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构建完成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变异图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组独立完成的论文“Construction of a chromosome-level genome and variation map for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变异图谱构建)”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态资源》)在线发表。该研究首次构建了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和贝类中第一张包含SNP、INDEL和CNV的综合序列变异图谱,发现长牡蛎基因组中存在高比例的长片段重复序列,CNV结构变异可导致个体间平均21%的区域差异,更新了长牡蛎基因组资源和对基因组复杂性的认知。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俗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重要的养殖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张国范研究组长期从事贝类养殖和育种相关工作,并一直致力于牡蛎基因资源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2012年在Nature发表的牡蛎第一张基因组图谱得到广泛应用,引领并开启了水产物种基因组学相关研究。张国范研究组之后一直对牡蛎基因资源进行维护和更新。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普及和对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需求的增加,研究组于2019年正式启动长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构建工作。

    本研究利用高覆盖第三代测序(PacBio,~200×)结合HIC技术,并利用遗传连锁图谱进行辅助,对一个中国青岛的长牡蛎进行从头组装,获得基因组总长度为587M,包含10条染色体水平scaffold序列,ContigN50达到3.1M,ScaffoldN50达到60M,组装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有较大提高。发现基因组中高比例的长片段重复在基因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导致之前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组装的长牡蛎基因组碎片化的主要原因。基于495个野生长牡蛎的重测序数据分析,构建了长牡蛎综合变异图谱,包含480万个高质量SNP,60万个INDEL和4.9万个CNV。这些新的数据资源对牡蛎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育种和适应进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南加州大学Dennis Hedgecock教授团队成员Xiaoshen Yin博士对该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发现和连锁图谱一致性达到90%以上,明显的组装错误不到0.1%,肯定了其较高的组装质量(Yin et al, 2020)。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等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中心对部分生物信息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亓海刚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莉研究员和张国范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755-0998.13368。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04/t20210406_599029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完成中国两主养近缘贝类—福建牡蛎和长牡蛎的单倍型基因组构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30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贝类适应进化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完成的论文“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romosome-level haplotype-resolved genomes of two Crassostrea oyster congeners: Crassostrea angulata and Crassostrea gigas”在国际学术期刊GigaScience(IF5-year =9.3)在线发表。该研究在贝类中首次构建了染色体水平单倍型基因组序列图谱,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福建牡蛎和其北方近缘种长牡蛎的同源性和遗传分化,为牡蛎遗传育种和分子进化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借鉴。 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又称葡萄牙牡蛎,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近海水域,为暖水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北的黄海、渤海近海水域,为温水种。两种牡蛎为适应不同环境的近缘物种,也有人认为是两姊妹亚种,其合计产量占中国牡蛎产量的2/3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研究对福建牡蛎和长牡蛎及其杂交子一代个体进行高覆盖度测序,利用亲本kmer分组策略结合HiC技术进行单倍型组装,获得两种牡蛎的全定相基因组组装。组装大小(ContigN50值,BUSCO完整性)分别为582.4 M(12.8 M,99.1%)和606.4 M(5.46 M, 98.9%)。全基因组比较发现,共线性区域序列一致性超过95%,差异主要由结构变异导致。编码基因数目、序列结构、染色体分布等相似度高,鉴定15,475对高度保守直系同源基因,为两者近缘关系提供了组学证据。福建牡蛎序列多样性水平和连锁不平衡衰减速率均低于长牡蛎,两者的野生个体可以明显分成两个大群,表明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发现1,088个受选择基因,在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磷酸戊糖途径、cGMP-PKG信号等通路中富集。 张国范研究组长期从事贝类养殖和育种相关工作,致力于牡蛎基因资源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2012年在nature杂志首次发表长牡蛎基因组研究成果,开启并引领了水产物种基因组学相关研究并对牡蛎基因资源进行持续维护和更新。在2021年完成长牡蛎和近江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后,本研究完成福建牡蛎基因组图谱构建并显著提升长牡蛎基因组组装质量,助力牡蛎基础研究和现代种业发展。 该研究由亓海刚、丛日浩、王彦俊、李莉和张国范共同完成,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等资助。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gigascience/article/doi/10.1093/gigascience/giad077/728792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构建松江鲈鱼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独立完成的论文“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线发表。该研究构建了松江鲈鱼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对松江鲈鱼系统分类地位、核型进化、降海产卵洄游及短寿命性状等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群体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机制对遗传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松江鲈鱼是一种西北太平洋特有的一年生降海产卵洄游性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近期人类活动影响下,其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为我国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为恢复松江鲈鱼资源,各地近期陆续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但存在种源混杂及来源不清等问题,因此开展松江鲈鱼基因组及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正确认知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种质资源格局及适应性机制对于松江鲈鱼的科学管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该研究利用Pacbio-CCS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成功构建了松江鲈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521.26 Mb, contig N50 达到2.93 Mb,  scaffold N50达到2.93 Mb,共编码21,782个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鲉形亚目和杜父鱼亚目隶属于鲈形目;染色体共线性分析揭示四次染色体融合事件是松江鲈基因组染色体数目减少的原因,其与导致三刺鱼染色体数目减少的三次融合事件是相互独立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扩张,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家族显著收缩,可能与松江鲈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如短寿命)相关;与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家族显著扩张,推测与其降海洄游的生活史相关;多个与寿命相关的基因受到了正选择作用,这些基因可能与短寿命性状相关。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薛东秀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邢腾飞等为合作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刘进贤研究组近期围绕松江鲈鱼保护遗传学,聚焦松江鲈鱼种群遗传特征与适应性进化,采用传统分子标记和简化基因组研究手段,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查明了中国境内现生松江鲈鱼群体的群体遗传特征,初步解析了其本地适应性的遗传学机制,明确了我国境内松江鲈鱼种质资源保护格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onservation Genetics 和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研究结果丰富了松江鲈鱼种质资源库,填补了松江鲈鱼基因组学研究空白,为松江鲈鱼遗传及保护单元的划分、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参考基因组的构建对全面剖析物种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历史,深度发掘优质种质等意义重大,也为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深入探讨与种群保护及适应机制相关科学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链接: Dong-Xiu Xue, Teng-Fei Xing, Jin-Xian Liu (2022). A high-quality chromosome-level genome of the endangered roughskin sculpin provides insights into its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https://doi.org/10.1111/1755-0998.13582. Yu-Long Li#, Dong-Xiu Xue#, Bai-Dong Zhang, Jin-Xian Liu (2019). Population genomic signatures of genetic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in the catadromous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11(7), 1751-1764. https://doi.org/10.1093/gbe/evz118. Yu-Long Li, Dong-Xiu Xue, Tian-Xiang Gao, Jin-Xian Liu (2016).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oughskin sculpin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inferred from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implications for it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Genetics, 17(4), 921-93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92-016-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