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_人工智能或有助抗击新型冠状病毒》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1-29
  • 1.时间:2020年1月22日

    2.机构或团队: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3.事件概要:

    英国《每日电讯报》2020年1月22日发表消息称,针对2019-nCoV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现在科学家正在努力弄清它传播的速度和它将向何处传播。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Daniel Streicker博士说,人工智能或许能提供帮助。他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从航班记录、交通信息等方面收集人类活动数据……甚至可以设想通过谷歌收集信息。Streicker指出,人工智能的力量在于,人们可以开始整合所有数据来源。像2019-nCoV这样新出现的病毒带来的挑战是,人们还没有经过确认、能告诉人们有关预测是否有意义的模型。Streicker依然认为,人们离创造出能在个人层面上准确模拟疫病暴发的人工智能还有些距离。然而,当这一时刻来临时,在保护隐私的需要和对健康的担忧之间保持平衡,或许是人工智能面临的下一场重大斗争。

  • 原文来源:https://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2020/01/21/ai-could-combat-spread-chinas-deadly-coronavirus/
相关报告
  • 《1月27日_Science报道:抗HIV组合药或其它现有药物能否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称Remdesivir有望是2019-nCoV最有前景的药物》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05
    • 1.时间:2020年1月27日 2.机构或团队: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范德堡大学 3.事件概要: 当新病毒出现时,往往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来开发和测试疫苗,寻找新疗法也需要很长时间。然而,还有另一种选择:尝试现有药物,看其是否具有抗击新病毒的活性。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而言,研究人员已在尝试广泛用于治疗HIV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针对埃博拉病毒进行测试的抗病毒药等在内的其他仍在试验中的药物,希望能与冠状病毒抗争。根据1月24日《柳叶刀》的一篇报告,武汉金银潭医院已启动了洛匹那韦(lopinavir)和利托那韦(ritonavir)等抗HIV药物联合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早在2004年的研究显示,这种组合对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人员Ralph Baric于1月10日发表在《自然 通讯》的一项研究利用美国吉列德(Gilead)公司的实验药物Remdesivir测试了干扰素beta-1b,该药物可干扰病毒聚合酶。小鼠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减少了病毒复制并改善了肺功能。香港大学微生物学家Yuen Kwok-Yung认为,Remdesivir有望是2019-nCoV最有前景的药物。美国范德堡大学病毒学家Mark Denison也表示,2019-nCoV的理想治疗方法很可能是Remdesivir+单克隆抗体之类的药物。
  • 《3月9日_动物模型在抗击冠状病毒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3-10
    • 1.时间:2020年3月9日 2.信息来源:Nature 3.事件概要: Nature发表名为“How monkeys, mice and ferrets are helping scientists to fight coronavirus”新闻稿,旨在阐述动物模型在抗击冠状病毒中的作用。文章称多个动物模型机构正争分夺秒的生产试验动物,以助力科研人员研究病毒以及药物和疫苗研发。 中国科研小组最先证明,猕猴和小鼠体内含有ACE2基因,可用于COVID-19的研究;澳大利亚吉朗动物健康实验室称雪貂易感染SARS-CoV-2,又由于雪貂的肺部生理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可用于研究COVID-19在人体内的传播方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发现,猕猴会出现与轻度患有COVID-19人群相似的症状。 此外,在等待人源化hACE2小鼠的同时,多个实验室正在开展实验: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病毒免疫学家Michael Diamond期望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来鉴定小鼠易感和抗感染基因;Diamond团队也正在开发其他小鼠模型;中国一研究小组已拥有人源化hACE2 小鼠,经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轻度的症状;研究人员还检测到了被感染小鼠的免疫反应;同时,研究团队发现了几种药物可减缓病毒的复制。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9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