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化学公布上半年业绩,净利润同比减三成》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19
  • 近日,据华峰化学发布的公告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1.37亿元,同比减少11.7%;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降幅达35.23%,第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至42.6%。这一表现反映出公司所处的氨纶、己二酸等核心业务正经历行业周期底部的深度调整。
    从财务结构看,公司总资产微增0.4%至361.03亿元,净资产增长1.0%至267.23亿元,显示出一定的资产稳定性。但净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1.05%降至8.10%,毛利率也从15.59%下滑至13.47%,盈利能力弱化。现金流方面,尽管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行业普遍存在的“走量不走价”现象(如氨纶价格同比下跌约30%),叠加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压力,公司现金流管理面临挑战。
    分季度看,第二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环比分别下降7.4%和3.3%,显示行业景气度仍在探底。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通过调整募投项目减缓产能投放节奏,2025年上半年资本开支同比减少约20%,这一策略虽短期内抑制扩张,但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
    行业环境:多重压力叠加,结构性分化加剧
    氨纶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
    氨纶作为公司核心业务(营收占比约40%),上半年面临“量增价减”的困境。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产品价格跌至近五年低位(40D氨纶均价约2.8万元/吨),较2023年高点下跌超40%。需求端受纺织行业疲软拖累,2025年上半年国内服装零售额同比仅增长1.2%,出口受美国加征20%关税影响(2025年3月生效),对美出口量下降15%。
    行业竞争格局方面,头部企业加速整合,华峰化学氨纶产能全球第二(约70万吨),但面临新乡化纤、泰和新材等对手的低价竞争。新乡化纤2025年一季度氨纶毛利率仅0.3%,库存同比激增59.86%,反映出全行业的生存压力。
    聚氨酯原液:逆势增长的结构性亮点
    聚氨酯原液业务成为上半年唯一亮点,营收同比增长8.3%至35.7亿元,毛利率维持在22%以上。这一表现得益于下游应用领域的拓展:在鞋材领域,公司市占率超60%,安踏、李宁等头部品牌订单稳定;在汽车内饰领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趋势,聚氨酯复合材料需求增长12%。全球聚氨酯市场预计2025-2034年复合增速4.1%,亚太地区占比达46%,为公司提供长期增长空间。
    己二酸:产能过剩与成本博弈的困局
    己二酸行业同样面临供过于求,2025年上半年国内产能突破300万吨,而需求仅约240万吨,价格同比下跌18%至8500元/吨。尽管公司通过技术优化(如N2O减排装置)降低生产成本,但

    己价差持续收窄至1500元/吨,挤压利润空间。不过,随着尼龙66产业链国产化突破(如华鲁恒升20万吨己二酸项目投产),长期需求有望因“以塑代钢”趋势而回升。
    战略调整:收缩产能与聚焦高附加值业务
    氨纶扩产项目延期:从激进扩张到理性收缩
    公司将“年产30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调整为25万吨,投产时间从2025年延期至2026年底,旨在避免行业低谷期的产能浪费。这一决策与行业周期判断一致:氨纶行业资本支出/折旧摊销比仍高于1.2,产能出清尚未完成,预计2026年行业供需才有望平衡。通过减缓投资,公司可节省约20亿元资金,用于优化现有产能(如提升差异化产品占比至45%)和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增长11%)。
    聚氨酯产业链纵向整合:从单一制造到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依托全球最大聚氨酯原液基地(42万吨/年),向下游延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例如,与阿迪达斯合作开发可回收聚氨酯鞋底材料,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电池包密封胶,相关产品毛利率超30%。同时,通过AEO认证(2024年底获批)提升供应链效率,预计2025年对日韩出口订单增长10%。
    成本管控与现金流优化:精细化管理应对寒冬
    公司通过三方面改善现金流:一是与供应商协商延长账期(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58天增至72天);二是出售非核心资产(如重庆华峰化工部分股权)回笼资金8.2亿元;三是优化库存管理,氨纶库存周转天数从90天降至75天。此外,通过N2O减排技术每年降低碳排放1376万吨,获得政府环保补贴1.2亿元。
    风险与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转型压力
    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的长期影响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2025年3月生效)直接影响约12%的营收,尽管公司通过墨西哥子公司转移部分产能,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关税成本。同时,全球产业链“近岸外包”趋势(如苹果将部分订单转移至越南),可能削弱公司在纺织领域的传统优势。
    技术替代与研发投入的压力
    氨纶面临生物基纤维(如聚乳酸纤维)的替代威胁,后者在环保性能上更具优势。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仅2.1%,低于泰和新材(3.5%),需加大在绿色材料、智能纤维等领域的投入。此外,聚氨酯领域的跨国巨头(如科思创、巴斯夫)加速在华布局,可能挤压公司高端市场份额。
  • 原文来源:https://www.chemall.com.cn/news/show-223531.html
相关报告
  • 《五粮液上半年净利同比降三成》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lwlin
    • 发布时间:2014-09-30
    • 五粮液27日发布2014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63亿元,同比下降24.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02亿元,同比下降30.90%。五粮液表示,业绩下滑主要系白酒市场持续深度调整所致。
  • 《荣盛石化2025公布上半年业绩》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8-27
    • 近日,荣盛石化发布2025年上半年报告。根据报告显示,荣盛石化上半年营收1486.3亿元,同比下降7.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亿元,同比下降29.82%。不过扣非净利润增长12.28%至7.55亿元,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国际油价中枢回落:2025年上半年地缘冲突扰动减弱,全球原油供需趋向宽松,国际油价同比下降,直接影响炼油产品(占营收35.26%)价格,拖累炼油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2.42%至5240.63亿元; PTA价格波动:PTA产品(占营收10.60%)受下游需求阶段性调整影响,营收同比大幅下降39.59%至1575.41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荣盛石化高附加值产品板块表现亮眼,对冲了部分下行压力:化工产品(占营收40.87%)营收同比增长5.46%至6074.21亿元,聚酯化纤薄膜(占营收7.48%)受益于差异化产品布局,营收同比激增31.53%至1112.55亿元,反映公司“减油增化”战略成效逐步显现。 而对于归母净利润下滑,其核心原因是非经常性损益大幅亏损。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5.29亿元,主要源于“非金融企业持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31亿元”(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叠加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支出等因素;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28%,凸显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稳健。 荣盛石化是中国以及亚洲重要的聚酯、新能源材料、工程塑料和高附加值聚烯烃的生产商。公司主导运营的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具备年加工4000万吨原油、880万吨对二甲苯(PX)及420万吨乙烯的能力,炼化一体化率全球领先。2025年5月,荣盛石化在英国著名品牌价值评估与战略咨询公司BrandFinance发布的“2025全球化工最具价值品牌榜”中位列第5位。2025年7月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公布“2024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排行榜,荣盛石化连续5年上榜,位列第14位。2024年,荣盛石化在ICIS发布的“世界化工企业1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8位,在美国《化学周刊》发布的“全球化工公司十亿美元俱乐部排名”中位列全球第6位。 2025年上半年,荣盛石化虽受行业周期与金融市场波动影响,短期营收与归母净利润承压,但扣非净利润增长、高附加值产品亮眼表现,彰显主营业务韧性。依托浙石化炼化一体化核心优势、与沙特阿美的战略协同、新材料板块的前瞻布局,公司长期增长逻辑清晰。未来随着新材料项目投产、国际化布局落地、绿色数智化转型推进,荣盛石化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化工龙头地位,实现“规模与质量”双提升,为股东创造持续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