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粒细胞对遗传易感性小鼠结核感染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6-09
  • 已有的与自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复杂关联网络相关的研究大多不涉及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突出特点包括:寿命短、能够与周边的骨髓进行快速置换、在不与免疫系统其它细胞进行明显合作的情况下能够不加选择地快速吞噬和杀灭不同细菌,因而成为清除细菌及急性炎症发生过程(常伴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复杂的免疫反应之间的关联关系尚未明确。基于此,来自俄联邦结核病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以遗传易感性转基因小鼠为分析对象,合作探讨了嗜中性粒细胞对结核感染的影响,发现其能加剧结核感染,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4月9日发表在Tuberculosis杂志上。

相关报告
  • 《肺粘膜衬液通过对结核杆菌进行修饰来重启人嗜中性粒细胞杀灭机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6-09
    • 已知人肺泡衬液(ALF)中含有能够改变结核杆菌细胞壁及其与人巨噬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稳态水解酶,而嗜中性粒细胞则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反应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人肺粘膜对结核杆菌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这种影响作用能够增强暴露于ALF的结核杆菌的胞内杀伤作用,同时上调肿瘤坏死因子和IL-8的表达,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3月6日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 研究发现,暴露于ALF的结核杆菌不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坏死、脱粒或胞外诱捕网形成,但能够降低其氧化反应,提示人肺泡黏膜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中性粒细胞利用胞内机制来识别及杀灭结核杆菌的能力,同时限制中性粒细胞的胞外炎症反应,进而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组织损伤最小化。
  • 《Cell丨I型干扰素驱动的结核病易感性的早期细胞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28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arly cellular mechanisms of type I interferon-driven susceptibility to tuberculosis的文章。 结核分枝杆菌 (Mtb) 每年导致160万例死亡。活动性结核病与嗜中性粒细胞驱动的I型干扰素 (IFN) 特征相关,但结核病发病机制的细胞机制仍知之甚少。 该研究发现,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Mtb感染期间,间质巨噬细胞 (IMs) 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DCs) 是I型IFN的主要生产者,并且pDCs位于人Mtb肉芽肿附近。pDCs的耗竭降低了Mtb负担,提示pDCs与结核病发病机制有关。在IFN驱动的疾病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到大量含有DNA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NETs) 被描述为激活pDCs。I型IFN受体的细胞类型特异性破坏表明IFN作用于IMs以抑制Mtb控制。单细胞RNA测序 (scRNA-seq) 表明I型IFN应答细胞在其对IFNγ 的应答中是有缺陷的,IFNγ是对Mtb控制至关重要的细胞因子。研究人员建议pDCs衍生的 I型IFNs作用于IMs,以允许细菌复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活动性结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