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描绘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瞄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开展更多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努力实现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

    10月20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标志着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长沙、株洲、湘潭同处湘江中游,三市呈“品”字形分布,彼此相距约40公里,经济社会联系密切。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湖南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确立了“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原则,开展“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产业布局进入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效应凸显,成为湖南省经济核心增长极。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腹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全省1/7的面积、1/3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70%以上的创新创业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40%以上的经济总量、70%以上的科技成果,成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重要引擎。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表示,湖南有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将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升级版、中部崛起的新高地、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多年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规划、产业、公共服务、交通、环保等方面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统一区号、保护湘江,到开通城铁,直至目前正在大力保护绿心;同时从共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流日益频繁,合作全面深化。”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深化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召开首届联席会议,旨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方位协作和协同,积极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路线,构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新一轮合作机制,共同把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向更高层次。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届联席会议审议并签署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文件,正式建立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如何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明确三市将实行重点合作专项协调推进制度,组建规划、交通、产业、环保、公共服务等若干专项小组,定期商讨推动专项领域合作的重大问题、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等,积极开展制度合作及跨区域行业联动。其中,围绕打造“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构建域外联通、域外便捷的长株潭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成立联合议事协调机构,定期协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科学制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担机制,协调推动项目建设。

    本着三市自愿、三市能办、三市受益的原则,针对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19年)》聚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共安排了14大项20分项合作实事,主要涉及规划对接、“三干两轨四连线”城际交通建设、城际公交建设、物流枢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统一移动电子支付、人社“一卡通”、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环境治理和绿心保护等。“长株潭一体化将实现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公共设施一体化,提升三市市民的获得感。”长沙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夏文斌介绍说,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开展更多领域、更广泛的合作,共同发声、共同发力,推进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关报告
  • 《科技创新撬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开我国版图,沿长江经济带是一条重要轴线。目前,中国经济的“沿江发展”正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正身处这条主轴之中。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中游、中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赣鄂湘皖四省会城市的重要地位。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共饮一江水,合作一体化。 从《武汉共识》到《长沙宣言》,再从《合肥纲要》到《南昌行动》,到朋友圈扩展为八大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点燃科技创新引擎,不断将共享互通向纵深推进,紧紧切合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湘赣鄂皖共铸第四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科技创新,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关键词。 自2013年2月23日四城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以来,四城建立了轮值主席会议召集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市际科技联席会议,由四省会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率团参加,共同推进四省会城市科技实质性合作。 一年一会商,一年一携手。近年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心城市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围绕着创新驱动,迎着世界科技新变革潮流,协作模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其中,东湖高新区建立以创业服务业为特色,带动武汉、辐射全国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助力“光谷”走向世界。 长沙主打产业园区发展,形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园区。其中,长沙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重点实施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工程、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工程、科技服务业态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形成工程。 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科技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微电子芯片测试平台等多科技服务平台搭建日趋完善。其中,合肥高新区围绕科技服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 南昌主要布局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南昌高新区形成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为总体框架,以“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产学研―专业配套―科技金融”为服务链条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抱团发展,打造科技共享协作新模式 合心、合拍、合力;同向、同步、同行。短短几年时间,市场、公共服务、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合作“一体化”已成为四市发展的新常态。 据悉,目前,长沙、南昌、合肥三个兄弟城市在武汉投资注册企业累计3300多家,武汉在三个兄弟城市投资注册企业4493家。2017年,长沙、合肥、南昌三市企业在武汉投资近100亿元;武汉企业在三个城市投资达到120亿元。 2018年9月27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召开。四城聚首长沙,以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再次开启新一轮谋篇布局的合作。 会上宣布,四座城市将共同搭建政府主导线上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生态,工作平台常态化,合作机制市场化;四座城市将举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展及对接会,一起服务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链。 新时代书写“新”文章,长江中游城市群此举的发展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创新为方向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共担共享为机制基础,必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所说,如何在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理念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是空地上的新建设,而是在既有的经济结构中进行再调整,并且这种调整要以经济产出能级作为依据,在生态保护下完成。其中,坚持经济能级提升与创新型新产业集群聚集便是重中之重,而这些转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李亦华) .
  • 《航天科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10
    •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航天科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近年来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做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开展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生动实践,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瞄准“实现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的创新目标。 掌握新技术:快舟飞天、虹云组网 炎炎夏日,位于武汉阳逻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产业园火箭总装车间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产业园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个入驻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0发火箭总装总调能力。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航天科工近年来主动为建设航天强国立柱架梁,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2018年9月,快舟一号甲火箭圆满完成第2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2018年底,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并开展在轨试验;2019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成功…… 在航天科工,快舟火箭正成为商业发射的新名片,而创新正是推动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航天科工运用“三移动”设计思想,实现了液体运载向固体运载、固定塔架发射向车载机动发射、常态发射向应急发射的三大拓展,实现了产品50%以上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据了解,“快舟模式”能有效提高我国航天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研发组织效率,综合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70%,提供强劲的高质量航天发射供给。 厚植新沃土:“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 像“钢铁侠”一样增强人体的力量,像“阿凡达”一样延伸大脑的能力。在航天科工二院206所“脑机一体化”青年创新工作室,一群年轻人白天干型号、晚上搞创新,探索生物交叉领域中人效增强和脑机结合方面的奥秘。 这个工作室既是航天科工首批示范青年创新工作室,也是二院五星级青年创新工作室。 研究团队成员掌握了“脑控外骨骼”研究核心技术,先后研制多款外骨骼,并将外骨骼技术向实用领域转化。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介绍,航天科工近年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先后培育了航天云网公司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平台,推出了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纳一流创新团队,多项产品形成产业化。 以206所为例,在这里“人人都是项目经理”。除了外骨骼,还有“生命卫士”应急逃生面罩、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一大批创新成果,通过创新创造带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加轻快,“创新之花”开遍航天科工。 在航天科工三院,刚刚落幕的全国首届“天鹰杯”无人飞行器创意设计大赛上,一批青年无人飞行器设计爱好者汇聚一堂,放飞空天创意与梦想,共同描绘无人飞行器的发展蓝图。 “打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洪忠认为,竞赛是为了让年轻人才能够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意,同时也鼓励他们在科技领域的探索,为我国无人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新业态: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 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生产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工业生产的云端感应、计算、分析及处理,是智能制造的主要场景之一,也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19年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航天云网系统级工业应用“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正式发布,为未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参考样本。 “未来,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驱动实体经济生产技术更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供给革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泉介绍,航天科工倾力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以INDICS+CMSS云制造支持系统为基础,在国内首创了包括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运行支持系统、企业交易流程支持系统、企业制造过程支持系统、企业网络接入服务系统、企业管理外包服务系统、数据价值挖掘服务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级工业应用。 刘石泉表示,各系统形成有机生态,将助力面向制造业的核心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赋能企业发展、智享云端资源”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航天科工还基于航天云网平台打造了云端营销平台,率先引领营销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上的每个企业,哪怕只是小微企业,只要拥有超一流的创意,都有可能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产超一流的产品,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高红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