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分子层刻蚀,精确调控纳米级薄膜,为半导体制造打开新的大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09
  • 当今,很多技术的核心之处就在于半导体器件。随着摩尔定律走向极限,十分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将更多的电路封装到单个设备中,以提高设备的计算速度和性能。

    近日,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新的技术,可能会有助于制造这种尺寸越来越小、但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的器件。这项技术称为分子层刻蚀(molecular layer etching, MLE),相关论文已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杂志发表(链接见后文)。

    为了将微电子器件造得更小,制造商必须把越来越多的电路塞进更小的薄膜和3D结构中,现如今是用薄膜沉积和刻蚀技术来实现的,这种技术可以一次生长或去除一层膜。不过,在纳米层面控制物质,受到添加或除去薄膜材料的手段的限制。而分子层刻蚀则可以让制造商和研究者精确地去除微观和纳米级薄膜材料。

    分子层刻蚀与分子层沉积(MLD,一种沉积技术)一起,可以用于设计微观器件的结构。这跟原子层沉积(ALD)和原子层刻蚀(ALE)的方法类似,ALD和ALE是制造微电子器件最常用的技术。然而,与仅适用于无机薄膜的原子层沉积不同的是,分子层刻蚀和分子层沉积也能用来生长和去除有机薄膜。

    工作原理

    分子层刻蚀的工作原理,是将几纳米或几微米厚的薄膜暴露于真空室内的气体脉冲中。该过程中,最开始时,一种气体(气体A)进入真空室,立刻与薄膜表面反应。然后,将薄膜暴露于第二种气体(气体B)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从薄膜上去除期望的厚度为止。

    Jeff Elam解释说:“A和B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是去除薄膜上的分子层。如果一直重复这一流程,你就能让薄膜达到最终理想的厚度。”

     

    分子层刻蚀的一个关键之处,是A和B的表面反应是自限制的。只有在所有可用的活性表面位点被消耗完之后,它们才会继续进行。这种自限制性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微电子器件的制造,因为它会相对容易地将这一工艺扩展到更大的基板尺寸上。

    研究人员用芦荟酮(一种类似于硅酮橡胶的有机材料)测试了这种新方法,发现它在柔性电子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实验中的气体A是含锂的盐,气体B是三甲基铝(TMA),后者是一种有机金属铝基化合物。

    在刻蚀的过程中,锂化合物以“使锂黏附于薄膜表面、并破坏薄膜上的化学键”的方式,与芦荟酮薄膜的表面发生反应。然后,通入TMA并与之反应后,就会去除含锂的膜层。该过程就可以一层一层地持续进行,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可以把这个材料这样去除掉。

    打开微电子学新的大门

    利用这项新的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商和研究者,走上制造和控制纳米级材料几何形状的新途径。对他们来说,该工艺也可能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因为它不含有卤素。而且,该工艺还具有“选择性”这一优点,这种刻蚀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去除MLD层,而不会影响到附近的ALD层。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有可能会为微电子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关报告
  • 《精准制造:从微纳米迈向原子尺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0
    • 空天海地的网络建设,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设,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术制造方式已经接近物理极限。”在日前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说,全球精准制造的竞争已从微纳米尺度迈向原子尺度,未来硅基芯片的发展水平将取决于大规模原子制造技术水平。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聚焦原子制造前沿科学问题。1纳米技术节点被视为硅基芯片制造加工技术的物理极限。晶体中相邻原子的距离大约几个埃(0.1纳米),如果能通过直接操控原子来制造芯片,将颠覆以现有光刻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规则。 从石器时代走来,人类的制造技艺不断精进,正在走进能精准操控物质最基本单元——原子的时代。与会专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将突破诸多制造极限,也将刷新对基础理论的认知。 有望突破芯片制造极限 当前的芯片制造采用“自上而下”的制造方式。这指的是一种从整块材料开始,通过逐层添加、移除或改变材料性质来构建复杂结构的方法,包括薄膜沉积、光刻胶涂敷、光刻显影、刻蚀、量测、清洗、离子注入等多个环节。 为了在单位面积内实现更多晶体管的布局,2011年,研究人员采用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改变集成电路结构,突破芯片22纳米制程工艺。进入5纳米技术节点后,电子隧穿问题又催生了环绕式结构、垂直传输场效应晶体管等新的结构设计。 然而,随着加工精度不断提升,宏观方式的制造极限随之而来,仅通过结构的巧妙设计将难以满足人们对芯片计算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垂直落地,算力不足、计算成本过高等问题逐渐凸显。 “硅基芯片大规模原子制造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计算和智能技术的基础性变革。”许宁生认为,应在关键材料研制、微纳结构集成、核心加工制造检测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实现硅基芯片的原子制造。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适用于芯片等元器件的原子制造?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介绍,国际上认为二维半导体是1纳米及以下节点的重要材料体系,也是唯一公认能够延续摩尔定律的材料。 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单分子层晶体结构,例如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二维材料及器件有高载流子迁移率、丰富电学性能等特点,在1纳米的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有望突破传统半导体器件的极限。”张远波介绍,近年来,在二维材料的缺陷调控、应力调控、电荷调控、转角堆叠调控等方面,学界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晶圆级的二维材料生长已经实现,基于二维半导体集成工艺也已经能够实现大部分硅基电路功能。 关键在于精准可控组装 尽管不少二维材料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实验室生产,但二维材料仍难以根据需要“随心”构筑。与会专家认为,操纵二维材料和结构,进而构筑异质结构和器件,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人工设计与调控,仍是原子制造的核心科学问题。 “通过学习自然,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原子团簇或分子的精准可控组装与制造。”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云圻认为,信息技术微型化发展要求原子制造领域在结构、序列、取向、堆叠方式等方面从简单、无序、经验型向复杂、有序、智能型方向发展。 “更为神奇的是,在微观层面,如果将原子或分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排列,就会获得千变万化的性能。”刘云圻说,这些性能是宏观制造难以获得的。需要深入认识微观分子的反应和组装规律,掌握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而构筑新型柔性微纳器件,以满足未来对人造智慧体制备的需要。 此外,二维材料制造时的实时在线检测,对其生长的严格控制也十分关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谢黎明介绍,为了揭示相关二维材料的生长机制,团队研发了高温原位光学成像技术,可在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内植入高温显微成像镜头,实现950℃下1微米空间分辨率的二维材料生长实时成像,从而揭示二维材料的生长动力学与生长机制,获得其生长速率、扩散速率等关键参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于高分辨率的在线观测,以及离线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数据,团队发展出液相边缘外延生长方法和设备,实现了二硫化钼的全单层生长。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宇团队则基于高质量二维二硫化钼晶圆生长的基础,通过界面缓冲层控制的新策略,在工业兼容的C面蓝宝石衬底上成功外延生长出2英寸的单层二硫化钼单晶薄膜。相较于硅,二硫化钼具有更强的电子控制能力,被认为是制造下一代芯片的理想材料。 瞄准功能“定制”目标 如何使用大规模集成二维材料制备的晶体管,制备运算速度更快、更省电的芯片?这样的芯片究竟长什么样? 张广宇说,从操控原子出发形成最终产品,使其具备结构上的原子精准和功能上的“定制”,是继微纳制造之后的下一代制造技术。当前,原子尺度的相关产品处于萌芽阶段,更多技术路线正在不断研发中。 “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机芯片需要在工艺和架构方面突破经典架构,其中兼容半导体工艺的固态量子计算芯片是一种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自旋电子材料与量子器件研究中心教授潘毅介绍,由高度相干的全同量子点构成的量子比特是构成固态量子芯片的基本单元。 为了制造全同的人工量子点,潘毅团队与德国PDI研究所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原子操纵,在砷化铟表面构筑了多个全同性良好的人工量子点。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未来固态量子计算所需的大规模耦合量子点阵列的重要制造方式。 与会专家表示,以定向自组装诱导图形化工艺技术、冷阴极并行电子束直写刻蚀装备技术、大规模扫描探针装备技术、X光光刻装备技术等为代表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工业级别的大规模原子制造提供支撑。
  • 《日本佳能公司推出新型纳米压印半导体制造设备可用于5 nm芯片制造》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11-09
    • 据官网10月13日消息,日本佳能(Canon)公司推出新型纳米压印(NIL)生产设备FPA-1200NZ2C,实现了14纳米最小线宽的电路图案化,相当于目前最先进逻辑半导体的5 nm节点。此外,随着掩模技术的进一步改进,NIL有望实现10nm最小线宽的电路图案化,这对应于2nm节点。 不同于光刻制造原理和光刻机技术,纳米压印(NIL)是一种微纳加工技术,它采用传统机械模具微复型原理。简单来说,传统的光刻设备通过将电路图案投影到涂有抗蚀剂的晶圆上来转移电路图案,而纳米压印光刻造芯片则通过将印有电路图案的掩模直接压印在晶圆上的抗蚀剂上,就像印章盖在橡皮泥上,然后经过脱模就能够得到一颗芯片。 该新半导体制造设备实现了高精度对准,这对于制造层数不断增加的半导体和减少细颗粒引起的缺陷是必要的,并且能够形成精细和复杂的电路,有助于制造尖端半导体器件。 由于新设备不需要具有特殊波长的光源,因此与目前最先进逻辑半导体(线宽为15nm的5nm节点)的光刻设备相比,它可以显著降低功耗,从而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除了逻辑器件和其他半导体器件外,新设备还可用于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具有数十纳米微结构的XR(扩展现实)超透镜。 NIL技术的微影制程技术复杂度较低,耗电量可压低至极紫外(EUV)光刻技术的10%,且设备投资最低仅有EUV设备的40%。 据相关报道,佳能早在2004年开始秘密研发NIL技术,2014年美国分子压印公司(现佳能纳米技术)加入佳能集团,该研发消息才被公开。