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超5成企业4~9月减速,工程机械等陷苦战》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4-11-11
  • 日本上市制造业企业的业绩正在减速。2024年4~9月出现最终利润下降或亏损的企业比例4年来首次超过5成,多于利润增长的企业。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汽车和原材料等陷入苦战。另一方面,涉足需求旺盛的人工智能(AI)相关业务的企业保持着强劲势头。

    日本经济新闻统计了截至11月1日已发布2024年4~9月财报的156家制造业企业(不包括母子公司都上市的子公司等)。按总市值计算,统计范围接近制造业整体的5成。最终损益恶化的企业为74家,亏损为9家。利润下滑和亏损的企业数量比例为53%,创出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4~9月(75%)以来的最高水平。

    明显陷入苦战的是汽车相关企业。三菱汽车的净利润下降了44%,泰国需求下降和美国竞争激化导致的销售费用增加成为沉重负担。小糸制作所的面向在华日本车企的照明设备出现下滑。而从京瓷来看,面向欧洲汽车企业的电子零部件业务表现不佳。

    原材料也受到行情低迷影响,盈利情况正在恶化。东京制铁的钢材销售利差缩小,利润减少37%。住友化学的石化业务恢复缓慢,连续2年出现最终亏损。

    在经济坚挺的美国,日本制造业企业的业绩也笼罩阴影。日立建机在北美的工程机械的营业收入减少。美国的降息速度比预期要慢,不希望成本增加的经销商正在持观望态度。日立建机社长先崎正文表示,“工程机械需求的复苏将推迟到明年以后”。

    4~9月的期中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152日元左右,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贬值了约11日元,但未能通过日元贬值效果弥补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以小松为例,日元贬值将工程机械和车辆部门的营业利润推高392亿日元,但销量减少和成本提高成为沉重负担,时隔4年转为最终利润下降。

    另一方面,捕捉到旺盛的AI需求的企业业绩坚挺。由于对生成式AI用芯片的测试设备的需求强劲,爱德万的利润增至2.7倍。日东电工的利润增长了80%。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面向数据中心的电路材料销售强劲。

    截至11月1日,制造业净利润合计增长7%,达到4.179万亿日元。如果今后公布财报的企业的业绩低迷,2024年4~9月制造业整体有可能时隔4年转为利润下滑。

    从非制造业来看,利润增长企业的比例截至1日为53%,超过了利润下降和亏损企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合计的上市企业整体的净利润截至1日为9.3722万亿日元,减少1%。

    11月5日将迎来美国总统大选投计票,根据结果,汇率和利率等有可能大幅波动。日生基础研究所的首席股票策略师井出真吾指出,“如果出现日元汇率高于1美元兑140日元区间的升值局面,对日本制造业带来的逆风可能会加强”。


  • 原文来源:https://cn.nikkei.com/industry/manufacturing/57137-2024-11-04-10-19-22.html
相关报告
  • 《行业景气度提升 工程机械企业利润大增》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6-10
    • 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告前不久纷纷出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一季度皆取得销售业绩大增、利润大增的好成绩。 三一重工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今年1――3月,三一重工销售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7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2亿元,同比增长114.7%。中联重科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17亿元,同比增长41.7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增长165.98%。徐工机械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4.2亿元,同比增加33.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3亿元,同比增长102.74%。 一方面,行业景气、市场供需两旺是工程机械企业利润大增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由于基建需求拉动、国家加强环境治理、设备更新需求增长、人工替代效应等多重因素推动,工程机械超预期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三一重工挖掘机一季度销量1.95万台,同比增长52.3%,市场占有率升至26.2%,比2018年年底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三一大挖产品市场占有率约为27%,同比大幅提升5%。中联重科方面表示,2019年一季度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市场供需两旺,受设备更新换代、基建拉动、环保升级、人工替代等利好驱动,以及中联重科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板块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50%,并带动公司收入整体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给行业带来新气象。三一重工方面表示,公司近年来推动数字化升级,体现出良好的规模效应,各项费用率呈下降趋势,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供支持。相关资料显示,三一重工一季度销售费用率6.75%,同比下降2.17百分点;管理费用率2.15%,同比下降3.01百分点;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71%。 近年,中联重科大力开发绿色、智能4.0产品,在为广大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为中联重科贡献了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的加持进一步释放中联重科的发展动能。流水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强化了盈利能力。公司通过推进4.0产品工程、发力新兴业务等实现工程机械板块的优质增长。 中联重科表示,预计今年工程机械行业将继续增长,公司产品结构以工程机械施工中后端的吊装和混凝土设备为主,从结构上来看后劲充足。公司有望实现好于行业平均的增速。
  • 《2018年1月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情况》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02
    • 2018年1月,广东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0,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见图1)。从国际大环境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球PMI指数半年来持续攀升,去年12月全球PMI指数(摩根大通发布)为54.5;主要制造业大国PMI指数均居于本区域相对高位运行,如美国PMI指数(ISM发布)为59.7,日本PMI指数(Nikkei发布)为54.0,欧元区PMI指数(Markit发布)为60.6。从国内环境看,2017年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制造业PMI指数基本保持在51.0-52.0,运行态势平稳。综合外部市场转暖和内部大环境趋稳,我省工业经济运行基础扎实、稳中有进。但考虑人民币短期迅速升值和美国特朗普政府颁布新税改政策影响,应警惕短期下行风险。具体情况如下:   生产指数(生产量)为55.0,较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产品订货)为54.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产销指数齐升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保持高位匹配,预示工业经济基础得到巩固。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50.7,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连续半年居于50.0荣枯线上,企业信心增强。   用工指数(生产经营人员)为52.1,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企业用工回升,预示工业经济向好。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2,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供应商交货时间放缓。 表 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制造业PMI主要分项指数值表   2018年1月,广东省电子信息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8,较上月上升9.0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8,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食品饮料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1,较上月上升5.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8,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石油及化学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9,较上月上升5.0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1,较上月上升2.0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9.3,较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森工造纸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3,较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省PMI指数特约解读专家、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 2018年1月我省PMI指数为53.0,已经连续第23个月居于荣枯线上。直接决定PMI指数的五项权重指数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5.0和54.1,继续保持产销高位协调态势。体现制造业内外需状况的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和进口订单指数,全部居于荣枯线上。值得注意的是,本月从业人员指数已经爬升至52.1,这是自2015年4月至今32个月来的最高位。上述状况表明,我省制造业稳中有进、稳中求好的态势更加稳固,企业的市场预期较为乐观,生产活动和采购活动比较活跃,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   陈鸿宇认为,一年来我省制造业的PMI指数基本保持在51至52的稳定扩张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上,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实体经济十条”的支撑下,工业经济全面回暖,夯实了我省经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使2017年广东经济运行各项主要指标好于预期。   陈鸿宇指出,1月份我省各主要行业的PMI指数均全面反弹,但产成品库存指数和积压订单指数已较上月微降,物流供应配送时间也开始减缓。本月企业的节前紧张赶工告一段落后,节庆因素可能会对2月份的PMI指数走势有所影响,但求进求好的总体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为加快建设制造强省,陈鸿宇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寻找我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二是加大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去除无效低效产能的重要抓手。三是采取坚决措施,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落实保护产权的各项政策,激发制造业企业的内生活力。   (运行监测处 广东省现代物流研究院亚太经济指数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