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发出无重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体,有望突破对中国稀土元素的依赖》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 李丹
  • 发布时间:2025-03-19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TechXplore 3月14日消息,韩国材料科学研究院(KIMS)的研究人员研发出无重稀土元素的高性能永磁体,有望突破对中国稀土元素的依赖。这项突破性技术的核心在于其两步晶界扩散工艺。研究人员首先在高温下将一种新的含高熔点金属的材料热渗透到磁体中,在室温下冷却。然后将低成本的轻稀土(镨,Pr)材料在高温下重新渗透到磁体中。该技术的一个关键创新是它能够抑制异常晶粒粗化,这种不良的晶粒生长会降低扩散效率和磁性能。扩散材料迅速渗透到磁体中,显著提高了矫顽力。该磁体只使用轻稀土元素,但性能等级却达到45SH至40UH,相当于含有重稀土元素的商业磁体。一旦实现商业化,韩国将首次在永磁技术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报》(Acta Materialia)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3-scientists-high-permanent-magnet-expensive.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31
    • 宁波材料所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研究中获进展. 2017-03-30 08:48:58 编辑: 小 中 大 打印 关闭 . 稀土2:14:1型永磁体因其高矫顽力、高剩磁及高磁能积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军事装备等领域,并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冠以磁王的称号。近几年来,出于对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和降低稀土永磁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考量,对于高丰度稀土元素Ce的应用越来越引人关注,但高丰度Ce基磁体因其主相内禀磁性能低,微观结构差,综合磁性能普遍不尽如人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实验室通过晶界调控的方式在制备高性能高丰度稀土基永磁体的工作中取得了进展。      该实验室通过引入低熔点Nd-Fe合金粉末,采用晶界添加的方式控制稀土Nd元素分布于磁体晶界处,三角晶界处所形成的相经选区电子衍射标定(如图1),表明形成的为RE6Fe13Cu1相,而与初始Ce基磁体存在于三角晶界处的REFe2相相比,新形成的相具有更低的熔化温度(702K),因而在对磁体进行回火热处理时,晶界处流动性更强更易于在主相...
  • 《寻求稀土材料应用领域的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7
    • 我国在稀土应用方面又取得一项新的突破。近日,天津大学科学家借助纳米技术,通过添加稀土材料钆,开发出新型纳米颗粒,有望解决传统药物制剂缺陷,实现了靶向药物可视化引导观测,研究中,他们利用生物添加技术,构建出一种多功能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成功制备了蛋白矿化钆掺杂硫化铜纳米诊疗制剂。 这种可用于光热治疗用的硫铟铜/硫化锌新型纳米颗粒,在660纳米的激光照射下,同时具有固有的光热效应和光动力效应,从而获得了高度的抗肿瘤治疗效果。这一研究不仅为PET可视化引导纳米药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向,也为微创光遗传学技术在体内的实施拓展了新思路。 每一项国内稀土材料应用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都令业界感到兴奋。通过添加稀土材料钆,构建出一种多功能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成功制备了蛋白矿化钆掺杂硫化铜纳米诊疗制剂的新闻,让我们想起“往钢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就能显著提升了钢铁品质”一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基本不增加钢铁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往钢中加入一定量稀土,即可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及耐磨、耐热、耐蚀性,这种稀土钢纯净化制备技术显著提升了钢铁品质,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迈上了全球价值链高端。 有人算过一笔账,我国的稀土钢产量若能达到3500万吨/年,那么,每年可消耗混合稀土(以过剩的镧、铈为主)2.1万吨。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稀土钢不但可以促进钢铁产业升级,还可以实现稀土元素的综合利用,对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提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对其基础产业——材料制造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发展要求。“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材料研发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材料研发需求。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材料研发新模式是大力推动包括稀土钆、稀土钢在内的材料发展,支撑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稀土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我国稀土产业整体上还处于世界稀土产业链的中低端,持续创新力不强,下游高端产品匮乏等问题制约着稀土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稀土材料研发与应用迫在眉睫。 一般而言,新材料从研发到应用往往需要经历10至20年的周期。为了缩短这个周期,业界人士提出,稀土材料基因组计划提出以市场和应用为导向的材料研发新模式。根本上是实现“融合”与“协同”。相关科研机构和相关稀土企业应针对应用需求,从材料成分与组织设计、制备加工工艺优化、性能与寿命预测进行全链条一体化研究。 稀土产业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我国将实施“稀土+”战略,不再走依赖卖原材料的老路子,在加大稀土材料在农业、军事、医药等领域的开发方面做文章,促进我国稀土产业由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战略优势,形成稀土产业链与其它产业链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