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最新研究验证全球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06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新研究证实了近期全球变暖数据的准确性。该研究结果已于2019年4月17日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

    研究团队利用2003年至2017年间名为“大气红外测深仪”(AIRS)的卫星红外测量系统来测量地球表面温度,并将这些数据与基于台站的地面气温异常分析数据——主要是戈达德空间研究所表面温度分析(GISTEMP)——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15年中,两个数据集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论文第一作者、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Joel Susskind博士在评论该研究时表示,AIRS数据对GISTEMP进行了补充,因为它们比GISTEMP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并且全球覆盖范围更加全面。这两个数据集都表明,在此期间,地球表面一直在变暖,2016年是仪表记录中最热的年份,2017年和2015年次之。

    AIRS数据反映了海洋、陆地和冰雪覆盖区域的表面温度。基于地表的数据是陆地两米处表面空气数据异常和海洋中大量海表温度异常的混合。

    为了比较这两者,研究人员为每个月份和每组数据构建月度气候网格点,通过平均2003年至2017年的月度值,并结合给定月份的异常值,定义为月度气候中该格点值的差值。

    论文共同作者、NASA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Gavin Schmidt博士还提到,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表的数据集可能低估了北极的温度变化。这意味着在极地的变暖速度可能比预想中的快。此外,基于卫星的补充表面温度分析是地表温度估算的重要验证。这可能指出了改进基于地表的产品的方法,这些产品可追溯到几十年前。

    (冯若燕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ioppublishing.org/news/nasa-study-verifies-global-warming-trends/
相关报告
  • 《全球变暖2度的极地地区展望》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随着2019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一项新的国际研究揭示了北极变暖的速度有多快,并研究了北极持续变暖的全球后果。在过去的十年里,北极变暖了0.75摄氏度,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温度,而南极的温度则保持相对稳定。随着地球变暖接近2℃,北极和南极可能分别达到4℃和2℃的年平均气温,以及7℃和3℃的冬季气温。北极变暖加剧的预期后果包括陆地和海冰的持续减少、对野生动物和传统人类生计的威胁、甲烷排放的增加以及低纬度地区的极端天气。由于生物多样性低,南极生态系统可能容易受到国家转移和物种入侵的影响。这两个地区的海冰损失将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超过某些临界值,海冰可能上升3米。在没有减少碳排放的情况下,预计气候变暖的主要后果预计将波及极地以外的地区。其中包括北极和南极海冰快速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北半球部分地区极端天气、致命热浪和野火风险增加。 自十九世纪下旬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约0.8°C,而北极在同一时期变暖了2°~3°C。相反,南极年平均气温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比北极更为明显,过去20年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在最近的仪器卫星记录中,观测到的两个区域的变暖明显不均匀,过去13年北极的暖化和暖化的空间变异性都比南极的增加得多。因此,尽管这两个地区在定义季节性和全年冰雪存在等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应对持续升温的过程中,它们可能面临不同的未来。 第四个国际极地年(IPY)十周年是一个里程碑,它加强了对极地地区观测到的和预期的变化的关注,还回顾了极地变暖对低纬度地区的副作用,最近已经有证据证明了这一点。仅在过去十年中,北极的温度就比1951~198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而南极则保持了相对稳定。 最新一代的大气环流模型(CMIP5)表明,即使在中等碳减排轨迹下,北极的暖化速度预计仍将比低纬度地区快得多。预计北极将在全球范围内在全球1981~2005年的基线下,将会达到2°C年平均变暖。相比之下,在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低于2℃,但在适度缓解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气温将略早于全球。在这两种情况下,预计南极暖化仅在南极洲的深秋和冬季会超过全球平均暖化。当达到1981~2005年平均气温2°C以上时,北极可能会经历4°C的年平均气温升高和7°C的晚秋气温升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正常情况下,预计到21世纪末北方深秋月份北极将出现13°C的变暖。在这两种情况下,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预计将达到约2°C,在南秋和初冬的气候下可能会有更大的变暖。因此,以将全球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为目标的碳排放减缓可能不会将北极或南极的年平均暖化限制在2℃以下。然而,碳排放减缓可能会延迟北极2℃年平均暖化阈值的跨越。 相关论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2/eaaw9883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我国海洋热含量研究获进展,全球变暖比预期快约13%》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6
    • 3月10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成里京(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朱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进的历史(1960-2015)海洋热含量变化估计》(Improved estimates of ocean heat content from 1960 to 2015)。该成果迅速得到气候变化科学家和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温室气体不断排放使得地球系统“困住”了更多的热量,直接驱动了全球变暖。这些能量90%以上都存储在海洋中,因此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指针,对过去海洋热含量进行估计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过去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这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同国际机构基于海洋观测得到的估计各不相同、差异极大。海洋观测的不足及其分布的不均匀是过去海洋热量变化估计不准确的最大原因。过去海洋观测主要依靠船舶,得到的观测非常稀少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直到本世纪,一个新的海洋观测网:Argo系统的构建使得海洋观测几乎能够覆盖全球主要的海域。 Science Advances的新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包括利用了气候模型的集合模拟结果提供多源补充信息、增加了观测的空间影响范围、使用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等。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利用近期较为丰富的海洋观测去评估重构的历史热含量变率在不同海盆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确性,首次量化了由于历史观测不足导致的估计误差。基于这些进展,该工作提出了一个最新更准确的全球上层2000米历史海洋热含量的重构(如图),新的估计比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AR5)中的估计快约13%,反映了更快的全球变暖速率! 国外很多主流媒体对该研究进行了详细报道,比如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指出该成果研究者们充分利用了对海洋变化的深刻理解:海洋变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复杂和丰富的相关性,提出了一个更好的空间插值方案以估计历史海洋热含量变化。该评论同时强调:海洋在1990年之后表现出显著的深海(700米以下)变暖。深海变暖反映了当前的气候对未来的深远影响:由于海洋环流的存在,深海变暖的海水可能在若干个世纪之后重新回到海表,影响未来气候变化。 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3月10日在线发布了编辑Chelsea Harvey撰写的题为《海洋存储了惊人的能量:过去气候变化的存储器》(Oceans storing up staggering amounts of heat: \'the memory of all of the past climate change\')的报道。《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网站发表了《新的观测提出了全球变暖的坚实证据》(New measurements solidify global warming)的评论,指出该研究为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最为关键和直接的证据。援引论文合作者John Fasullo评论道:“该研究表明海洋在过去50年变暖比以往的评估更快,揭示了地球系统的气候敏感性更高、海平面上升速度更快”。 著名的气候变化网站(Carbon Brief)采访了英国气象局科学家Matt Palmer,他结合近期争议性较强的“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评论到:新研究从能量角度反映出气候变暖并没有发生停滞,相反,海洋和地球系统在加速吸收热量。这表明近期地表/海表温度变化的“停滞”仅仅是海气相互作用的自然变率的产物,是由于海洋能量在不同深度间的输送导致的,全球变暖并未停滞,而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变暖!著名的气候变化科学家John Church在twitter推荐了该研究,并强调该研究是海洋加速变暖的又一力证。 此外该研究也得到了Inside Climate News, The Berkshire Eagle, NCAR, NOAA/NCEI, Chicago tribune, Digital Journal, 德国科学网等媒体的报道。 该研究涉及的海洋数据(1940-2016月平均0-2000米海洋温度格点数据,1度网格)已经全部公开,欢迎大家使用(http://159.226.119.60/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