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冲绳海槽海底火山喷发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6-05
  • 冲绳海槽是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外缘的一个新生弧后盆地,广泛分布有海底火山,但对冲绳海槽海底火山下覆岩浆储库的持续活跃时间及其喷发驱动机制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通过对“科学”号科考船采自冲绳海槽南部火龙1火山(Fire Dragon volcano 1)山坡上的英安岩及其铁镁质岩浆包体内的斜方辉石和磁铁矿进行分析,揭示了冲绳海槽海底火山喷发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上。

    研究团队对采集的英安岩及其铁镁质岩浆包体内的斜方辉石和磁铁矿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及微区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英安岩中斜方辉石表现出明显的成分环带,相对于边部,核部具有高氧化锰(MgO)含量、显著富集过渡金属元素(Cr、V和Ni),且核部与玄武质岩浆平衡,而边部则与流纹质熔体平衡。这表明斜方辉石边部结晶于浅层酸性岩浆储库,核部为来自于深部的基性岩浆储库的“再循环晶”,被上升岩浆夹带进入浅层岩浆储库。进一步,斜方辉石Fe-Mg扩散年代学表明斜方辉石核部进入浅层岩浆储库后经历了很长的滞留时间(约600年),说明浅层岩浆储库具有较长的持续活跃时间。

    Ni元素在磁铁矿中扩散速率较快,然而包体和寄主英安岩中磁铁矿Ni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储库中形成包体到岩浆喷发必须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24小时),从而抑制磁铁矿中Ni元素发生扩散平衡。

    铁镁质包体相对寄主英安岩富集气孔,气孔周围分布大量磁铁矿(即磁铁矿-气泡结构),表明挥发分饱和的基性岩浆注入浅层酸性岩浆储库。高温、富含挥发分的基性岩浆的注入,一方面可以降低酸性岩浆的密度和粘度,另一方面引起浅层岩浆储库内的压力增加,导致晶粒间隙中的熔体被压实挤出,进而形成基质成分为流纹质的贫斑晶英安岩。因此,最后一次(喷发前24小时内)富挥发分基性岩浆的注入触发了浅部酸性岩浆储库的喷发。

    论文第一/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祖兴博士,曾志刚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Zuxing Chen*, Landry Soh Tamehe, Yuxiang Zhang, Shuai Chen, Zhigang Zeng* et al. Mafic magma recharge triggered eruption of a long-lived shallow silicic magma reservoir beneath a submarine volcano from the southwestern Okinawa Trough. Lithos, 2023, 452-453: 107229,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3.10722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6/t20230605_677225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青藏东北缘及邻区地壳变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员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地球物理团队合作,利用地震学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地壳变形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新生代(~5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关于青藏高原岩石圈形变的动力学机制,目前主要有几种端元模型:分布式缩短模型(岩石圈纯剪切增厚);陆内俯冲模型(亚洲岩石圈俯冲到印度岩石圈之下,岩石圈地幔与地壳解耦);地壳通道流模型(下地壳物质的横向运动)等。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向华北块体扩张的前缘地带,是研究高原隆升、向外扩张生长的关键区域,而关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通过地震学成像手段构建高分辨率的地壳精细结构可以为认识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是指地震波速度对传播方位的依赖关系,是研究地壳(岩石圈)变形模式的重要手段。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项目ChinArray II地震台网记录的三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发展了一种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双聚束成像(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可同时提取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进而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分辨率地壳及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1)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 15 km)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但具有不同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其中,松潘-甘孜东北部的中下地壳Vs < 3.4 km/s,且具有较强的近E-W指向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而祁连造山带下方的各向异性强度相对较弱,Vs约为3.4-3.6 km/s,高于松潘-甘孜中下地壳。这些观测表明,两者的中下地壳变形机制存在差异。进一步结合区域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径向各向异性,接收函数,热力学模拟等),我们认为青藏高原是呈阶梯式扩张模式,而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分别代表了高原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中,松潘-甘孜的隆起是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同期的,代表了高原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带,地壳变形主要受地壳通道流控制(各向异性模型限定的地壳流上边界约为30 km深);而祁连造山带是青藏高原扩张的前缘地带,其隆升代表了高原生长的早期阶段,主要由地壳剪切增厚主导,但不排除其正处于地壳流发育的萌芽阶段;(2)通过计算壳内剪切波分裂延迟时间及快轴方向并与观测的SKS做对比,发现在阿拉善块体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边界处存在壳幔解耦变形,而西秦岭造山处伴随造山活动壳幔发生垂直相干变形。本研究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机制、推断青藏高原扩张生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后吴晓阳。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郭震副教授,陈永顺讲席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李世林、于勇研究助理教授和博士后白启鹏。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信息:Wu, X. Y., Guo, Z., Li, S. L., Yu, Y., Bai, Q. P. & Chen, Y. S. (2023). 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Doi: 10.1029/2022JB02610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海槽尺度的东海陆坡逆流并提出其形成的理论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联合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空间连续的海槽尺度东海陆坡深层逆流并提出其形成的动力学理论机制。 东海大陆坡位于冲绳海槽的西侧边界是西北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区域伴随着强烈的上升流和显著的跨陆架水体交换,对东海的水文环境和物质输运起着重要作用,是连接东海与西北太平洋的重要纽带。历史观测资料显示,东海陆坡诸多区域的黑潮主轴之下存在西南向流动(与黑潮流向相反的逆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观测到的逆流是局部的流场特征,还是更大尺度海槽环流的一部分,更不明确其形成机制。 本研究受历史观测资料启发,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的数值模拟结果,阐明了东海陆坡逆流的空间连续性,且为冲绳海槽深层气旋式环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海洋环流理论推导及一系列数值试验,揭示了陆坡区域上升流的辐散效应为该逆流的核心驱动因子,逆流层水体的跨陆架入侵伴随着上升流辐散效应驱动了冲绳海槽边界的侧向位势涡度输送,进而驱动了该深层环流。研究成果提出了西北太平洋沟-弧-盆复杂地形影响西边界深层逆流形成的动力学理论机制,该理论指出在全球西边界流下层都可能存在逆流,同时为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地质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动力理论支持。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崔煊博士,杨德周研究员与尹宝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Arthur J. Miller教授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杨嘉岩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资助。 论文信息: Cui, X., Yang, D., Miller, A. J., Yin, B., &Yang, J. (2024). Trough-scale slope countercurrent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lope driven by upwelling diverg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74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JC02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