” “在艰苦的环境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专程到站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青藏高原所党委书记董伟锋希望,纳木错站要成为青藏精神的弘扬者,不忘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勇攀高峰。

相关报告
  • 《科考功勋船 解密西北太平洋上的“大洋一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6
    •         当地时间8月4日清晨,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领航员”。船头十几头“领路”的海豚,让早起的科考队员大饱眼福。受今年第13号台风“珊珊”影响,本航次到达西北太平洋作业区还有8天行程,之后将开展30天综合深海资源环境调查。   “大洋一号”装备如何?   ——携带“海龙Ⅲ”“海龙11000”等重要国产设备   “我跑过散货船、集装箱船等各种船型,‘大洋一号’的设备、性能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减震、降噪方面十分突出。”船长赵勇建告诉记者。   据了解,“大洋一号”是我国一艘先进的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船体长104.5米、宽16米,排水量5500吨,最高航速16节,是我国远洋科考船的一面“旗帜”。   “‘大洋一号’是科考功勋船,十几年前,我国70%的大洋科考任务由它来承担。”领队孙利佳说。1994年,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购买该船,命名为“大洋一号”;1998年,交由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目前,该船已进行过两次重大改装,尤其在2017年,对主机及辅助设备进行了更换与修理,“大洋一号”重焕新生。   站在“大洋一号”顶层的驾驶甲板,其下5层分布着生活区、餐厅以及6个实验室,包括多波束和浅剖实验室、深拖室,以及地质、化学生物、地震和综合网络等实验室。   “你看,甲板上全是装备。”首席科学家助理李正刚说,这也预示着这次科考任务之重。本航次将进行“海龙Ⅲ”“海龙11000”、水下滑翔机等重要国产装备试验,并利用箱式取样器、底栖生物拖网、摄像拖体等常规装备开展调查作业。“其中下水装备至少有13个以上。”   “可以说,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常规深海调查装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ROV等重要调查装备研发能力也在迎头赶上。”首席科学家李怀明说,“这次大洋科考将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领导和指挥下,持续关注深海大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在航渡过程中将开展海上漂浮垃圾观测以及海洋微塑的样品采集;到达作业区后,将在海山区开展综合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深海环境相关的多专业调查,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的环境监测保护义务,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国际海底区域贡献中国力量。”   有着怎样的团队?   ——30名船员全部为派遣制船员,42名调查队员来自19家单位   记者采访时发现,“大洋一号”上72名船员和队员多数互相并不熟悉。比如船长上船前并不认识自己的副手、轮机长、水手;而42名科考队员则来自自然资源部所属各个研究所和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9家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   “这是一个全新的团队。”孙利佳说。2018年,在国家机构改革大背景下,“大洋一号”船原有在编船员转隶武警部队,现有船员全部更换为派遣制船员。48航次成为“大洋一号”在重大变革后首次执行我国深海大洋科考任务。   新的团队与管理方式,能够保证这次科考任务安全顺利吗?事实上,不到几天的时间,从全体动员大会第一次见面,到船长、轮机长主动参加科考培训,再到积极酝酿开展的“双创”活动,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尤其是充分利用航渡避风的时间,积极开展各式装备试验性下水演练,让船员和队员协作实现了无缝对接。   “安全与团队合作是科考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孙利佳说,“这样的团队更有利于管理。派遣制船员年轻、适应能力强,很多都是第一次在科考船上工作,为国家服务荣耀感油然而生。”   赵勇建就是怀着一种“探索精神”来当船长的。这位“80后”船长特别爱学习,涉猎广泛。他主动参加科考队员的学术培训,甚至还向记者请教如何从专业角度写好“船长日记”。他说:“参加科考船的意义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是扩大视野、为国家作贡献的好机会。”   轮机长江志建也是第一次上科考船。他告诉记者,自己母亲身体不好,比起商船,科考船休整时间长,能够顾家;另外,船上人多热闹,网络信号好,方便跟家人联系。“但是,在科考船上当‘老轨’责任更大、更有压力,科考装备先进,造价不菲,生怕出现失误影响到海上作业。”   这几天的下午,记者总会在左船舷看到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工程师靳非,挂着望远镜,在记录着什么。原来他是在观测海洋漂浮垃圾及微塑料拖网采样。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翟红昌博士,则会出现在船上的任何角落,他拿着像大炮一样的相机观测鸟类、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动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正是远洋科考任务让大家聚在了一起。   海上50天如何生活?   ——坦然接受晕船,学会垃圾分类处理   这个季节正好是太平洋台风高发季节,“大洋一号”刚刚穿过12号台风“云雀”外围,就又迎来13号台风“珊珊”。坦然接受晕船呕吐,成为每一个队员必须面对的现实。   “吐吐吐,吃吃吃!”这是三副马金鑫给记者的建议。晕船呕吐在所难免,吐完了又必须吃点东西,不然容易损伤胃黏膜。直到第三天,连三副也倒下了。   “就算晕船也要起来活动,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船医告诉记者,“其实船上最危险的是受外伤,舱门都是铁门,机械又多,船员一走神、着急很容易发生磕碰。因此,在船上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大洋一号”上设有水舱,分为饮用水和日用水。出海前共储备饮用水140吨,而日用水则靠船上的海水淡化设备。另外,在青岛补给的720吨主机燃油可以保障70天航程。   “这次船上带有200多个品种的菜、肉、饮料、零食,共40多吨。”大厨孙晓林说,“要尽量保证每顿饭三荤三素一汤外加饮料和水果,一个星期不重样。”为保证大家整个航段都有蔬菜吃,大厨时不时要翻冷库进行归置,绿叶蔬菜前一个月吃完,洋葱、土豆、胡萝卜这些耐存食物留在后面吃。“洗菜、分割、炒菜、协调,72名人员的伙食只有3个厨师供应,全天工作节奏十分紧张。”   “大洋一号”在靠港补给之前,有50天完全在海上航行,确保不给海洋造成污染是重要课题。“大洋一号”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垃圾管理。而对所有船员和队员来说,学会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是上船后的“第一课”:食品垃圾统一收取处理;塑料垃圾要单独收存,比如将喝完的牛奶盒打开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产生异味,待靠港后再统一回收。(宁晶)
  • 《一种自麦考酚酸菌株制备麦考酚钠的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麦考酚酸菌株制备麦考酚钠的方法,包括:取麦考酚酸菌株产生菌孢子悬浮液,接种于种子培养基上在26~28℃下培养2~4天;种子培养基接种于发酵罐内并添加发酵培养基,26~28℃下发酵9~11天;向发酵液中添加酸使发酵液的pH呈3~4,然后向发酵液中添加氢氧化钠溶液使发酵液的pH呈8~9,脱色重结晶后得到麦考酚酸;将麦考酚酸与氢氧化钠或甲醇钠于醇类溶剂中合成麦考酚钠。在本发明中,将麦考芬酸菌株经过培养后得到的发酵液经过酸碱处理,并用氢氧化钠或者甲醇钠合成生成麦考酚钠,具有制备路线短,操作程序简单,制造成本较低的优点;同时,避免使用酮类有机溶剂,降低了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