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大技改×16.39公里!中国方案打通东南亚第一长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0
  • 云顶隧道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旗舰工程,马东铁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和重难点工程全长约16.39公里,为东南亚第一长隧道,经过中交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云顶2号隧道将于近日贯通!


    在云顶隧道工程实践中围绕复杂地质技术攻坚、核心设备智能改造、环境与能源调控系统、超长隧道运维优化四个方面完成了13项技术优化,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云顶隧道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洞身围岩主要以花岗岩、板岩、片岩为主,同时存在六条断层破碎带以及长达1.5公里的绿泥石片岩段,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塌方,人员和设备损害,大涌水等重大风险。为了保证安全质量和进度,项目从多维度解决地质难题。

    Q1

    怎样实现TBM快速穿越断层破碎带?

    方案: 主机护盾外侧创新性地增设环向钢筋排仓。

    成效: 该结构可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通过钢筋排系统将松散岩体挡于初期支护之后,有效防止因渣土流失引发的失稳和坍塌,既保障了作业安全,也显著提升了掘进效率。

    Q2

    在富水段落TBM是如何掘进的呢,采取了哪些措施?

    方案: 执行"探、堵、排、封"四步法,引入CFC超前探水系统,动态研判确定经济高效处置方案。

    措施: 严格遵循“先探后掘、以堵为主、堵排结合、择机封堵”的原则,为TBM设备配备先进的超前钻机及CFC超前探水系统,提前掌握前方地层的含水情况。探明出水情况后,注入发泡型化学浆液进行堵水处理。针对涌水量较大的地层,则通过超前伞形钻孔实施帷幕注浆,进一步提高止水效果,确保掘进安全有序推进。

    Q3

    云顶隧道反坡段超长距离掘进施工中,如何解决排水问题?

    小贴士: 云顶隧道反坡段掘进距离超过4500米,最大高差达34米,管道总水头损失超过110米,该段施工具有排水距离长、扬程损失大、排水量大的特点,常规排水设备难以满足现场需求。

    方案: 选用高耐磨、宽流道、高铬合金材质的卧式离心渣浆泵,采用接力泵站进行分段增压,提升排水效率。

    成效: 保证了常态排水能力300 m3/h,应急排水能力600 m3/h,确保了反坡段复杂工况下的排水任务安全顺利推进。

    Q4

    云顶2号隧道掘进过程中,遭遇罕见的断裂滑移型岩爆区,如何解决的?

    断裂滑移型岩爆是隧道施工中因围岩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体沿地质断裂面高速滑移、弹射的灾害现象,可能造成设备损毁、人员伤亡。

    方案:利用云顶1号隧道已开挖完成的区段,在云顶2号隧道掌子面前方空间实施径向超前钻孔作业,并实施预裂爆破。

    成效:通过预裂爆破,在刀盘前方未开挖岩体中形成一定范围的破碎带,提前释放围岩应力,有效降低岩爆风险,保障施工安全。

    核心设备智能改造

    根据云顶山脉的地质地貌特点,在TBM原有设备基础上,累计对2台TBM进行了147项优化和设计改进,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持续、快速、可控。

    Q5

    传统TBM主驱动系统缺乏内部状态监测手段,难以实时掌握润滑与油质状况,导致设备可靠性下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方案: 在不破坏密封性的前提下,通过集成透明视窗与传感器,对主驱动实施可视化油位监测改造,实现齿轮油油位及品质的实时在线监测。

    成效: 改造后,主驱动润滑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动态油位监测可及时补充油脂;结合油质数据分析优化散热策略,运行温度降低12%。同时,齿轮油更换周期延长至150小时,年维护成本减少约8万元,且齿轮油消耗量降低10%。这一创新兼顾了设备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复杂工况下的高效运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Q6

    云顶隧道TBM掘进传统TBM供水管路法兰密封垫易因流水侵蚀损坏,传统更换需复杂吊装作业,耗时长且存在设备挤压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方案: 开发专用轻量化更换工装,适配隧道狭小空间作业需求,并优化拆装流程以减少密封面损伤风险。

    成效: 改造后,单次法兰密封垫更换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2小时,作业效率提升50%;工装适配性设计使密封垫一次安装到位成功率提高至98%,减少反复拆装导致的设备磨损。年维护成本降低约5万元,同时避免因吊装作业引发的潜在安全风险。

    Q7

    传统TBM护盾液压系统在岩爆工况下易因瞬时高压冲击导致油缸损伤,如何解决的?

    方案: 对液压系统进行抗岩爆改造,升级规格加速压力释放,每支油缸增设卸荷阀及阀块实现超压自动泄压,并采用低压回油管设计作为极端工况下的二级保护。

    成效: 改造后,系统可有效缓冲岩爆冲击压力,后续岩爆事件中仅触发油管爆裂而油缸保持完好,设备恢复掘进时间由42天缩短至1.5小时。改造后液压系统抗冲击压力能力提升50%,且未新增额外能耗,实现“零设备损伤”目标。

    Q8

    传统TBM鞍架滑动凹槽采用固定频率自润滑方式,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易因润滑不足导致滑槽磨损加剧,进而影响TBM姿态控制与振动稳定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方案: 升级润滑系统为G3泵可控频率模式,可根据地质条件动态调整润滑频次(如软岩段降低频次、硬岩段增加频次);同步优化滑槽材质与表面处理工艺以提升耐磨性。

    成效: 改造后,滑槽及轨道磨损率降低40%,维护间隔从150环延长至200环(提升33%);动态润滑系统适配不同地质工况,减少因磨损导致的姿态调整频次,掘进效率提升15%。同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拆装更换,单次维护时间缩短至2小时。

    环境与能源调控

    云顶隧道位于马来西亚南部,地处赤道附近,常年气温较高,施工过程中,洞内普遍存在高温高湿环境。为保证云顶隧道可以平稳、安全、高效掘进,根据云顶山脉的环境、气候及周边电力设施特点,马东铁七分部做出了针对性优化与控制。

    Q9

    针对地热效应明显,作业洞内高温高湿的环境,云顶隧道是如何解决隧道长距离通风问题的?

    方案: 在TBM设备上增设了制冷机组,对外循环水进行二次降温,提高热交换效率,优化设备内部作业环境。在洞外供风系统中,于风机出口端加装制冷装置,对新风进行降温处理后输送至TBM作业区,持续有效降低温度。

    成效: 洞内高温、高湿环境得到有效缓解,保障了作业安全与效率。

    Q10

    除了通风外,针对TBM持续作业产生的高温,还有什么降温措施?

    方案: 引入外循环水制冷系统,通过制冷机组对外循环水进行冷却,并经管道增压后输送至TBM机组,利用冷却后的外循环水通过热交换器对内循环水降温。

    成效: 有效缓解了设备及油品因高温引发的停机问题,显著提升了TBM的有效掘进效率。

    Q11

    如何解决传统TBM供配电系统在复杂施工环境下故障频发的问题?

    方案: 项目设计三级冗余供配电系统,一级采用毫秒级自动切换装置保障主备电源无缝衔接;二级通过11KV转换柜实现跨洞电力调度(如2#与4#线路互备);三级配置2台1000KW柴油发电机及自动切换开关作为应急电源。

    成效: 改造后,系统可在极端工况下(如四路高压同时中断)保障TBM持续运行,电源切换时间缩短至5分钟;电力波动减少80%,年故障停机时间从150小时降至10小时以下。该系统成功应对多次突发断电事件(包括两次四路高压同时中断),确保关键工序不间断推进。

    超长隧道运维优化

    云顶隧道总长16.39公里,超长隧道在掘进施工中,物料运输、施工组织、整修操作等均需要精细控制,在有限空间作业也给项目运维优化提出了挑战。

    Q12

    云顶隧道TBM段掘进总长度超过10公里,如何保证长距离下物料运输安全有序可控?

    方案: 隧道内设置了4轨双线布置形式,并每隔1.5公里布设一组渡线道岔,用于列车会车和调度。运输系统共配置21辆内燃机车,同时配套建设了网络调度监控系统与列车防碰撞系统。

    成效: 系统应用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运行安全,确保了长距离掘进过程中的物料供应与施工组织高效有序。

    Q13

    传统TBM主机区域设备集成度高,硫化操作空间狭小,人员设备进出困难,影响皮带硫化修复效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方案: 将固定式硫化平台顶部改为导链升降式活动平台,操作时升起以扩展空间;利用原有3组竖梁作为支撑结构,避免对其他设备改造;同时在硫化空间顶部增设观察孔,实时监测主机尾部卸料斗运行状态。

    成效: 改造后,硫化平台有效作业面积扩大120%;观察孔设计使维护人员可及时发现卸料斗异常,减少停机排查时间。皮带硫化修复速度提高35%,单次维护节省人工2人/天,直接支撑TBM高效掘进。

    多年来,马东铁七分部聚焦云顶隧道施工重难点,坚持创新驱动,改造升级设备,强化资源配置,巧妙化解施工难题,展现出了二公局人在海外生产经营中的技术优势,并将其切实转化成为打造精品工程的强劲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shortnews/4979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新能源汽车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28
    • 东盟是全球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东南亚市场,与当地伙伴加强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优势互补,助力东盟国家绿色发展。 中国车企完善本地化发展布局 洁白的车体、天蓝色的标识,在泰国道路上行驶的一辆辆比亚迪电动出租车与周边绿色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从曼谷素万那普国际机场出发,当地人猜瓦选乘了一辆比亚迪电动出租车,“车内安静,视野好,更重要的是很环保”。 4年前,经泰国陆路运输厅批准,101辆比亚迪电动车首次作为出租车和网约车在当地运营。这些车辆充电时长两小时,续航里程达400公里。时任泰国陆路运输厅厅长沙尼评价:“这是泰国迈向电动出行的重要一步。”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具有产业链完整、市场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等优势。泰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汽车约占泰国纯电动汽车总销量的90%以上。 在去年12月举行的泰国国际车展上,长城和上汽两家电动汽车品牌成为亮点,许多泰国民众争相试驾。目前,长城汽车的3款新能源汽车已走进5000多个泰国家庭。长城汽车东盟区域总裁张佳明表示:“泰国作为东盟地区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之一,其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整车生产、销售服务,再到充电设施建设、用户全周期服务,长城汽车正不断完善在泰国市场的本地化发展布局。 目前,在东盟地区,长城汽车已经在泰国、文莱、老挝、缅甸4个市场运营,今年还将正式启动在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市场的常态化运营。 去年,中国汽车品牌哪吒发布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右舵版车型,并正式宣布“出海”泰国,开拓东盟新能源汽车市场。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该公司将以泰国为中心,辐射整个东盟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当地民众提供出行服务。 东盟各国推出更多利好举措 近年来,东盟各国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发展配套措施和战略规划,为中企等外国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创造了条件。泰国政府制定了到2030年电动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至少30%的目标;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从2022财年起给予电动汽车税务优惠;菲律宾政府已取消电动汽车所有部件进口关税;新加坡政府宣布到2030年把电动汽车充电点从原本设定的2.8万个增至6万个。 “东盟各国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在该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完善产业链,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东盟市场,将为当地提供更为多元、科技含量更高的汽车品牌选择。”泰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布立差表示。 去年7月,印尼政府发布电动汽车生产路线图,计划在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分别实现生产40万辆、60万辆和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威马汽车计划今年在印尼建立装配厂。奇瑞汽车计划在印尼推出SUV车型及新能源车款。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和东风小康也计划在印尼生产微型电动汽车。印尼对华合作牵头人、统筹部部长卢胡特去年访问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时亲身试驾了五菱宏光迷你电动汽车,期待这款车型可以尽快在印尼上市。 今年1月,马来西亚Fieldman公司与长安汽车合作,投资10亿林吉特(约合2.4亿美元)在马六甲州设立电动汽车装配工厂。马六甲州首席部长苏莱曼表示,该项目将创造5000个就业机会,带动汽车工业下游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东盟国家与中国车企深化合作,有助于增强东盟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布立差表示。 RCEP带来合作新机遇 今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采用“原产地累积规则”。根据该规则,只要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部分属于15个成员国,且累计增值超过40%即可享受相应关税优惠。“这一规则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生产成本最小化和贸易效率最优化,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黄永和表示,RCEP的原产地累积规则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强化亚太地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中国汽车制造商“要把握RCEP实施机遇,充分利用税收和优惠条件,把握东盟市场特点,投放差异化优势产品,新能源汽车产品是重点之一”。 “我们正在加快开拓东盟市场,计划在东盟设立生产基地。”广汽集团国际业务负责人表示,目前集团正在探索与东盟制造企业共同投资生产,以带动当地汽车产业发展。在缅甸,广汽的合作伙伴正在建设散件组装工厂;在马来西亚,右舵版GS3正式首发,开启海外右舵市场全新征途。在广汽国际业务负责人看来,RCEP生效不仅将促进中国车企品牌的国际化布局,推动出口业务增长,还能促进区域零部件流通,提升RCEP区域内汽车产业链依存度。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零部件以及操作系统等技术领先全球,以优良的稳定性受到全球各地客户好评。“中国与东盟将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新业态纳入双边合作中,将使新技术、新产业更好惠及双方。双方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区域能源转型,加强可再生能源技术分享,将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东盟市场开展合作,相关生产研发将为各国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能源专家翟永平认为,中国车企与东南亚地区分享更多市场拓展和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将有助于这些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和完善从配件、组装、生产到销售服务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中国与东盟产业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 《中国光伏硅片席卷东南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13
    • 11月9日,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发布新闻,宣布公司计划在泰国春武里府投资建设年产能为5吉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在全球太阳能产业布局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此次新建的基地将生产最先进的N型光伏硅片,年产能5吉瓦,预计将于2024年3月投产,供应阿特斯泰国TOPCon电池片生产基地。随着2025年阿特斯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斐逊维尔市5吉瓦电池片工厂的全面运营,这些硅片也将成为该工厂的重要原材料。 据统计,天合光能在越南规划6.5GW硅片,晶科能源在越南规划7GW硅片,隆基绿能在马来西亚规划4.1GW硅片,晶澳科技在越南规划1.5GW+硅片,博达新能在越南规划5GW硅片。此次阿特斯5GW硅片项目落子泰国,东南亚的硅片产能突破3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