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进展!首次揭示端粒t环保护染色体机制 - Nature报道专区 - 生物谷》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admin
  • 发布时间:2019-11-20
  • 2019年11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位于端粒末端的环状结构(loop)起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可阻止染色体发生不可挽回的损伤。他们揭示了这种称为t环(t-loop)的环状结构的缠绕和解开如何阻止染色体的末端被识别为存在DNA损伤,而且还揭示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受到调控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1月1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DK phosphorylation of TRF2 controls t-loop dynamics during the cell cycle”。

    维持线性染色体的重大挑战是必须阻止将DNA末端被识别为DNA损伤。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端粒来解决,其中端粒是保护染色体末端的由非编码DNA组成的特殊结构。端粒被认为可以保护染色体末端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套索状的t环结构,该结构可将DNA末端掩埋在端粒中并遮盖它,使其不会被检测为DNA损伤。这些t环结构是由端粒在染色体末端向后折叠而形成的,可以缠绕或解开。

    论文共同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DNA双链断裂修复代谢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Panagiotis Kotsantis说,“虽然已知端粒在保护DNA和细胞分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t环的功能和重要性一直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一个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解决的问题。”

    这项研究发现在细胞周期的正确阶段,这些t环缠绕或解开有多么重要。如果DNA复制在t环保持缠绕的状态下发生,则这将产生问题,这是因为前进的复制叉与t环碰撞,从而引发端粒的灾难性损失和染色体末端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操纵端粒使得t环在整个细胞周期的所有阶段都被不适当地解开,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染色体的末端就不会被遮盖,因而就被检测为DNA损伤。这是首次证实t环对于保护染色体末端很重要。

    论文通讯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DNA双链断裂修复代谢实验室研究组负责人Simon Boulton说,“确保在DNA复制过程中解开这些t环,然后在细胞周期的所有其他阶段让它们重新缠绕,这对于阻止染色体受损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操作出错,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调节这些t环缠绕和解开的机制。他们发现,当位于t环附近的端粒结合蛋白TFR2发生称为去磷酸化的化学变化时,它将吸引第二种蛋白:RTEL1。在被吸引到t环后,第二种蛋白就可以解开t环。这项研究还表明反之亦然,即当TFR2发生磷酸化时,它会排斥RTEL1,从而在细胞周期除复制阶段之外的阶段阻止t环解开。

    Simon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下一步将是研究端粒和t环在干细胞中的功能,这是因为它们使用不同的保护机制,这意味着,如果阻断这些奇怪的t环形成,染色体就不会融合,那么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在起作用。

相关报告
  • 《Nature:首次从结构上揭示间日疟原虫入侵人红细胞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4
    • 疟原虫入侵人体的年轻红细胞,随后开始在整个身体中扩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镜技术(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体红细胞的三维蓝图。他们绘制出这种疟原虫与它们入侵的年轻红细胞之间的首次接触,从而破解了它们用来附着到人红细胞上的分子机器---间日疟原虫蛋白PvRBP2b与人转铁蛋白受体1(TfR1)和转铁蛋白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三元入侵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这为开发新型疟疾疫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2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an essential Plasmodium vivax invasion complex”。论文通信作者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Zhiheng Yu博士和澳大利亚沃尔特-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Wai-Hong Tham博士。论文第一作者为沃尔特-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Jakub Gruszczyk博士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Rick Huang博士。 今年初,在一项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已发现间日疟原虫通过劫持人转铁蛋白受体入侵人体红细胞(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n1078,详情参见生物谷新闻报道:重磅!开发疟疾疫苗有戏!揭示间日疟原虫通过劫持人转铁蛋白受体入侵红细胞)。如今,在革命性的cryo-EM技术的帮助下,他们能够在原子水平下可视化观察PvRBP2b与TfR1和转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为开发潜在的抗疟疾药物和疫苗奠定基础。 间日疟原虫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疟原虫,也是非洲以外绝大多数国家中的疟疾病例的主要原因。鉴于它隐藏在人体肝脏中而不被免疫系统检测到,它也是导致复发性疟疾感染的头号疟原虫。 在这种三维结构的指导下,这些研究人员能够解析出这种疟原虫-宿主相互作用的确切细节,并鉴定出它的最为脆弱的位点。 Tham说,“这基本上是一项设计挑战。间日疟原虫是非常多样化的,这对疫苗开发具有挑战性。我们如今鉴定出这种分子机器,它将是开发出有效地抵抗一系列间日疟原虫的抗疟剂疫苗的最好靶标。” 她说,“凭借这种前所未有的细节,我们如今能够开始设计专门靶向和破坏这种疟原虫的三元入侵复合物的新型疗法,以便阻止它们劫持人红细胞并通过血液在体内扩散,从而最终阻止它们传播给其他人。”
  • 《Nature | 猿类性染色体的完整序列和比较分析》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30
    • 2024年5月29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complete sequenc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e sex chromosomes的文章。 猿类拥有两条性染色体--雄性特有的 Y 染色体和雌雄均有的 X 染色体。Y 染色体对雄性繁殖至关重要,缺失与不育有关。X 染色体对生殖和认知至关重要。类人猿交配模式和大脑功能的差异表明,它们的性染色体也存在相应的差异。然而,由于猿类性染色体的重复性和参考组装的不完整性,猿类性染色体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 该研究使用为端粒到端粒(T2T)人类基因组开发的方法,为五种类人猿(倭黑猩猩(Pan paniscus)、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西低地大猩猩(Goror)、黑猩猩(Pan paniscus)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制作了X和Y染色体的无间隙装配、 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婆罗洲红毛猩猩(Pongo pygmaeus)和苏门答腊红毛猩猩(Pongo abelii))和一种小型猿猴(长臂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的 X 和 Y 染色体的无间隙组合,并解开了它们复杂的进化过程。 与 X 染色体相比,猿类 Y 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可排列性低,结构重排程度高--这是由于特定品系的扩增区、回文、转座元素和卫星的积累造成的。许多 Y 染色体基因在多拷贝家族中扩展,有些基因在纯化选择下进化。 因此,Y染色体表现出动态进化,而X染色体则更为稳定。将短线程测序数据映射到这些集合上,揭示了100多只类人猿性染色体的多样性和选择模式。这些参考组合有望为人类进化和非人类类人猿(均为濒危物种)的保护遗传学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