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数字时代感官回归的趋势,图书馆需要在服务中关注感官参与和感官设计,以提升图书馆场所价值与服务效果。 运用解释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感官设计、服务设计等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图书馆STEAM 教育活动案例,进而验证和完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研究,完善了图书馆服务感官设计理论框架,并从其中的资源、用户、作品维度出发,分析了感官设计在图书馆服务设计中的应用场景与拓展空间,形成对策建议。
文章首先指出,数字时代人们在享受虚拟感官刺激的同时,也面临着感官退化的风险。为应对这一挑战,图书馆需要重视感官设计,以提升服务效果和场所价值。文章强调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在感官回归趋势下具有重要定位和机会,如提供多元感官体验、保存“书感”和作为“通感体验”的枢纽。
研究采用解释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感官设计和服务设计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美国图书馆“感官游戏”、西安图书馆“青少年科普提升行动”和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物理科普小实验”三个案例,验证和完善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显示,感官设计在图书馆服务设计中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资源的感官维度开发、用户中心的感官体验整合和基于作品内容的真实情境交互。例如,美国图书馆通过设置感官空间,激发儿童的感官体验;西安图书馆通过AR、VR技术提供科普阅读的感官体验;长安区图书馆则通过物理实验调动儿童的感官参与。
文章提出图书馆服务感官设计框架,强调以促进读者接触和理解作品为主轴,开发图书馆资源的感官接触点,并通过感官体验引导用户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该框架为图书馆策划和设计相关服务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图书馆利用感官回归趋势,提升服务效能。
研究结论指出,通过感官设计,图书馆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们在实体空间中实现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提升图书馆服务效果。文章建议图书馆在未来服务设计中进一步导入文献和阅读元素,丰富作品的感官维度,形成不断生长的循环。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为图书馆服务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强调了感官设计在提升图书馆服务价值和效果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