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完成中国两主养近缘贝类—福建牡蛎和长牡蛎的单倍型基因组构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30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贝类适应进化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完成的论文“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hromosome-level haplotype-resolved genomes of two Crassostrea oyster congeners: Crassostrea angulata and Crassostrea gigas”在国际学术期刊GigaScience(IF5-year =9.3)在线发表。该研究在贝类中首次构建了染色体水平单倍型基因组序列图谱,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福建牡蛎和其北方近缘种长牡蛎的同源性和遗传分化,为牡蛎遗传育种和分子进化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借鉴。

    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又称葡萄牙牡蛎,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近海水域,为暖水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又称太平洋牡蛎,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北的黄海、渤海近海水域,为温水种。两种牡蛎为适应不同环境的近缘物种,也有人认为是两姊妹亚种,其合计产量占中国牡蛎产量的2/3以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研究对福建牡蛎和长牡蛎及其杂交子一代个体进行高覆盖度测序,利用亲本kmer分组策略结合HiC技术进行单倍型组装,获得两种牡蛎的全定相基因组组装。组装大小(ContigN50值,BUSCO完整性)分别为582.4 M(12.8 M,99.1%)和606.4 M(5.46 M, 98.9%)。全基因组比较发现,共线性区域序列一致性超过95%,差异主要由结构变异导致。编码基因数目、序列结构、染色体分布等相似度高,鉴定15,475对高度保守直系同源基因,为两者近缘关系提供了组学证据。福建牡蛎序列多样性水平和连锁不平衡衰减速率均低于长牡蛎,两者的野生个体可以明显分成两个大群,表明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发现1,088个受选择基因,在脂肪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磷酸戊糖途径、cGMP-PKG信号等通路中富集。

    张国范研究组长期从事贝类养殖和育种相关工作,致力于牡蛎基因资源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2012年在nature杂志首次发表长牡蛎基因组研究成果,开启并引领了水产物种基因组学相关研究并对牡蛎基因资源进行持续维护和更新。在2021年完成长牡蛎和近江牡蛎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后,本研究完成福建牡蛎基因组图谱构建并显著提升长牡蛎基因组组装质量,助力牡蛎基础研究和现代种业发展。

    该研究由亓海刚、丛日浩、王彦俊、李莉和张国范共同完成,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等资助。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gigascience/article/doi/10.1093/gigascience/giad077/728792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10/t20231013_690218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创制出全新牡蛎四倍体种质资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团队,在贝类种质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创制出全新的正反交牡蛎异源四倍体,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岳超、副研究员秦艳平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研究员喻子牛、研究员张跃环为并列通讯作者。 牡蛎是我国产量最大的海水养殖贝类,2022年产量619.5万吨,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25.4%,是保障蓝色粮食安全的重要经济类群之一。目前,全国牡蛎主要养殖苗种为三倍体,其养殖量接近总产量50%,而四倍体是生产三倍体牡蛎苗种的核心种质资源;此前该团队已经培育出香港牡蛎、福建牡蛎、长牡蛎三个主要经济种四倍体,并构建了相应的核心群体。  然而,对于四倍体牡蛎的遗传改良研究几乎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先前构建的二倍体牡蛎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基础上,实施了四倍体长牡蛎与四倍体福建牡蛎的双列杂交,获得了正反交的异源四倍体种质资源,并评估了其优良种质性能。结果表明:(1)正反交的异源四倍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2)正反交异源四倍体的性腺发育正常,完全能够产生功能性配子;(3)杂交加强了四倍体牡蛎的生活力及倍性稳定性,为持续育种和创制新型三倍体牡蛎良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3012693#f001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 随着对高品质动物蛋白需求的迅速增长,水产养殖正成为人类食用海产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与许多成熟的陆生牲畜和作物系统相比,大多数水产养殖物种育种仍处于驯化的早期阶段。传统的育种方式,如选择、杂交和标记辅助育种系统,已经推进了水产养殖物种经济性状(包括抗病性、营养价值和生长质量等)的遗传改良。基因组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基因功能和解析性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靶点选择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为重要水产物种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良种培育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工具。 牡蛎为世界大宗水产养殖贝类,但和水产鱼类相比,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在牡蛎中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牡蛎卵径小(~50 μm)、显微操作难、幼虫死亡率高、间接发育时间时间长以及在获得可遗传纯系方面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的难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琳琳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攻关,搭建了一套基于电穿孔的Cas9/sgRNA复合物高通量递送和突变体快速检测的技术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e)基因组中标记基因(β-tubulin)的高效编辑。 研究采用作者前期研发的“长片段缺失镶嵌性突变技术”(Zhang L., et al, 2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 Zhang L., et al., 2017, PNAS)。通过同时电穿孔多个靶基因sgRNAs,研究人员在长牡蛎靶向基因中检测到超过300 bp的长片段缺失突变,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使用PCR和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突变体进行快速筛选和基因分型。这种同时传递两个以上sgRNAs以获得长片段缺失的策略是一个显著的改进,大大简化了基因组编辑基因型检测的工作流程。此外,利用原位杂交和行为学分析等表型检测手段,研究人员在牡蛎G0代幼虫中观察到了表型的镶嵌型突变(纤毛的缩短、缺失)和运动能力下降。这种镶嵌型突变有利于研究人员在G0代个体中对突变表型进行快速的鉴别,同时也能规避目标基因完全缺失导致的胚胎致死性。该研究在海洋经济贝类牡蛎中建立了基于电穿孔和长片段缺失镶嵌性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平台,可为今后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海洋贝类中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牡蛎以及其他水产养殖物种的基因组编辑育种提供有力的工具。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产久林和硕士研究生张韦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琳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科研助理许悦、研究生薛雨、吴富村副研究员、张国范研究员和李莉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目。研究得到了山东省“海洋生命资源绿色发展技术与应用”工作站,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成果如下: 1.Chan, J.#, Zhang, W.#, Xu, Y., Xue, Y. & Zhang, L.* (2022). Electroporation-based CRISPR/Cas9 mosaic mutagenesis of β-tubulin in the cultured oyster.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9: 912409. doi: 10.3389/fmars.2022.912409. 2.张琳琳,许悦,张韦,产久林。快速获得基因型和表型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378237.8。 3.张琳琳,张韦,许悦,产久林。长牡蛎β-tubulin基因的电穿孔基因编辑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378335.1。 4.张琳琳,许悦,吴富村。一种皱纹盘鲍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2111053880.5。 5.Zhang, L., Mazo-Vargas, A. & Reed R.* (2017). A single master regulatory gene coordinat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tterfly color and iridesc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SA, 114(40):10707-12. 6.Zhang, L. & Reed R.D.* (2016). Genome editing in butterflies reveals that spalt promotes and Distal-less represses eyespot colour patter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