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冲绳海槽热液区附近岩浆经历了强烈的CO2脱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冲绳海槽是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外缘的一个新生弧后盆地,广泛发育海底热液活动,其一个典型特征是热液流体高度富含CO2。然而,热液流体中CO2的来源尚不明确。一种可能是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流体从基底岩石中萃取CO2,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热液流体中的CO2可能直接来自岩浆脱气。尽管如此,目前对冲绳海槽岩浆的脱碳过程缺乏了解,不清楚岩浆能否释放足够的CO2到热液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离子探针实验室Glenn Gaetani团队合作,选取冲绳海槽南部热液区附近的火山岩样品,利用离子探针测试了矿物熔体包裹体及基质玻璃中的挥发分组成(CO2、H2O、S、F、Cl),探讨了岩浆脱气过程。研究发现,火山岩基质玻璃及部分熔体包裹体中的CO2含量非常低(< 10 ppm),CO2含量与水含量呈正相关,基质玻璃中CO2含量甚至低于仪器检出限(< 1 ppm)(图1)。这一方面排除了CO2来自淋滤围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说明岩浆经历了强烈的CO2脱气过程。据估算,按照此脱碳程度,1 km3的岩浆就能够支持一个高CO2通量(200 mmol/L CO2;流体通量50 L/s)的热液喷口达500年以上。因此,该研究从岩浆脱气角度阐明了岩浆是热液系统CO2潜在的重要供给源。该研究还发现,冲绳海槽岩浆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脱硫,但卤素(F和Cl)在岩浆脱气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这些认识为探究俯冲带岩浆系统与热液系统之间的物质关联提供了研究支撑。

    此外,研究人员联合应用熔体包裹体分析和斜长石水量计估算了冲绳海槽从现代岛弧火山前缘到弧后扩张中心岩浆的水含量及其变化趋势,结合马里亚纳、汤加俯冲带及洋中脊玄武岩数据,发现俯冲带火山岩的H2O/Ce与硼同位素(δ11B)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硼同位素是俯冲蛇纹岩的有效指示剂,蛇纹岩非常富含水,其被认为是俯冲带流体的重要来源,该相关关系也说明俯冲蛇纹岩流体对弧岩浆的水通量具有重要的贡献。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Litho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玉祥博士,共同通讯作者是张玉祥博士和曾志刚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Zhang Y, Gaetani G, Monteleone B, Zeng Z, et al. Pre-eruptive water content and volatile degassing processes in the southern Okinawa Trough magma: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ion zone water recycling and magmatic contributions to hydrothermal systems. Lithos, 2023, 446-447: 107145,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3.107145.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4/t20230426_674603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冲绳海槽海底火山喷发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05
    • 冲绳海槽是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外缘的一个新生弧后盆地,广泛分布有海底火山,但对冲绳海槽海底火山下覆岩浆储库的持续活跃时间及其喷发驱动机制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通过对“科学”号科考船采自冲绳海槽南部火龙1火山(Fire Dragon volcano 1)山坡上的英安岩及其铁镁质岩浆包体内的斜方辉石和磁铁矿进行分析,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火山喷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上。 研究团队对采集的英安岩及其铁镁质岩浆包体内的斜方辉石和磁铁矿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及微区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英安岩中斜方辉石表现出明显的成分环带,相对于边部,核部具有高氧化锰(MgO)含量、显著富集过渡金属元素(Cr、V和Ni),且核部与玄武质岩浆平衡,而边部则与流纹质熔体平衡。这表明斜方辉石边部结晶于浅层酸性岩浆储库,核部为来自于深部的基性岩浆储库的“再循环晶”,被上升岩浆夹带进入浅层岩浆储库。进一步,斜方辉石Fe-Mg扩散年代学表明斜方辉石核部进入浅层岩浆储库后经历了很长的滞留时间(约600年),说明浅层岩浆储库具有较长的持续活跃时间。 Ni元素在磁铁矿中扩散速率较快,然而包体和寄主英安岩中磁铁矿Ni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储库中形成包体到岩浆喷发必须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24小时),从而抑制磁铁矿中Ni元素发生扩散平衡。 铁镁质包体相对寄主英安岩富集气孔,气孔周围分布大量磁铁矿(即磁铁矿-气泡结构),表明挥发分饱和的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储库。高温、富含挥发分的基性岩浆的注入,一方面可以降低酸性岩浆的密度和粘度,另一方面引起浅层岩浆储库内的压力增加,导致晶粒间隙中的熔体被压实挤出,进而形成基质成分为流纹质的贫斑晶英安岩。因此,最后一次(喷发前24小时内)富挥发分基性岩浆的注入触发了浅部酸性岩浆储库的喷发。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祖兴博士,曾志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Zuxing Chen*, Landry Soh Tamehe, Yuxiang Zhang, Shuai Chen, Zhigang Zeng* et al. Mafic magma recharge triggered eruption of a long-lived shallow silicic magma reservoir beneath a submarine volcano from the southwestern Okinawa Trough. Lithos, 2023, 452-453: 107229,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3.10722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且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与此同时,火山-热液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但是其生物的代谢过程与流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传统“先取样后常温常压的分析”方式会造成热液流体组分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探测,获取流体的原位参数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团队和孙黎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以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在该火山口的Onsen喷口区和航次中新发现的Faxian溢流区分别开展了原位拉曼综合探测以及流体和生物的保真取样。结果发现由安山岩组成的Onsen区域形成的超酸性(pH:2.17)高温流体含有大量H2(8.56 mmol/kg)。而同一火山口的Faxian溢流区的中性低温流体却不含H2而富含H2S(7.78 mmol/kg)。针对这一特殊现象,研究团队基于上述原位定量结果和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两个区域由于海水混合程度的差异发生了不同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通过进一步对Onsen和Faxian的样品进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Onsen和Faxian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Onsen区域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氢气,而在Faxian区域微生物主要以氧化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这些结果表明,在火山热液系统,即便是同一岩浆来源的流体也会孕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上述研究发挥了深海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的优势,实现了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本航次基于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技术,首次报道了火山作用主导的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的氢气浓度可达到毫摩尔级,并为其孕育的化能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以往富氢气流体(毫摩尔级)主要是由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反应形成。大西洋“Lost City”碱性热液系统(流体pH:9~11)由于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大量氢气(1~15 mmol/kg),为早期生命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全球碱性热液系统目前只有“Lost City”一处,不具有普适性。而地球早期海底火山作用频繁,孕育了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热液系统,该研究对我们探索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席世川和副研究员孙庆磊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特别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黄瑞芳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Xi, S., Sun, Q., Huang, R., Luan, Z., Du, Z., Li, L., & Zhang, X*. (2023). Different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 components support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evidence from in situ dete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8, e2023JC019703.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